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慢新闻研究

2018-07-02罗云郑冬晓

科技传播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罗云 郑冬晓

摘 要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信息的更替周期逐渐缩短,每天以指数函数增加的信息量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将我们湮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对我们生活学习有用的却少之又少。传播技术和通讯科技的发达,使算法式信息供应、对策性新闻成为今天信息传播的主流。大众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获取新闻,他们更希望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然后第一时间将它传播出去。新闻信息行业停留在一味追求“快”上。因此,越来越多专家呼吁:静下心看新闻,让新闻“慢”下来。

关键词 慢新闻;快时代;后真相时代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2-0056-02

1 慢新闻是什么

慢新闻是相对于快新闻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慢新闻”概念源自于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R鲁斯。他于1920年发表该观点,在他看来,新闻有两种,根据时效性划分为“快新闻”和“慢新闻”。“快新闻”是指以最快速度介绍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事的简要信息;“慢新闻”则是需要较长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某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需要媒体介绍清楚所有关于时间的起因、经过、影响等。强调深度和思想的新闻。

网络快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反转、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另一个词应运而生——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是指新闻事实未经证实就被媒体过渡渲染和夸大,从而使得“真相”被掩藏、事实被歪曲的时代。后真相时代对慢新闻的呼声日益高涨。2016年,《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预订客户明显增长,主流媒体的新闻频道收视率也明显提高,反映出受众对高品质新闻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在我看来,慢新闻不是一种写作技巧、也不是一种新闻创作流程,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回归新闻初心的态度。它强调媒体的责任意识,需要媒体深入调查和分析事件,是通过时间沉淀的新闻内容和精准定位的新闻视角的累加。

2 慢新闻产生的原因

2.1 快新闻缺乏“营养”

新闻讲究时效性,因此,大量媒体为抢占舆论阵地“争分夺秒”。时效性更多源自于缩短新闻生产时间、略去新闻核实环节等,即制作工艺由“精加工”转变为“粗加工”,报道篇幅由长变短,报道内容由深刻变浅显。

时间不充裕,注定生产的新闻缺乏“内容”。快新闻如同快餐,看似可口动人,但却只能填饱肚子,无营养成分,过分食用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多出许多毛病。长此以往,媒体关注眼前利益,持续强调时效性,以快新闻为主线,观众整天吃“快餐”,整个社会的大众都对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阅读新闻越来越没有耐心,大众越来越浮躁。这种媒体“麻醉”直接导致观众营养不良,新闻素养缺乏、获取信息的耐心逐渐丧失。而这类引领新闻界的“快新闻”,因制作时间简短、内容浅显实际上不具太大新闻价值,从而在报道之后很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无人问津。有一个很令人心痛的事实:每天铺天盖地的新闻我们并不会记住多少,也分不清什么新闻重要什么新闻有用,甚至浏览后就忘却,然而花费了精力也花费了时间。

更值得深思的是:媒体成了那个背黑锅的人。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其它学界的质疑。自媒体时代,信息共享,人人都有麦克风,媒体已不再像过去垄断信息资源。失去资源垄断优势后的媒体,已丧失一部分主动权。媒体的时效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大事”都是自媒体平台曝光后媒体才跟进报道,使得有人提出质疑:记者以后或许会消失、新闻行业会被取消。

2.2 快新闻导致新闻失实现象严重

过高的时间要求导致媒体新闻生产时间的“争分夺秒”,大量反转新闻痛击新闻人每一处神经。由于网络资源共享性,传统媒体时效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为了抢占舆论阵地,部分媒体抛下对新闻负责的态度,减省新闻内容核实这一步骤,导致近来多起重大新闻反转现象发生。该事件如果媒体在一开始就深入调查,充分了解个中环节,做好新闻收集和核实工作,在认真筹备后再呈现给受众,虽然时效性上欠缺,但我相信公众更能感受到媒体的强大公信力和负责人的态度,反而为媒体的“慢”拍手叫好。

2018年11月底发生的“红黄蓝”虐童事件,在自媒体平台发酵之后,某电视台报道该园某幼儿被喂食药片的情况,导致网民一边倒指责红黄蓝幼儿园丧尽天良,甚至有网民指出应该全都枪毙,社会怨气积攒,一触即发。而后人民日报发表最新公安机关情况通报,得出的结论为该事件由刘某某、李某某编造传播,喂食药片情况实属一名苟姓家长以语言诱导方式询问孩子得出,后上传朋友圈进行传播。电视台作为官方媒体,在事情未经核实之前就进行报道和点评,不仅没有起到挖掘事实真相的功能反而混淆视听,误导大众,实在令人痛心。

