APP下载

通过鉴藏活动构建与传承文人阶层的理想—简评史明理《吴湖帆,上海二十世纪的一位艺术鉴藏家》

2018-07-06

艺术设计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吴湖帆题跋藏家

曲 艺

一、鉴藏

Connoisseur(鉴定家)一词源于法语connaître(知道、理解),意为在某领域(美食、美酒或艺术等)具有鉴别能力的行家。在西方,直到19世纪,这个词才被用于描绘那些艺术领域的鉴定家,他们能根据专业知识确定艺术作品的真伪、归属、创作时间、艺术流派等。

在中国,文字记录下对艺术作品的鉴定最早出现在书画领域。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对肖像画的画赞,②保存至今最早的含有鉴定文字的作品出现在六世纪,梁朝(502~557年)士人徐僧权和唐怀充在王羲之书法作品《奉橘帖》上的押署,它们是对作品真伪的鉴定。③正如雷德侯所指出,相对于洞窟寺庙内的佛教造像或墓葬中的明器—处于历史原境中的作品,书、画或金石拓片是可携带的,具有移动性的,因此对这类脱离历史原境的艺术作品的真伪鉴定是古往今来文人学者不可回避的问题。④

鉴定文字随后逐渐从颂词和对于真伪的关注发展成为考据性的研究。⑤它一般由书画家的朋友、同时期或晚期的鉴藏家所书写;除了分析作品真伪,这些鉴定文字亦或说明作品的收藏与流传、阐述画家所追随某位古代名家的风格、描述其风格的发展形成、亦或表明其对作品的看法和描述其与书画家的关系等。这些后记与书画家自己的名款与题词一同构成书画作品上的题跋。

在题跋之后通常都有印章,收藏家的印章通常可以根据“由……藏”或是“由……鉴”来辨识。传统中国艺术中“鉴定”活动亦伴随“收藏”行为,因而connoisseur(鉴定家)一词可被译为“鉴藏家”。

图1:吴湖帆(1894~1968年)

图2:《吴湖帆,上海二十世纪的一位艺术鉴藏家》封面

图3: 伯希和 (Paul Pelliot, 1878~1945年)法文题跋,欧阳询《化度寺塔铭》拓本

鉴于在传统中国,书画艺术是由在政治和文化上享有特权的上层精英所掌握,只有他们才能获得一览书画真迹的机会,对书画作品的鉴赏便是文人雅集的重要活动之一。题跋能反映由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古董商和学者等组成的艺术社会群落的交往,从而揭露一张涵盖艺术、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复杂关系网。因而题跋具有文学、审美、历史和社会史等层面上的意义,是艺术品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⑥除此之外,在作品完成后的几十年、几百年间,它们会增加新的后记并被重新装裱,手卷的两个方向可被随意延长。因此,一幅卷轴书画是一种多人协作、未完成的作品,是对传统的延续。当代鉴藏家和古人超越时间,在同一幅卷轴上留下墨迹。在风格上,这是对传统基础的巩固与延续;在精神上,这些作品是古今文人墨客精神交流相通的媒介,今人通过在物质媒介上与古人的连接,得以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直到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出现使画作成为公共财产,撰写题跋的活动才逐渐消失。然而,对书画作品的鉴定仍然是当今艺术博物馆、鉴藏家、学者们的重要工作。

二、20世纪的上海与吴湖帆

正如安雅兰(Julia F. Andrews)在本书序言中所言,今天我们对16世纪苏州文人艺术的了解远胜于20世纪的上海。⑦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外忧患、战争不断、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艺术界,无论是艺术家创作还是学者研究都面临试图根除传统的巨大冲击。吴湖帆(1894~1968年)便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下最有影响力的鉴藏家之一(图1)。作为一个出生在苏州传统文人士族家庭的人,吴湖帆视自己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正统画派继承人的代表人物,他始终坚持遵循传统的评判标准;来到国际大都市上海后,吴湖帆接触到西画运动、现代生活和多元化社会,并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除了书画鉴定,吴湖帆开始面向公共领域的工作:他积极组织公共国际艺术展览、创立艺术社团、参与艺术刊物的编写。除此以外,吴湖帆也以开放的态度面对现代性和西方影响,他接受外国学者的拜访、在题跋中纳入影印文章和照片、甚至法文题跋;在后来极端的政治环境下,吴湖帆的藏品被没收,他不得不被迫创作政治宣传品,并遭受虐待、最终悲惨自杀离世。他波折起伏的人生正是这一时期备受冲击、充满争论的中国艺术界的缩影。

