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名词的意义及其指称分析
2018-06-30张彬
张彬
摘 要: 职业名词是指称职业的名词,职业是人从事的工作,但是职业不能等同于人。但从类型划分上看,职业名词是指人名词的一个子类,从语义上看,职业名词没有表示职业的义项。职业名词对职业的指称是通过指人名词实现的,一方面与词语本身的意思相关,另一方面依赖具体的语境,其本质是指人名词在语境条件下的指称隐喻。
关键词: 职业名词 指人名词 意思 指称 转喻
职业名词是指称职业的名词。关于职业,《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因此,职业名词的指称对象是工作,如:
铁工:1.制造和修理铁器的工作①。
电工:1.制造安装、修理各种电器设备的工作。
锻工:1.把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锻造工件或毛坯的工作。
目前对于职业名词的研究,主要是从指人名词的角度进行的分析,认为职业名词是指人名词的一个子类,如王珏(2001)把指人名词分为九类,其中包括“职业称谓名词”;安志伟(2010)把现代汉语指人名词划分成三类,其中社会类指人名词主要就是职业名词。这主要是基于职业名词的词义和指人功能。
從职业名词本身来说,职业是一种工作,工作的主体固然是人,但工作是一系列动作、行为、工具、对象的集合,所以工作并不等同于人。因此,职业名词对职业的指称并不是词语本身的意思所赋予的。本文首先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常见的职业名词的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探究了职业名词的指称特点,并从认知的角度对职业名词的指称和意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词语的意义与指称
对于词语的指称(reference),语言学分别从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在指称和意义(meaning)的关系上,二者并不在一个层面。一般都认为指称是意义的一个方面。意义分为意思(sense)和指称两个方面。李虹(2015)指出,词语的意思表示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称则表示“语言中的表达式(expression)与语言外部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词语通常只有进入句子中才能具备指称性,才具有意义。这并不意味着指称和意思没有关系,就词语的指称对象而言,有的指称对象和词语的意思存在对应的关系,是基于词语的意思的指称,有的一方面与词语的意思相关,另一方面则依赖语境,前者称为指谓(donation),后者称为所指(reference)。李虹(2015)对指谓和所指分别做了明确的定义,指谓是“词语与外部世界的一个或一类事物之间比较固定的联系,不涉及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而所指则表示“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与外界个别事物之间的暂时联系”。如:
①母亲:有子女的女子,是子女的母亲。
a.母亲望着儿子远去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去②。
b.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
②头巾:1.古代男子裹头的纺织物;明清两代读书人裹头的纺织物。2.现代妇女蒙在头上的纺织物,多为正方形。
a.就买这条红头巾吧,妈妈一定会喜欢的。
b.“红头巾”把东西放下就走,一句话都没说。
从词语本身的意思看,“母亲”和“头巾”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没有指称,只有进入句子中,才能指称对象。同样在指称的对象上,都和词语本身的意思相关,如例1a、例2a中的“母亲”和“头巾”都是词语本身具有的意思,是基于词语本身的意思的,因此是一种“指谓”。但例1b、例2b中的“母亲”和“头巾”并不是词语本身的意思,它们的指称依赖于具体的语境,但语义上与词语的意思相关,因此是一种“所指”。
认知语言学把转喻和隐喻看做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关于隐喻,束定芳(1998)认为“隐喻是一种话语现象。孤立的词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为隐喻。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判断一个词是否用作隐喻”。从语义上来说,隐喻涉及两个不同的语义场,是两个不同语义场间的互动。关于转喻,李勇忠(2005)认为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出于交际需要,用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认知域的操作过程”,并把转喻分为指称转喻、述谓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三种,其中指称转喻表示“用一概念代指另一概念”。从认知的角度看,指称涉及转喻和隐喻两个方面。如例1b、例2b中的“母亲”和“红头巾”,虽然从指称上看二者都是语用和语境作用下的所指,但从认知的角度看,前者用“母亲”表示“黄河”,涉及“黄河”“母亲”两个概念域,凸显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作用,是一种隐喻,后者则用某人戴的“红头巾”表示这个人,用部分表示整体,是一种转喻。
