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2018-07-05孙新铭樊宏伟徐媛媛
王 满,孙新铭,樊宏伟,柳 妮,李 莉,徐媛媛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工程系,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油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是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始建于1956年。专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中职阶段(1956—2000年)、高职发展阶段(2001—2009年)及重点完善阶段(2010年至今)。在这60余年中,油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为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力量,经历了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由模块化转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由传统学科体系转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由传统讲授式转向项目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革决定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性,随着行业运作模式及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研究适合行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专业延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
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文件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1],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出专业能力培养目标[3];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落实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专业课程教学标准[4];结合课程标准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实验室,编制各课程特色教材、学生工作任务单、实验实训指导书、顶岗实习作业报告书等相关教学指导材料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人才市场的充分调研,历届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钻井地质工、采油地质工、综合录井工等岗位生产一线的地质资料数据采集及分析工作,经过后续培养后还可胜任地质勘探行业录井操作技术员、钻井地质技术员、采油地质技术员、录井工程师、岩矿分析师、区调经理、测井资料解释、地震资料解释等岗位技能工作或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5]。结合调研成果,聘请行(企)业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根据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工作过程分析得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范围中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专业基本知识能力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及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实现现场职业能力需求与校内课程设置的对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6](表1)。
表1 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与课程设置分解对应表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落实点。专业团队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秉承“紧扣产业办专业,牵手企业促学业,强化职业促就业”的理念设置专业课程体系[7]。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组成,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图1)。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职业文化素质课程、职业通用技术课程和职业专门技术课程。职业文化素质课程以人文外语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为基本,由教育部统一要求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双创课程和专业基本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组成;职业通用技术课程以行业通用知识体系为主,注重专业通用知识能力积累,为职业专门技术课程打好基础;职业专门技术课程结合毕业生就业面向,设置多分支技术领域课程,为毕业生多方向就业做好铺垫。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对学生技术性、实用性、工程性、系统性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实训、课程综合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实现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8]。
图1 油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四、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油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以“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对接”为指导思想,构建了由“职业通用能力+单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4阶段组成的“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图2)。“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运行指导思想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利用教育资源,校内教学中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不断线,校外教学中坚持企业师傅指导与校内教师辅导不分离[9]。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营造企业生产仿真环境,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对企业生产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第1~4学期学生在校学习,学习期间通过课内实训、模拟仿真实训、集中实训等方式,掌握油气勘探开发行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操作技能;第5~6学期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实习期间由校企共同制定生产实习计划和实习要求,所在企业的兼职教师负责培训和指导工作,校内指导教师跟班辅导,通过真实的顶岗、轮岗岗位训练,掌握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学生就业面向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系统性操作技能。
图2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点、线、面一体化”的专业职业技能循序渐进提高体系。
“点”是指单项职业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如“矿物岩石学”课程中的“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与鉴定”“常见岩浆岩的识别与鉴定” “常见变质岩的识别与鉴定”“常见沉积岩的识别与鉴定”等训练项目。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
“线”是指岗位职业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如“油气录井技术”“采油地质技术”“试油测试技术”等课程的等全部训练项目。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油气田开发管理,是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开发企业生产管理的综合能力。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学习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同时,进行随堂或课后训练,而后到企业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做到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保证了专业技术过硬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五、总结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和专业毕业生回访是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跟踪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深入分析人才需求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才能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方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2)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需以实现专业基本知识能力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及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为准则,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把准就业方向,“厚基础、宽专业”,提高学生市场适应性,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3)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开发及校内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26.
[2]欧盟Asia-Link项目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8-120.
[3]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3-36.
[4]樊宏伟,王满,孙新铭.油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2-3.
[5]樊宏伟.“2+1、半工半读”钻井技术人才培养方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2-14.
[6]王满,樊宏伟,孙新铭.项目化课程改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1(9):122-123.
[7]孙新铭,方修建,喻朝善.基于课程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J].职教论坛,2013(14):59-61.
[8]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1-83.
[9]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