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校园贷问题探讨
2018-06-29谢晓欣马海洋
谢晓欣 马海洋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当前校园贷的现状以及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不良影响,分析了大学生网贷的成因,揭示了深入剖析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状态,提出防范大学生网贷问题的对策:树立正确消费理念,消除不良消费心理状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家庭责任感;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多种形式开展校园贷防范工作;落实贫困生帮扶政策,借贷学生建立档案及时追踪。
【关键词】 大学生;校园贷;消费心理;理性消费;对策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产生和发展,市场需求明显增加,校园网络贷款市场一直受到各金融机构的关注,各种类型的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贷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校园网络贷款”(本文简称校园贷)充斥在教室、宿舍、网络等公共活动场所。以放款快、额度灵活、审批简单为噱头大肆横行在校园。一些大学生由于法律知识、金融知识欠缺,消费能力过于旺盛、控制能力低下,缺乏基本判断能力,轻信广告,最终因过度消费无力偿还贷款而引起个人、家庭、校园、社会等各种不良问题,自身也因此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对其学业和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校园贷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的分析,剖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针对大学生“校园贷”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校园贷的现状及其影响
1、校园贷现状分析
规模化、持续性、不断激增的消费市场,催生了一批大学生网贷平台。目前向在校大学生提供贷款平台的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学生分期购物平台(趣分期、任分期等);另一类是P2P贷款平台(点对点网络借贷理财模式),以助学和创业为借口提供贷款;三是以阿里巴巴、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这些网贷平台为了吸引学生,针对这一大群体推出种类多样的优惠政策,但仅少数平台能够获得融资需求。事实上“校园贷”大多属无抵押信用贷款,仅需要个人信息,相关证件信息,学校名称,个人学校基本信息,教师、父母、同学的联系方式等。能够在教育信息网上查到学生信息,然后据此确定发放额度。大学生“网络贷”从几百元到上百万不等,但学生本人根本无力偿还。大学生无力偿贷选择自杀、女学生裸条贷、隐私泄露、各种暴力追债等新闻比比皆是,给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不良影响。
2、校园贷产生的不良影响
学生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家庭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大。网贷公司利用学生社会经验欠缺、轻信别人的特点,办理借贷手续时对本人的还款能力不加考虑,导致更多大学生盲目消费,助长其畸形攀比心理。大学生就陷入了利滚利的陷阱不能自拔,而一旦大学生不能及时还款就找家长偿还,大学生整日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偿贷,学习心不在焉,负面情绪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压力增大,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很多学生金融知识空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每月按时还钱就可以,殊不知其还款不仅包括借贷费用,还包括很多转化之后的“服务费”、“手续费”等的隐形附加费用,巨额的利息加上本金,到还款期限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迷茫无助,在网贷公司的威逼利诱之下有的大学生铤而走险,开始四处借钱,甚至有些学生开始走上偷窃、抢劫、不良影视传播等错误道路,最终还导致家庭背负了巨额债务。普通收入家庭支付大学生的教育经费和生活经费已非常不易,加上校园贷等不良消费习惯导致巨额外债,家庭经济更是难上加难。在校园发生这样的事情,也给学校综合治理带来一系列困扰,目前国家虽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整治和规范校园贷款,但还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完备法律法规体系,面对此类事件也无法公平、公正解决实际问题。
二、大学生网贷的成因分析
1、群体性生活中攀比心理、过度消费心理严重
学生是消费市场的重要购买力之一,但有限的可支配资金对其购买能力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不同的家庭环境会给大学生带来社会情绪上的相对剥夺感:一方面是家庭状况不同,所带来的自身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地域属性的巨大差距,表现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理念不同导致大学生社会行为的不同。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也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层次,很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95后”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攀比心理、父母的溺爱导致个体在面对现实物质世界时产生相对剥夺感,当面对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需求时,选择网贷的方式填补剥夺感来满足优越感。
一些学生认为电子产品一定要买名牌,日常吃穿用国际品牌,尤其是女大学生化妆品成堆、购物成瘾,对使用普通品牌的女生大肆嘲笑,部分女生会因此产生自卑和攀比心理,从而不顾自身和家庭经济状况,紧跟同学步伐加入了挥霍的行列。长此以往,有限的生活费越来越难以支持其挥霍无度的消费欲望,目光转向网络借贷平台也就顺理成章了。“花钱”的理想和“缺钱”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网贷平台宣传诱惑“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這样的煽动性词语诱发学生消费欲望,造成学生享乐主义、攀比心理,从而导致盲目消费、冲动消费。
2、从众心理、追风心理泛滥
大学生处在基本相同的年龄阶段,同辈群体共性在其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独立思考能力弱、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模式不断增加,消费模式上也逐渐采用相同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指出从众行为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或者是参照他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免受排挤。大学生的网贷从众行为,是个体希望与这一群体保持相对一致的时尚购物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共性可言;另一方面,学生了解同辈群体的消费喜好,相同的消费心理和模式能够更快得到团队认可。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其强烈的被关注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因为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喜爱和赞赏,进而更加强化了个体网贷消费中的从众行为。
3、金融知识、法律知识欠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大学生对于各式各样的校园借贷往往只看到其表面,忽略其隐藏的深层危机。有些借贷平台会利用学生金融知识缺乏,变换形式收取高额利率,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和金融知识的大学生难以意识到自己触碰到的是高利贷;甚至一些大学生心存侥幸,同时在多个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借贷,使其陷入“高利贷”的泥潭,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会欠下巨额债款的主要的原因。