二、职业名词的意思
现代汉语的职业名词种类繁多,从结构上看,有并列式,如编辑、文书,有偏正式,如协理、营养师,也有动宾式,如编剧、司仪,我们根据职业名词是否包含指人的语素,将其简单分为带指人语素的职业名词和不带指人语素的职业名词。
带指人语素的职业名词中,指人语素是词语的核心成分,常见的指人语素有“师”“员”“手”等,其中“手”是一种转喻,通过部分表示人。修饰成分主要是动词性成分或者名词性成分,如“服务”“花”“演”“车”等。我们对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职业名词的内涵进行了考察,发现带指人语素的职业义项比较单一,如:
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厨师:长于烹饪并以此为业的人。
服务员:机关的勤杂人员。旅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中招待客人的工作人员。
演员:参加戏剧、影视、歌舞、曲艺杂技等表演的人员。
花农:以种植花木为主的农民。
枪手:1.旧时指持枪的(就是兵器)的兵。2.射击手。
车手:参加赛车比赛的选手。
不带指人语素的职业名词一般有两个甚至多个义项,如:
文书:1.指公文、书信、契约等。2.机关或部队中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公安:1.社会整体(包括社会秩序、公共财产、公民权利等)的治安。2.指公安人员。
在这些职业名词中,義项1表示事物,其中“文书”是具体的事物,“公安”则是抽象的事物,义项2表示相应的人,它们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示人。同时也有一些职业名词属于动名兼类,这样的词多为并列式和动宾式,如:
采购:1.选择购买(多为机关或企业)。2.担任采购工作的人。
编导:1.编剧和导演。2.做编剧和导演工作的人。
导演:1.排演戏剧或拍摄影视片的时候,组织和指导演出工作。2.担任导演工作的人。
编舞:1.编创舞蹈。2.编创舞蹈的人。
其中“采购”“编导”是并列式,“导演”“编舞”是动宾式。它们都是动词,表示具体的动作,并通过具体的动作表示相应的人。
但也存在一些特例,如:
协理:1协助办理。2.规模较大的银行、企业中协助经理主持业务的人,地位仅次于经理。
网管:1.网络管理。2.指网络管理员。
司机:火车、汽车、电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上的驾驶员。
司仪:举行典礼或召开大会时主持仪式的人。
其中“协理”和“网管”虽然是偏正结构,但是属于动名兼类词,“司机”“司仪”中“司”是动词性成分,表示“主持、操作、经营”,“机”“仪”“库”都是名词性成分,它们是典型的动宾结构的词语,但在实际语用中却通过事件表示相应的人。
还有“白领”“灰领”“蓝领”等通过转喻,以部分指代整体,表示相应的人。还有“吉他”“灯光”“音响”临时性的转喻,如:
③我现在是乐队的吉他。
④灯光,音响都注意啦,马上开始!
例句中的“吉他”“贝斯”“灯光”“音响”并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通过工具来转喻相应的人,如“吉他手”“灯光师”“音响师”等。
三、职业名词的指称
从指称上看,职业名词可以指称动作或者事物,也可以指称人。如:
⑤a.张艺谋导演的新电影下个月就要上映了。
b.张艺谋是一个好导演。
c.导演这行表面风光,背后的艰辛又有谁知道呢。
⑥a.我来帮我们单位采购点儿办公用品。
b.我是我们单位的采购。
c.采购的油水儿可大着呢。
⑦a.把这些法律文书好好看看。
b.我们连的文书是个大学生,二十出头。
c.文书没你想的那么难,不就是发发通知写写通告吗。
⑧a.服务员,请给我来杯啤酒。
b.服务员可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你要想好了。
其中例5a、例6a中的“导演”和“采购”都是动词,指称具体的动作,例7a中的“文书”是名词,指称具体的事物,但例5b、例6b、例7b和例8a中的“导演”“采购”“文书”“服务员”都指称人。
我们认为这主要和职业的特点有关,职业是一种工作,工作是动作行为和工具对象的集合,同时工作的主体是人,动作行为及工具对象的不同凸显了人的不同,突显的特征往往成为事物概念化的主要依据。因此,在这些职业名词的中,都包含着动作行为和工具对象。在对人的指称上,有的是直接通过动词或事物名词来指称,如“导演”“采购”“文书”,有的则作为修饰性成分存在于构词中,如“服务员”中的“服务”。同时,对于例句中“导演”“采购”“文书”在指称上都存在有动词或事物名词到指人名词的变化。安志伟(2010)曾用转指(transferred referent)表示指人名词中通过动词或形容词指人的形式,但转指仅限于词性发生变化的情形,对于“文书”这样通过事物名词来指人的名词却并不适用。沈家煊(1999)指出,转指是转喻的一种。转喻更能概括这一现象,“导演”“采购”“文书”都是通过动作或事物转喻相关的人。
从指称对象上看,“导演”“采购”“文书”“服务员”本身就带有表示人的义项,因此例5b、例6b、例7b和例8a中的“导演”“采购”“文书”“服务员”和词语本身的意思是相对应的,是基于词语意思的指谓成分。但“导演”“采购”“文书”“服务员”都没有表示职业的义项,在例5c、例6c、例7c和例8b中对职业的指称却与词语本身的意思并不对应,因此职业名词对职业的指称是通过语用实现的。
