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以宁波市高职院校为例

2018-06-29王怀奥肖国华徐智跃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技能型院校智能

王怀奥 肖国华 徐智跃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宁波市借“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之际[1],提出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制造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的战略方针,加快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步伐,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关系密切。技术与产业的变革必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职业学校同步进行改革,以满足智能制造的人才需求。

1 智能制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智能制造作为一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产业的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企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任,人才需求的变化势必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规格和质量。

1.1 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对生产、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的时代,也开启了现代教育制度。美国为首,率先实施了现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批量式”的现代教育体系。而今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三次工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速度快速发展,并将为目前的职业格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经济论坛(WEF)于2016年发布了名为《工作岗位的未来》的报告,指出,今后5年内,发达国家制造业、艺术及媒体领域将有710万个岗位消失,其中对办公室和行政管理岗位的影响最大,所谓的白领阶层将受到最大打击。而计算机、数学和建筑领域将新增200万个工作岗位,最终将有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近两年随着“机器换人”的实施,宁波企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简单的一线操作岗位和管理岗位大量减少,同时智能制造装备及服务领域的用人需求大增。也就是说,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需要能够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的人才。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曾组织开展了针对制造业人才储备、需求及发展趋势的调研,并于2017年9月公布了调研结果:全市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相关的14个产业整体人才需求比较旺盛,人才需求指数的均值为53.3。人才需求极度紧缺的产业为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电工电器;其次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海洋高技术;工业设计和节能环保2个产业人才需求指数下降。与前几年相比变化显著,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金融、石油化工、工业设计等领域一直是极度紧缺的产业。

1.2 人才培养规格发生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要求产业工人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电影《卓别林》就有人操作机器的场景。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大量机器人直接参与制造工作,代替了人的简单重复工作,将人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人的工作是管理机器人和复杂的智能制造系统,要具有更高的智慧和创造性,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复合型专业人才[2]。在传统制造企业中,生产制造过程主要划分为三个层面:设计、规划与决策层;工艺、生产与执行层;现场操作和执行层。智能制造改变了原有的职业岗位结构,生产制造过程不再有明显的三个层面划分,而是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坚实的技术理论,又要有熟练操作技能。此外,智能制造综合了多个学科多门技术,要求从业者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备相关领域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它要求跨专业、理论和技能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高端操作技能人才。智能制造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过程,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代替了人的简单劳动。在智能制造系统中,人面对的是复杂的、高度自动化和高度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必须具备更加专业性、综合性的高端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有关计算机工业软件,能安装、调试与维护生产线,并能够进行故障诊断。在“制造”向“智造”升级的过程中,工匠同样面临着由传统技能向高端技能的转型升级。

第三,创新研究型人才。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以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产品在创新、技术再创新、管理和生产在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工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和创新的过程,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可以说,现今对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2 宁波市高职院校现状

宁波区域范围内共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高职院校。本文对这六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以期探讨宁波高职院校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为职业教育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和参考。

2.1 专业结构

截止2018年3月,宁波市六所高职院校用开设专业161个(不同院校相同专业不合并计算),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23个专业,增加了与智能制造关系极为密切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覆盖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19个专业大类中的16个,其中和智能制造相关度较大的制造装备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以及财经商贸大类招生人数及专业数见表1所示。

表1 制造装备类和电子信息大类招生情况表

2.2 教育教学改革

自2015年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来,宁波市高职院校同全国其他高职院校一样,对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新建了国家级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智能装备实训基地;成立了宁波智能制造学院,该学院按照产业和市场的需求,探索开发中小学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指导大学学生进行相关科研项目创业孵化,为有意投身智能制造相关行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技术、产品、指导帮扶等服务。

各高职院校有序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深化和完善了校企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试点,技能培养得到进一步加强。

大力推进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已启动了协同创新中心、特色学院、校地(产业园区)共建等5大类30个示范项目。创建了四批16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高职院校占了4个。全市评选出10个二级学院为特色学院,其中高职院校占5个。特色学院在办学特色、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贡献、国际化合作等方面起示范辐射作用。