史明理女士的博士论文是侧重吴湖帆鉴定活动的个人传记性研究。作者重点选取吴湖帆八幅收藏作品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题跋为基础材料,通过收集整合零碎的材料、细致的观察和侦探性的比较、严谨的版本分析和阐释,探讨了撰写题跋鉴定艺术品的社会历史背景,并结合其收藏策略、展览和出版活动,进一步揭示吴湖帆对传统画学的推崇以及自我身份的设定。全书帮助我们构建了吴湖帆的艺术人生,呈现出在那个复杂而极端的政治环境下中国艺术界的基本面貌,并揭示出传统中国艺术通过鉴藏活动建构与传承文人阶层理想的特征(图2)。

三、全书结构

全书包括三个部分:背景介绍、吴湖帆生平介绍和对吴湖帆题跋的分析。

背景介绍部分包括两章:在第一章,作者阐述了书画题跋的术语和定义,题跋作为文体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以及对书画题跋的早期研究概况。第二章综述了中国自鸦片战争至文化大革命早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吴湖帆20~30年代所生活的作为通商口岸城市上海的艺术圈子。通过勾勒吴湖帆所生活的中国遭受急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变,以及前所未有的西方文明的冲击,描绘了其在传统与现代两级化的上海艺术圈中的地位。

图4:吴湖帆题跋,王翬(1632~1717年)摹关仝的《谿山晴霭图》

图5:吴湖帆题跋,王翬(1632~1717年)摹巨然的《夏山烟雨图》

在第二部分,作者将“吴湖帆的生平”分为三章加以介绍:1894~1924年早年在苏州的情况;1924年之后直至1949年吴在上海作为鉴定家和收藏家的活动;以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生活。第一章是关于吴湖帆早年在苏州的生活,作者从其显赫的家世背景、良好的传统教育和对艺术的强烈兴趣、其所继承的三家重要收藏,以及当时的政治时局及其爱国精神,勾勒出其早年的传统艺术启蒙及青年时期的政治立场。第二章介绍了吴自1924年搬至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直至1949年解放这25年间,吴湖帆在上海艺术圈建立自己鉴藏家地位的活动。作者首先勾勒出20世纪20年代上海传统艺术圈子的概况,以及吴与这些顶级收藏家和学者迅速建立友谊,在上海建构起频繁往来,集艺术家、收藏家、古董商、装裱修复师傅等为网络的鉴藏圈。这部分特别介绍了吴与在政治上很有影响力的叶恭绰(1881~1968年)之间的友谊以及吴之后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国际展览、艺术社团的创建和艺术杂志的出版等,尤其是吴为故宫藏品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绘画鉴定工作,这成为其鉴定家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最后的章节考察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吴作为收藏家和鉴定家的生活经历,追踪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吴个人及其收藏的命运。即使在极端政治环境中,有证据表明吴仍在不公开地进行书画鉴定。其艺术创作则受到压制,一方面吴被迫绘制出口苏联的手工艺品,另一方面他也创作了少数“政治正确”的绘画作品。这一时期吴的绝大部分收藏有偿或无偿地收归公共博物馆,它们构成了今天国内博物馆书画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1968年吴湖帆自拔导管,悲惨离世。十年后得到平反。1981年上海举行了一次展览,展出约两百件吴湖帆及其学生和追随者所作的艺术品。2015年12月,上海博物馆举办“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两年后,在吴的家乡苏州举办“梅景传家—清代苏州的吴氏收藏”展。展览、研讨会以及当今中西方研究都承认和证明了吴湖帆作为传统艺术家和鉴藏家的成就和地位。

