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研讨—互动—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7-05姜福杰

中国地质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时研讨勘探

姜福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尤其近年来,翻转课堂等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在推广和实施[1-2],但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差异,并未形成固定或成熟的模式。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所以,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翻转课堂更具有提高学生实际参与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预期。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建立了“研讨—互动—合作”教学模式。

一、“研讨—互动—合作”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1.选课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大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生认知水平相当,这样才能够有效实施。但如果学生认知水平相差较大,并且学生数量很多的话,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精心设计,否则课堂上学生得不到均衡的关注,进而导致学生差距越拉越大,适得其反。目前笔者所讲授的课程为“油气勘探地质工程与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每年选课人数在100人左右,选课学生本科专业包括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地质学,以及计算机、财务管理等,可见本科专业差异明显,并且学生的研究方向也存在一定差别。

2.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相对低

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短期内使学生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提高参与意识相对比较困难。课堂提问的结果,经常是低头的多,主动回答问题的少。因此,为做好翻转课堂,必须让学生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强行的以提问的方式来实施,显然,会让学生有逆反心理,因此需要采用更为有效的模式。

二、“研讨—互动—合作”教学模式的内涵

这里所提到的“研讨—互动—合作”就是在前述背景下提出来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实际上,关于研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合作学习[4-7]已经有学者做过专门的探讨。本文中所提到的这三个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递进、有机结合的关系。这里的研讨,指的是在课程开课伊始,首先要通过课堂讨论,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包括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的知识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表达能力等差别。课堂教学中,以自由发言的方式讨论问题,能够主动发言的同学数量不多。只有通过主动发言,才能够发现其认知状况,进而更好地对全体学生做出较客观准确的判断。这种判断对于下一步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过程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如:对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如何促进其成绩提升;对不爱发言的同学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好又积极的同学,如何提升其创新意识和能力等。

所谓互动,是通过研讨对学生认知情况有了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始改变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老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等于提问,是变相以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启迪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二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围绕某位同学的观点,启发同学们相互讨论,也可以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由小组或专业方向相近的同学讨论。如果受时间限制,课堂上不能充分发言的话,还可以课后以书面的形式补充表达,力求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合作,是在前两个环节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内容,设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分配到各小组。一般情况下,各小组完成任务应该是一样的,这样不仅有利于评价各小组完成情况,并且,对于激发小组学生的创造力、建立竞争意识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都具有潜在的意义。在一定时间后,安排完整的课堂汇报交流环节。综上内容,即为“研讨—互动—合作”教学模式。

三、“研讨—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实践

1.研讨过程的组织与实践

研讨过程是课程引入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关键。“油气勘探地质工程与评价”课程的开课对象是地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尽管选课学生本科专业构成存在差异,但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对主要的专业课都有所学,因此,具备开展研讨的基础。在此,重点设定三个方面的研讨内容:(1)如何应用已有理论在实践中寻找和发现油气藏?(2)这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需要借助哪些方法技术?(3)现有方法技术重点解决哪些地质问题?三个研讨内容组织不需要太多时间,主要安排在绪论中,利用4个学时的时间专门讨论,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图1)。这样将8个学时的绪论变为4(讲授)+4(研讨),使得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参与讨论,并感受到授课方式的变化。

图1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与评价”课程绪论环节研讨内容安排和学时分配

2.互动过程的组织与实践

互动过程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环节。通过研讨环节的组织,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有了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可以按照专业方向差异进行互补性分组,即每个小组的成员在专业方向上要均衡,以保证能够更有效地完成实践环节的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专长。这一阶段的学习是整个课程学习的主体,互动过程主要分三部分进行:(1)互动内容设定。互动过程的安排要事先设定,以保证互动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且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否则这种互动会导致教学过程的泛化,不能有效突出重点。本课程重点围绕油气勘探的4个阶段展开,共24个学时,分别为:大区勘探、盆地勘探、区带勘探和圈闭预探。因此,在互动部分,分别围绕这4个油气勘探阶段设定互动内容,具体安排见表1。这其中的学时安排上前者为讲授内容,后面为互动部分,实例训练小组课后完成。(2)互动过程组织与实施。根据设定的互动内容和小组数量,指定主讲小组(如课程实践教学中,选课人数为120人,分为10个小组,那么每次互动部分由2~3个小组主讲,保证各小组均有主讲的机会),主讲小组课前对互动内容进行收集整理,课堂上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对内容进行介绍,并不事先指定主讲人,以保证小组成员均能积极投入和准备,小组介绍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锻炼学生凝练问题、简练表达的能力。主讲人介绍完毕后,主讲小组有2分钟补充时间,之后各小组分别发言,对相关问题和主讲小组的见解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过程中老师对难点、重点和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阐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互动过程总结。每次互动过程结束后,主讲小组和各小组都要形成总结报告,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讨论过程中的启示等。总结报告各小组可以共享,以达到互相启迪的作用。

表1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与评价”课程主体知识环节互动内容安排和学时分配

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效果很好,主要体现在:(1)学生针对问题讨论热烈,发言逐渐踊跃,并且课堂表达不充分或觉得不准确的,会采用书面的形式提交报告;(2)通过互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建立各种地质概念和成藏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综合、立体、全面的思维模式;(3)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提高了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合作过程的组织与实践

合作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合作过程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互动过程中就已经进行的合作,包括小组间的互动、小组内的互动;另一部分是专门针对课程内容,设定实训环节,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部分。在授课中,针对油气勘探过程,设定具体的训练内容,实训素材以某一盆地为实例,相关资料进行一定的脱密处理后,让学生重点围绕盆地勘探、区带勘探和圈闭预探三部分完成实际任务,并且任务前后是递进的,符合勘探实际。所用学时为“10+6”,其中前10个学时为课堂上分组集中完成部分,后6个学时为三个任务汇报答辩的学时,每个任务安排2个学时的专门汇报,按照每个小组10分钟计算,10个小组。这一阶段利用课堂学时完成合作任务从时间上来讲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利用大量的课后时间。课堂上的10个学时主要为同学提供集体研讨相应任务的难点和重点,小组讨论和老师答疑。这一合作过程对调动全员参与作用明显,因为油气勘探本身涉及内容较多,包括构造、沉积、地层、地化、成藏、测井等多方面的内容的整合。另外,在汇报中采用一定的技巧,如并不是小组选代表汇报,而是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即小组内任意成员都有可能被选为代表汇报,这种方式使得小组成员必须对整个任务都很熟悉,才能够保证小组取得好成绩,进而增强了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和集体感。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孙晶,牛花朋,谢庆宾.翻转课堂教学在“造岩矿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3):37-40.

[3]范竹君.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大学教育,2012,1(10):31-33.

[4]张利云,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48-49.

[5]刘福泉.走向合作型学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6]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65-50.

[7]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0.

猜你喜欢

学时研讨勘探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勘探石油
立秋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