4、网络金融平台的推销方式无孔不入
网络金融一般采用网络广告推销,现场发传单、贴广告,校园代理等方式。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因此受到诱惑,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参与各种推销方式,最后不幸卷入网贷风波之中。并且“校园网贷”只需将学生证、身份证、户籍等信息上传至网站即可申请信贷并且无需抵押担保,信贷审核周期短。满足多数人“一分钟申请,十分钟审核”的心理期待。在这种无抵押、无担保只需提供个人信息快速放款的诱惑下,大学生很容易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陷入网贷泥潭而不自知。
三、防范大学生网贷问题的对策
21世纪初,银行业金融机构就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最终由于大学生无信用担保和个人无还款能力而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关于進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文件的下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才停止开发校园市场。近年来国家相继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政治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范网贷对象的年龄、网贷程序,对网贷机构开展校园网贷业务相关问题进行统一说明,进一步规范整治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了上解决和遏制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但仍需更加完备的法律法规来加大金融市场的约束和管控力度,更需要个人、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的支持来合力防范、整治这些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1、树立正确消费理念,消除不良消费心理状态
在线支付的便捷性和虚拟性,更容易让人模糊消费的心理,很容易让人陷入网贷的恶性循环。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已成为法定年龄上的成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但学习期间的教育经费和生活支持仍然来自于家庭,因此一定要理性消费,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量力而行,不为父母增加额外负担。拒绝过度的、超出个人能力的、不合理的消费。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心理和盲目攀比心理去追逐名牌、奢侈品。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大学生要更多的关注自己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提高,服装整洁、举止大方、谈吐风雅才是在校期间应倍加注意的问题。作为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调节个人心理状态,树立健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家庭责任感
一方面日常生活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妥善保管好自己身份证、学生证等相关证件,对蓄谋套取个人、家人、金融信息的陌生人要严加防范。同时对他人介绍推销“校园贷”要保持警惕心。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外求学,离开父母的视野,很多人急于独立,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消费欲望彻底解放。有的是不切实际的奢侈消费,怕父母责备自己乱花钱,有的是正当消费但出于不想增加父母负担,在消费时陷进了贷款的漩涡,而家人朋友毫不知情,因此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对于正当的消费需求一定要和父母沟通。每一起巨额网贷事件最终的结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被砸的支离破碎。不计后果、不考虑家庭经济条件、毫无节制的贷款消费行为,最终牺牲的是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
3、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多种形式开展校园贷防范工作
高校应鼓励认真学习、开阔视野,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丰富和开阔的视野,促使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经济独立找到正确方式,满足自己的合理消费需求。学校可通过学生入学教育、情景剧展演、金融知识讲座、主题班会、课程等形式,广泛宣传校园贷的危害,告诫学生理性看待消费问题。加大力度增强日常管理,加强校内宣传登记制度,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健全的人生态度,理性看待物质金钱,合理消费,加大对校园各类活动的监管和引领。有效加强校园网贷监管、控制工作,遇到非法网贷机构或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及时寻求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帮助。
4、落实贫困生帮扶政策,借贷学生建立档案及时追踪
一方面切实落实国家对于贫困生的“精准扶贫”等的帮扶政策,对于家庭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避免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使用校园贷等其他形式贷款事件发生。对于即将毕业或有创业倾向的同学,告知学生随时关注国家政策和创业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避免其因创业资金压力而走向校园贷的道路。另一方面,对已有借贷行为的学生要对其认真谈话,多方通力合作,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学校做好相关事件的记录工作,并妥善保存,随时跟踪借贷状况。同时要注意做好学生心理动态发展状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部门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及时梳理、耐心开导、陪伴其成长,使其正视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全力配合,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
四、结语
校园贷乱象的有效根治,需要国家、学校、家庭、个人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多方融合的的防御体系,将从根本上预防大学生陷入校园分期贷款的陷阱。大力严惩校园贷犯罪,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学校定期矛盾排查和教育,努力做到使学生充分认识、国家规范网贷机构、立法机关规范监督、执法机关执法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从根本上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雁慧.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05)93-96.
[2]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谢亚秋.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6)13-15.
[4] 林明惠.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05)79-83.
[5] 杨博易,金玲,李雅鑫.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心理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36.
【作者简介】
谢晓欣(1989-)女,陕西凤翔人,西安翻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马海洋(1976-)男,陕西旬邑人,高级政工师,现供职于西安翻译学院,研究生班学习,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