本书重点是第三部分,对吴湖帆八幅书画收藏题跋的案例分析。每个案例研究首先略述艺术家及其作品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其次讨论作品的流传并尽可能全面地重建作品题跋的社会、历史和经济情境。最后在此背景下分析吴的论证过程、方法及其评价标准,从而探究艺术史、社会历史和经济等方面对吴收藏的影响,阐述其对传统画学的推崇以及自我身份的设定,并揭示传统中国艺术通过鉴藏活动建构与传承文人阶层理想的特征。八幅案例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

欧阳询的《化度寺塔铭》拓本上留有吴湖帆邀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年)撰写的法文题跋(图3),在著录方面,吴改进了著录方法,将敦煌影印本作为证据装裱在其《化度寺塔铭》拓本册页中(案例一)⑧。在对黄公望(1269~1354年)《剩山图》的鉴定中,吴首次将这些书法领域中的著录方法应用于绘画研究中,使用了更为精确的摄影照片作为记录和论证材料,并结合了现代印刷技术,最后还将照片直接影印装裱至画卷上(案例三)。这两个案例体现出被作者称之为“现代性”的现象,是吴将西化的观念和现代发展成就结合进自己的鉴定活动的实践。吴敏锐的眼光让其发现并确认了《消夏图》上刘贯道的款识(案例二)。在以上三个成功鉴定的案例中,吴湖帆无一例外地指出艺术界重要鉴藏家的错误(翁方纲、高士奇、乾隆),但除了乾隆皇帝之外,吴对其他文人鉴藏家都显示出宽容与理解。这一方面是吴自身身处传统文人阶层,承载其统一的传统价值,批判“先贤”会给其带来不安之感;另一方面,吴通过对古代重要鉴藏家宽容的态度,与“先贤”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友谊,从而将其本人放置于古今鉴藏学者大家的传承谱系中。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誉。

第二组的三个案例,分别是南宋画家张中的花鸟画《芙蓉鸳鸯图轴》和元代画家唐棣的《雪港捕鱼图轴》(案例四),清代画家王翬 (1632~1717年) 摹关仝的《谿山晴霭图》和巨然《夏山烟雨图》双卷(案例五)以及王原祁(1642~1715年)的《辋川图》。吴湖帆在这三幅作品上的题跋传达了正统的画学理论(图4、5)。他一方面避免讨论作品具体内容、质量和真伪问题,题跋文字可以放在同一位画家同样风格笔法的任何一幅画作上;另一方面,选择性地介绍画家生平,强调画家与南方文人阶层的关系,而有意忽略北方传统的影响。因此,吴湖帆这些题跋的重点是画家与其传承,以及对艺术作品一般性的讨论和整体上的称赞。如此这般,吴和前辈文人或当代学者进行想象中的交流对话,其主要目的是传承与拓展南方正统派的绘画风格理论以提升此卷的价值。

最后两个案例,传为王蒙所作的《松窗读易图卷》(案例七)与伪造的梁楷《睡猿图》(案例八)选择了吴鉴定中的失误案例。事实上,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照相与影印图片还未普及的时候,鉴定真伪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鉴藏家见过真迹的数目、经过训练的眼光与记忆力。出生书香门第的吴湖帆,从小耳濡目染,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勤奋执着,后又集三家之收藏。1934年,吴成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鉴定故宫旧藏书画的委员会成员,借此机会,他见到的书画数量有很大提升。这些无疑都助其成为20世纪最成功和最具影响力的鉴藏家之一。这两个鉴定失误的案例一方面显示,即使是最优秀的中国书画鉴藏家在浩瀚的伪作面前也很难避免失误,而如此众多的伪作可以部分归结于中国人面对伪造艺术品宽容的态度。正如方闻曾强调在中国对于伪造艺术品的态度要比西方宽松一些,法律或道德问题从不为人所虑。⑨傅申在 《中国书画鉴定研究》中写道:“欺骗或许仅仅是一个无害的玩笑”。⑩另一方面,这两个案例也显示题跋的撰写时常是履行社会责任或出于经济需要,相互尊重、追求名望以及对金钱的兴趣都或多或少制约着题跋撰写者自由地表达观点。而吴湖帆与其艺术圈子中的成员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友谊关系。

