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业文化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观念探析

2018-06-29张启富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毕业生院校

张启富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1 高职院校创业文化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端于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国内MBA培养计划中设立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1]。教育部2002年在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2008年立项建了32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取得良好成效。2010年以来,随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重要文件的先后出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其成效也快速显现,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率逐年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2017届高校毕业生创业率达到3%,与2012届毕业生相比,增幅达到50%,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7年9月份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所指出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达到3%,超过发达国家1.6%水平近一倍”[2]。

伴随着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是高校创业文化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有学者指出,创业文化是继科学文化和工程文化之后,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兴起的第三种文化,其根本立足点,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使大学能够灵活应对变革、开展学术创业、激励技术转化、鼓励毕业生创业和培养在校生的创业精神等[3]。对于高校而言,创业文化如此之重要,但现实却是不容乐观。当前,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明确、保障机制匮乏、氛围不足、缺乏专业师资和学生创业素质不高等问题”[4]。

表1 高校历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

就高职院校创业文化培育而言,一方面,从创业教育发展水平来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晚、层次较低、水平不高的高职院校,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偏低,存在对创业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创业文化培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从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率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表1数据表明,近年来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率接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的2倍,因而在实践中,高职院校生接受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熏陶的迫切性也要强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准确认知创业文化的内涵及核心价值观念,对于高职院校加快培育校园创业文化、促进创业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毕业生创业能力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价值与意义。

2 创业文化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观念

厘清创业的内涵是认识创业文化内涵的前提。在西方文献中,创业“entrepreneurship”一词最早使用在经济领域,其词源创业者或企业家“entrepreneur”来自法语,指承担一个“商业冒险”或一项“事业”的人。无论是18世纪的坎蒂隆、19世纪的萨伊,还是20世纪的熊彼特等,主流经济学家们都比较认可:社会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是基于企业家和创业活动的,由此创业被定义为人类通过创办企业来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创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创业的内涵不断被拓展与丰富。美国学者从三个层面来界定创业,“首先,创业是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将创意付诸实施的一种精神和能力;其次,创业的过程伴随着价值创造。这里的价值既包括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再次,创业是一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5]。欧盟也认为,创业就是(个人或组织)对机会和创意采取行动,并将其转化为他人的经济、文化或社会价值[6]。可见,在当代的理论与实践中,创业已从原来单纯的经济领域拓展到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其内涵也从“创办企业”拓展为“开创事业”。就其形式而言,既包括创办企业,也包括内创业(也称岗位创业)和社会创业(也称公益创业);就其结果来看,既可能是经济价值,也可能是文化价值或社会价值。

创业文化最早由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提出,他从个人特质角度将创业文化定义为由个人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和行为组成的一个组合体。而罗林、理查德森(2001)则从社会认识视角将创业文化定义为影响创业者进行创业的条件、特征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当前,多数学者认为创业文化主要由创业者个人特质和社会认知两部分内容构成。所谓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总和”[7]。根据赫斯科维茨(1955)的观点,文化是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从这个视角来看,创业文化内涵的核心是那些内隐于人类已有创业实践之中,能够鼓励和引导人们未来创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念。那么,创业文化有哪些核心的价值观念呢?如果对现有关于创业的研究文献进行粗略分类,大致可分为不确定性和风险、机会和套利、创新、创造和变革、内创业以及心理动机等五个不同研究主题,其中蕴含的创业价值观念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自主性和进取心等。伦普金和戴思(1996)、劳赫等(2009)有关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的系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个性特质方面来看,创业主要取决于冒险、创新、前瞻性、自主性和竞争进取性等五个维度。而关于硅谷的研究表明,依赖区域内特有的社会认知层面的鼓励冒险、乐于合作、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硅谷在全球拥有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8]。综上,可以将创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归纳为个人特质层面的进取心和自主性、社会认知层面的宽容失败、支持合作,以及个人特质和社认知层面所共有的冒险、创新和实干精神。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创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3 高职院校创业文化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观念

高职院校创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区域内创业文化的存在形态,可以概括为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高职院校创业文化作为创业文化的一个亚文化,是创业文化与高职院校办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价值观念既要体现创业文化的共性特征,也应融入高职的办学特色。基于现实考虑,破解现实难题、支撑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融入办学特色打造校园创业文化的基本支点。从当前实际来看,缺乏吸引力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现实难题。究其原由,既有社会认同度不高(如认为高职学生是“失败”学生、高职院校是“低等”高校等)的文化因素,也有毕业生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的经济因素。从高职院校角度来看,要想破解这一重大现实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通过自身努力和奋斗,持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改善社会形象。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创业过程,离不开融入高职办学特色创业文化的有效培育。本文认为,就核心价值观念而言,当前最能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创业文化主要体现在自信与工匠精神两个方面,其中,自信心是当前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的特有的创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工匠精神则是实干精神这一创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在高职院校创业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院校创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树立校校皆可发展、人人都能成才的自信。从院校层面来讲,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是国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和巨大需求而大力发展的高等教育类型与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高职教育符合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的价值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强国意味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要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正如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教授指出的那样,“一流大学既可以是具有卓越科研实力的研究型大学,也可以是特色鲜明的行业型院校;既可以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也可以是‘小而精’的学院;既可以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牌大学,也可以是锐意变革、勇于创新的后起之秀;既可以致力于培养世界领袖,也可以专注于锻造工程巨匠”[9]。可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对此,高职院校应有充分的自信。从学生层面来讲,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在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树立和不断强化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理念,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苦练技术技能,持续增强自信心,在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和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质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从业者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积极的职业态度与高尚的价值追求。我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推动中国服务迈上新台阶,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因此,对于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来说,工匠精神是其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要爱岗敬业,即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恭敬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做一事敬一事,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无论将来是就业还是创业,这都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工匠精神其次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要精益求精,即对每件产品(每项服务)、每道工序(每个任务)都凝神聚力、持续专注、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与职业理念。正如《道德经》所说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应清醒地认知识到,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做到产品(服务)的品质超群,还是在创业过程中做到持续发展,或是在其他事业中实现基业长青,都离不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最后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追求卓越,即敢于突破自我、不断前进、尽最大努力做到更好。这既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和难能可贵的意志品质,更是一种积极进取、敢于不断超越的人生态度,将为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进步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动力。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培育创业文化,既要关注校园内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制度文化等各形态创业文化的建设,也要重视进取心、自主性、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自信心、宽容失败、支持合作等创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打造,以更好地引领创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办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1]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与科学表述论析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81-185.

[2]董鲁,皖龙.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星火燎原之势[N].中国教育报,2017-9-9.

[3]吴伟,吕旭峰,陈艾华.创业型大学创业文化的文化内涵、效用表达及其意蕴[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37-144.

[4]吴海涵.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5.

[5]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 [J].高等教育研究,2010,(6):98-103.

[6]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Research Centre(JRC).EntreComp: Th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e Framework[DB/OL].https://ec.europa.eu/jrc/entrecomp.

[7]邓捷生.创业文化与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0,(6):22-26.

[8]李政,李玉玲.创业型经济的构成元素与发展途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18-25.

[9]潘懋元.“双一流”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2017-11-19.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毕业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