在此背景下,部分知识水平层面较高、见识较广的群体,以学术界学者为代表的专业人士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提出:快餐虽好,但应少吃,慢工出细活,做新闻更应讲究“工匠精神”。同时新闻应该补充营养,注重内涵。意为新闻应该回归本身,用事实说话。媒体应该提升新闻眼界,切忌鼠目寸光,只追求眼前利益,更应放眼未来,做好深度报道。观众应该理性阅读,多点耐心和思考。

3 慢新闻面对的挑战

3.1 受众阅读目的转变和耐心缺失

快节奏的生活给大众带来巨大的压力,大众对新闻的认知和获取已不再停留在满足自身对外界认知层面,更多的倾向于娱乐动机。大众更青睐于不需动脑思考、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不掺杂理论性的信息,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大程度的放松自己。同时受众对新闻的获取越来越没有耐心,难以耐住性子认真读取深刻新闻。而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出现了对策性新闻、算法式新闻推送。这类新闻已养成了大众“娇惯”的秉性,想要纠正并转变受众的固有思维,是一项很具挑战的工程。

3.2 自媒体抢占舆论阵地

自媒体时代到来,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着网络。成千上万的信息扑面而来,受众面临的选择性变多。慢新聞跟其他信息一样,很有可能淹没在偌大的信息海洋之中。如何在鸡群中脱颖而出,被受众选中,这也是一项极具挑战和需要下功夫琢磨的任务。

3.3 高水准记者缺失

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慢新闻需要具备较强的深入采访功底、极具广度和深度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还需要具备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的高素质记者和编辑队伍。新闻行业不乏能说会道的记者,但具深厚写作功底和独特思维视角的记者却并不多。这也是众多媒体纷纷转战快新闻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快新闻生产见效快、任务轻松。而深度报道类新闻生产耗时长、成本高、受众群较小,最主要的是人才缺失,具备高素质和超高水准的记者“出走”现象严重,人才不足的情形下还逐渐流失,可谓是雪上加霜。

4 如何写好慢新闻

4.1 保证新闻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都丧失,凭空捏造的假新闻无任何意义。在利益当头的今天,新闻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就要求媒体端正态度,力求新闻真实,在报道前認真核查新闻内容,注意多方收集情报,不轻信不可靠消息来源,不添加记者个人主观臆想和猜测,在确定无误之后再进行报道,用事实说话。

4.2 拓展新闻深度和广度

媒体在追求报道速度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新闻的“质量”,将新闻涉及的起因、经过、涉及人物、带来的影响和思考都参考进去,多个视角深入解读和剖析新闻内容,为普通大众带来新的观点和深刻见解,做有深度有内涵的新闻,并由此树立自己的独家品牌形象。

4.3 提升文学素养,展现文字魅力

采用文学中的细腻描写、细节刻画等写作手法,为干枯的新闻内容注入文学魅力,给予受众看新闻亦看文学作品的享受。这样的新闻更值得欣赏和研究,更耐人寻味。

5 结论

快网络时代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我们无法辨别每天接触的各式各样信息对自己是否有用、各式有着“震撼”标题的信息是否真实。每天批量生产的信息叠加在生活中,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大多仅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呼吁慢新闻不仅仅只是希望受众“慢”一些,而是希望受众更换思维方式和阅读心理认知,提高自身的思想高度,在娱乐之外可以静下心思考,面对舆论则多一分理性,少一些盲从。

参考文献

[1]王莉莉.快时代的“慢新闻”如何取胜[J].新媒体研究,2016(8).

[2]李凌达,苏小平.媒体融合时代的“快新闻”与“慢新闻”[J].中国记者,2015(6).

[3]陈立生,叶思琪.慢新闻的可持续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7(19):1-2.

[4]李希光.从即时享乐到延时享乐 网络时代的慢新闻写作[J].新闻与写作,2017(3).

猜你喜欢

后真相时代
透视后真相时代网络选秀类真人秀节目中的 伦理失范行为
后真相时代榆林产妇事件中网络舆论演变与监控
“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人的坚守与担当
“后真相”时代里的舆论分析与引导研究
“后真相”时代里的舆论分析与引导研究
“新闻反转”中的“陌生化”运用
新媒体时代受众视域中“后真相”时代成因浅析
后真相时代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研究
2017,国妆产业在“后真相时代”的三个真相
默克尔面临的“后真相时代”(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