四、鉴藏家与艺术史家

潘诺夫斯基将“鉴赏家”定义为:“鉴赏家就是收藏家、博物馆馆长或文物专家,他们把精力用于考证艺术品的年代、出处和作者,他们根据艺术品的质量和条件予以评价。”⑪从这个意义上说,吴湖帆总体上展示了作为鉴赏家令人信服的能力。他通过精确的比较研究,判断作品的真伪,找出书画作者,并采用考证学方法纠正文献的错误,其大部分藏品成为当今世界博物馆的重要收藏。但吴湖帆对作品的论述也显示其在鉴定实践和文人阶层理想中的矛盾:他一方面追寻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因为其所属的文人阶层,而恪守其传统价值,以至违反客观判断的标准和科学的鉴定方法。

在谈到鉴赏家与艺术史家的区别时,潘氏认为“鉴赏家强调的往往是我曾加以描述的那个复杂过程中的具有再创造性的方面,而确立一个历史概念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一位狭义的、或从学术角度而言的艺术史家所强调的重点则与此相反。”⑫“鉴赏家也许可以算是一位简略型的艺术史家,而艺术史家则是一位博学的鉴赏家。”⑬吴湖帆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并未取得任何学位头衔,没有学术出版物,也从未曾担任官僚机构的重要职位,他在书画鉴藏领域的影响力主要是凭借实践经验,即观看大量的真迹,通过对眼力和记忆力的训练而成为逐渐成熟的鉴藏家。按潘诺夫斯基的观点,与吴湖帆同时期的留学德国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有中外文学术发表、并任大学教职的滕固(1901~1941年)可以称为经过科学学术训练的艺术史家,吴湖帆则更是一位传统文人鉴藏家。但不可否认,吴的观点、发现、鉴定方法极大影响了往后的艺术史家和博物馆学者,奠定了现代学术著作和博物馆收藏的基础。正如史明理在书末对其的评价:“因此,吴湖帆是20世纪早期在艺术史从传统的鉴定学转向现代学科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Wu Hufan was thus one of the pivotal figures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ho contributed to transforming art history from traditonal connoisseurship to a modern discipline.)⑭

史明理的博士论文通过一位20世纪鉴藏家的生平和鉴藏活动让我们了解的是中国艺术的伟大传统,即通过题跋建立与传承的文人阶层的理想。本书于2008年由德国Reimer出版社出版,十年后,上海出版社将出版其中文译本。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郭卉博士翻译,本文作者校对。

注释:

① 史明理:《吴湖帆,上海二十世纪的一位艺术鉴藏家》,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Clarissa von Spee,Wu Hufan, A Twentieth Century Art Connoisseur in Shanghai. Dietrich Reimer Verlag, Berlin. 2008.

② Clarissa von Spee,Wu Hufan, A Twentieth Century Art Connoisseur in Shanghai. Dietrich Reimer Verlag, Berlin. 2008,P22.

③ 同②,P22-23.

④ 同②,P11.

⑤ 同②,P21.

⑥ Lothar Ledderose, “Die Malerei der Literaten.”, In:Im Schatten hoher Bäume.Malerei der Ming- und Qing-Dynastien (1368-1911) aus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Baden-Baden, 1985, P10-21. Nachdruck in Ruperto Carola. Heidelberger Universitätshefte, Nr.72/73 (37. Jahrgang), August 1985,P120-136.

⑦ Clarissa von Spee,Wu Hufan, A Twentieth Century Art Connoisseur in Shanghai. Dietrich Reimer Verlag, Berlin. 2008,P10.

⑧ 本文例举案例皆按原著之案例编号。

⑨ 方闻:《中国绘画的赝品问题》,载于《亚洲艺术》,1962年第25期,第99页。

⑩ 王妙莲、傅申:《中国书画鉴定研究》,1973年,第22页。

⑪ E. 潘诺夫斯基,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⑫ 同⑪,第22页。

⑬ 同⑪,第23页。

⑭ Clarissa von Spee,Wu Hufan, A Twentieth Century Art Connoisseur in Shanghai. Dietrich Reimer Verlag, Berlin. 2008,P216.

猜你喜欢

吴湖帆题跋藏家
近十年来中国绘画题跋研究综述
藏家之友
吴湖帆《谢朓青山李白楼》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藏家之友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论题跋的鉴藏功用
藏家之友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藏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