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2018-07-06黄古叶莫春梅黄晶晶官志杰彭云鹤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阻络丙型肝炎肝郁

李 媛 黄古叶 莫春梅 黄晶晶 官志杰 张 衎 彭云鹤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广西 南宁, 530023)

肝病研究人员已经就中医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进行了初步的临床与科研探索,但目前仍存在病因病机认识不统一、辨证方法和证候分类复杂等问题,本研究探讨CHC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CHC的中医治疗和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以指导临床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 年 12月至2016 年 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门诊部或病房患者60例,其中男 35 例,女 25 例;年龄18~70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HCV 感染超过6 个月,或有6 个月以上的流行病学史,或发病日期不明,抗-HCV 及HCV RNA 阳性,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将CHC分为5个证型: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1.2.3 B超分级量化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指导原则》中B超分级量化标准制定[3]。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级别:①轻度: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②中度:可见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有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③重度: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强,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年龄在18~70岁。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嗜肝病毒及HIV感染的肝炎者;②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癌患者;③伴有心、肾、肺、内分泌、血液、代谢及胃肠道严重原发病者,或精神病患者;④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⑤不愿意合作者。

1.5 临床资料采集 收集临床资料:①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习性等,病史包括病程、家族史、治疗史、用药史、合并其他疾病等,中医症状、体征等;②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病毒学指标:抗HCV、HCV RNA定量;③肝脾彩超结果:明确肝脾大小、门静脉、脾静脉宽度。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及CHC患者常见症状资料进行中医辨证,探讨患者的证候分布特征。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Friedma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发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患者性别与发病无必然联系,经χ2检验,P>0.05;男女发病年龄分布亦无显著性差异,但以年龄大于40岁者发病率较高,尤以40~55岁者为多。

2.2 既往史、感染途径与病程 60例患者中41例有输血史,占68.3%;18例原因不明,占30.0%;仅1例有吸毒史,占1.7%。95%患者的病程不超过20年,χ2检验表明,本病检出率与病程长短无必然联系(P>0.05),表明感染后疾病易慢性化。病程1年以内者16例,占26.7%;1~10年者18例,占30.0%;10~20年者23例,占38.3%,20年以上者3例,占5.0%。

2.3 CHC患者常见症状体征分布情况 根据CHC患者中医症状体征频数及其所占比例统计结果中发现:乏力、烦躁易怒、情绪郁闷等25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要素,其中以乏力、面色晦暗、口苦、食欲不振等所占比例较高,见表1。

表1 CHC患者常见症状体征及发生率比较

2.4 CHC患者常见舌脉分布情况 根据舌脉频数及其所占比例统计结果发现:舌红、苔薄白、脉弦等11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要素,其中以舌质红、苔薄白、苔黄腻、脉弦、脉细、脉数等所占比例较重,见表2。

表2 CHC患者常见舌脉及发生率比较

2.5 CH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60例患者中,湿热中阻型23例占38.3%,肝郁脾虚型17例占28.3%,瘀血阻络型10例占16.7%,肝肾阴虚型7例占11.7%,脾肾阳虚型3例占5.0%。实证以湿热中阻型居多,虚证以肝郁脾虚型居多。

2.6 CHC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HCV RNA定量的关系 肝郁脾虚型患者ALT与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比较,P值分别为:0.035,0.001,0.022,0.008(P<0.05);肝郁脾虚型患者AST与瘀血阻络型及肝肾阴虚型比较,P值分别为:0.011,0.034(P<0.05),见表3。

表3 各型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关系比较

与肝郁脾虚型比较,*P<0.05

2.7 各型患者中医证型与B超结果的关系 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患者B超结果轻、中度多见,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患者B超结果中、重度多见,见表4。

表4 各型患者中医证型B超结果比较 [n(%)]

3 讨论

根据CHC临床症状和特征,常属“胁痛”、“黄疸”、“疫毒”、“肝瘟”等病症范畴。CHC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肋胁隐痛、脘腹胀满、纳差、恶心、乏力困倦、小便发黄等。体征常见:黄疸、面色晦暗、肝大叩痛、肝掌、蜘蛛痣等。其病因病机复杂,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肾等多脏,湿热疫毒侵袭人体,损伤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湿内阻,气滞血瘀,最终形成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的局面。

本研究结果提示,CHC的主要感染途径为输血,感染后多转为慢性,与文献报道一致。中医认为丙型肝炎的病因主要为:湿热疫毒、阴毒湿邪、伏毒[4]。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诉最初感染后曾表现为腹胀、黄疸、口苦等湿热症状,更多的患者多年来无明显或典型症状。丙型肝炎主要特点是伏而不发、发而不显、伤阴耗气、邪入较深、湿滞痰瘀,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主要为肝郁、湿阻、血瘀,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

我们的研究发现,湿热中阻型患者症状出现频次多,代表症状如乏力、口苦、尿黄、胁肋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提示症状对于证型的鉴别有较大意义。在证型研究方面,实证以湿热中阻型居多;虚证以肝郁脾虚型居多。湿热中阻型占本次证型调查首位,其原因可能有以下3种:①HCV病毒为湿热毒邪,湿热之邪可致脾失运化,熏蒸肝胆,致肝胆湿热;②素体脾虚湿盛,外邪入侵,日久化热,形成湿热内蕴;③邪毒深入血分,留滞于肝脏,以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湿自内生。本次研究中ALT、AST值变化提示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其转氨酶一般都比较高。B超结果由重度到轻度排列: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由此说明脾肾阳虚型患者肝脏损伤较为严重,而湿热中阻型患者肝脏损伤较轻,符合CHC发展过程。

我们认为湿热毒结、肝脾肾损伤是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特点。病理因素有湿、热、瘀、毒、气滞等,但以湿热、瘀毒为主。但关键在于湿热毒邪结瘀血分。总之,CHC患者的症状、体征、证型、某些肝功能指标、B超结果等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临床血清学和B超检测可以动态观察CHC在各发病阶段特点,以及中医各辨证分型的相互转化过程。本研究通过 60 例患者临床观察,对CHC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初步分析,为本病的证型规范化研究初步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J]. 肝脏, 2015, 20(12):933-949.

[2]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中医杂志, 1992, 33(5):39-40.

[3] 国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44-145.

[4] 梅海涛, 薛博瑜. 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近况[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1(1):88-89.

猜你喜欢

阻络丙型肝炎肝郁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全科医生丙肝认知现状探索基层丙肝消除策略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柴芍六君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代谢物表达的影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丙型肝炎的最新传播途径与预防研究进展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