通过对比能看出,人是一个实体,职业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职业名词是通过指人名词指称职业的,二者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借用“人”指称“工作”,也是一种指称隐喻。江晓红(2014)认为“指称转喻实际上属于复杂场合下的指称,即说话人指称和语义指称发成冲突、不一致的情形。由于语境的引发,转喻词语在使用中产生新的意向内容,但是词语指称的转移和改变必须为听话人理解和接受才能成功地实现,而听话人的理解和接受则依赖于语境”。职业名词对职业的指称正是在语境中,由于语义的冲突而产生的新的意义。行为动作和工具对象的不同凸显了人的不同,人作为职业和工作的行为主体,也是职业的组成部分,人的不同又凸显了职业的不同。王寅(2005)指出:“从本质上说,人类的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沿着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和空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人对职业的指称也是从人本身开始的,通过不同的行为动作和工具对象对人本身进行分类,在通过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职业进行分类。因此,职业名词是在指称人的前提下的一种指称转喻。同时,对职业名词而言,动作行为和工具对象的不同,也凸显了职业的不同。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三者的关系: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职业名词的词义和指称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职业名词在汉语里主要表现为指人名词,其指称作用主要是通过指人名词得以实现,是指人名词在语境作用下的一种指称转喻。
在实际语用中,有些带指人语素的职业名词通常会省略掉指人语素,如:
⑨我是这儿的警卫。
⑩咱们公司的保洁年龄大了,我想再找一个。
{11}他是篮球队新请的教练。
例9、例10、例11中的“警卫”“保洁”和“教练”分别指的是“警卫员”“保洁员”和“教练员”,但在例句中的“员”都被省略掉了。但这种形式只适用于某些三音节的词,对于双音节的词和其他三音节的词并不适用,如:
a.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他。
b.*记在第一时间采访了他。
c.娱记在第一采访了他
a.这家餐馆的厨师手艺真不错。
b.*这家餐馆的厨手艺真不错。
c.这家餐馆的大厨手艺真不错。
a.营养师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b.营养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a.长大了,我要当飞行员。
b.长大了,我要当飞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双音节的职业名词在语用中是不能省去指人的语素的,但是如果是前边定语,词语本身的修饰成分就可以与定语组成双音节的缩略词。这一方面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勢有关,另一方面省略的成分都是“员”、“者”、“师”等指人的语素,修饰成分却是不可缺少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可省略的职业名词中,其修饰成分都表示突显了相关人员或者相关职业的特征。同样,在其他偏正结构的名词中也存在,如:
金毛犬:我喜欢那只金毛。
东北虎:*东北是越老越少了。
其中“金毛”本意应为“金色的毛”,但在句中却用“金毛”来指称“金毛犬”,这也是因为“金毛”凸显了“金毛犬”的外形特点,但是东北虎的“东北”在意象上并不能凸显东北虎的特点,因此不能用“东北”来指称。这说明在实际指称时,部分修饰成分由于凸显了事物本身的特点,因此可以将已知成分省去,从而更加凸显指称对象。
注释:
①本文的词语释义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②本文的例句均为笔者自拟。
参考文献:
[1]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江晓红.指称转喻的语用动因研究[J].现代外语,2014,35(1):743-751.
[3]李虹.汉语指称问题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5.
[4]李勇忠.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国语,2005(6):40-46.
[5]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1).
[6]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6):10-19.
[7]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1):37-43.
[8]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