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专业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智能制造推动岗位结构调整和职业结构变迁,要求职业院校同步调整专业设置。目前专业设置与宁波市的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转型升级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了,而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距离这一要求还有差距。

三是师资队伍薄弱。当前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的主要问题是师资结构不合理;知识陈旧、知识狭窄、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综合职业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外聘兼职教师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管理等。

四是实训设备陈旧。有些专业实训室面临升级改造,而且高职院校实训设备比较多,普遍缺少试验性和研究性的设备。

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措施

3.1 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宁波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地域产业结构关系十分密切,宁波市六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基本是在十几年前设置的,期间虽然进行过调整,但总体结构变化不大。目前的161个专业中,围绕着机器换人重点专业和重点产业的对接不是很匹配。现有专业中,服务第二产业的制造装备类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分别为5个,招生人数分别占招生总数的7.5%和6.7%;服务第三产业的财经商贸大类有10个专业,开设学校最多,为5所学校,招生比例最大,占24.9%。智能制造主要影响的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将大量减少管理类岗位[3]。有统计显示,日本制造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占比40%,德国高达60%,而中国仅为5%。2017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对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分析,2015年十大制造行业总人数3206万,2025年需求6192万,人才缺口2986万。人才缺口前三位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口950万)、电力装备(缺口909万)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缺口450万)领域。

宁波高职院校应根据宁波市人才需求预测和国家人才需求预测分析,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增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调整财经商贸大类这一宁波市的传统专业大类,尤其是减少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等专业的招生规模。

3.2 构建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实现师资共享

智能制造涉及到多个学科、多门技术[4]。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生产技术的高端化使得处理问题的工作情境越发复杂,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对工作情境的分析判断达到较高的合理性与准确性。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重视知识的“够用”“必须”,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在智能制造到来的时代,重新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的职业能力。基于知识系统性和职业能力综合性这两点要求,目前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远未完成。当前三年制高职普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实习、实训、顶岗、毕业实习)所占比例一半以上,集中学习时间较短,逻辑分析少。再加上大量的选修课,使得专业知识不成体系,制约了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有必要延长学制,以达到智能制造所需人才的规格。

自2015年开始,浙江省先后在高职院校有关专业中,以高职院校办学为基础依托,挂靠本科院校,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过理论课程体系+技术技能实践训练体系、学校学习+企业实训实习、教师教授+技师工程师、本科学历学位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等模式来培养学生。这样就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尝试。但目前宁波只有一所高职院校的一个专业获得批准,作为首个 “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应该加大智能制造关联较大的专业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学生培养的力度。

3.3 加快师资队伍培养,建设智能制造师资培训基地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智能制造国家战略的条件,而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建设一支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师资队伍。

一是要建设一支由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企业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教师具有技能优势,本科院校教师具有科研优势,企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和职业素养优势。目前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短期内独立完成智能制造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难度较大。而本科教师教学任务相对较少,如果能够打通本科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壁垒,统一安排教学任务,实施高职本科在某些专业内师资共享,本科教师到高职上理论课,高职教师到本科院校上技能课,优势互补,教师到对方院校不再以兼职教师的身份上课,而是都纳入教学考核中,这将对本科和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意义。

二是由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真实的智能制造生产场景,在企业中建立若干个智能制造师资培训基地。因为要培养出满足智能制造企业需求的人才,首先要培养出满足智能制造教育的师资队伍。当前高职院校对教师挂职的企业没有明确的要求,企业对教师的培养方法和制度也不太了解,以致部分教师的企业挂职效果不佳。可以由政府牵头,教育部门与院校一起选拔出若干个企业,分专业大类建立师资培养基地,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由学校和企业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可以从智能制造关系密切的专业开始,在三年间内陆续将所有专业教师培训一遍。

宁波市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以来,工业创新转型,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产值率再创历史新高。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有很大提升。在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和力度,培养智能制造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服务。

[1]沈剑光.“中国制造 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宁波实践——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35-38.

[2]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 教育研究,2016,(3):72-78.

[3]陈鹏,薛寒.“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使命 [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1):77-83.

[4]李伟,石伟平.智能制造视域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路径新探 [J].职业技术教育,2017,(19):19-23.

猜你喜欢

技能型院校智能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