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差距对社会犯罪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8-06-29鲁正春
鲁正春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引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如今从1978年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同时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巨大,居民的收入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和提高。我们在赞叹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的阴影,如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农村社会不平等程度加深,农民难以持续增加收入,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逐步扩大的趋势等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78年以前我国的犯罪率相对同时期世界各国是比较低的,犯罪率维持在每10万人刑事犯罪案件30起到60起的水平。但是1978年以来,我国的犯罪案件越来越多,犯罪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中国持续增加的违法犯罪活动导致了巨大的社会成本支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产生冲突,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及研究者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研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目前社会主流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导致中国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为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出居民收入的差距和犯罪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如何影响着中国现阶段刑事犯罪率的增长。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同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犯罪率的上升有一定的正向关系。Merton(1938)提出了压力理论,认为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因无法获得成功的合法途径,而上层社会的人却可以很容易获得,这种不平等就会让他们产生压力,缓解这种压力可能会有犯罪产生[1]。shaw and Mckay(1942)提出社会紊乱论,指出犯罪现象比较容易发生在社会控制制度比较弱的时候[2]。Becke(1968)关注犯罪带来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从经济理性角度来考虑犯罪发生问题。该理论秉承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范式,认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时,穷人通过犯罪活动获得的回报可能比市场交易更多的回报[3]。20世纪90年代以后,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犯罪影响的研究很多学者开始进入实证分析阶段,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导致犯罪率上升最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平等[4]。另外一部分研究结论将刑事犯罪划分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研究表明财产型犯罪率的上升可能由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chiu和Madden,1998;Imrohoroglu 等,2004),暴力型犯罪率的上升也可能由其它因素导致 (Kelly,2000;Fajnzylber等,2002)[5]。此外,有少部分研究结果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刑事犯罪之间无明确、稳定的相关性(Doyle,Ahmed和 Horn,1999;Neumayer,2005)[6],或者收入不平等对不同类型的刑事犯罪影响有差异(Kelly,2000)[7]。世界银行研究了发展中国家贫富不均、犯罪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关政策含义 (Demembynes and Berk,2005),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财产型犯罪的影响显著,但对暴力型犯罪影响不显著[8]。进入21世纪,国内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刑事犯罪的影响。胡联合等(2005)、谢曼荻和贾文(2006)研究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的影响,得出贫富差距对刑事犯罪有显著影响的研究结论[9-10]。陈春良和易君健(2009)结合我国1988-2007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对我国转型期刑事犯罪率上升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收入差距加大导致了刑事犯罪率的显著上升,收入差距每上升1%,就会导致刑事犯罪率上升0.143%[11]。吴一平和芮萌(2010)采用1988-2006年动态面板数据估计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刑事犯罪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人口迁徙、福利支出、失业率等因素的作用,以基尼系数度量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上升1%,刑事犯罪率至少上升0.185%[12]。章元、刘时菁和刘亮(2011)利用1988-2008年升级面板数据研究后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必然导致各省的犯罪率增加这一观点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证明[13]。
综合国内外多数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但也有不足之处:第一,大部分研究都属于定性分析,而缺乏数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第二,系统研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犯罪率增长两者关系还是比较少的;第三,对居民收入差距与犯罪之间的关系的定量分析,目前这种技术还未成熟。本文将采用计量经济学里的定量分析法并结合经验材料和犯罪理论解释产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犯罪率增长之间关系的深层次原因,来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
三、城乡收入差距与社会犯罪关系的经典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从战略层面认识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危害。因为蔑视社会秩序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犯罪现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定的原因按照特殊的规律性产生一定的犯罪行为”。犯罪也不是“单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它损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扰乱了社会秩序,其主要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影响,并且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导致犯罪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犯罪行为也随着赤贫现象的增长而增长”。马克思对贫富差距和违法犯罪关系的研究,告诫我们既要考虑到贫困因素的作用,还要考虑到贫富差距让人们产生的主观感受。①特别是在中国长期有着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文化思想,各种犯罪违法犯罪活动主要是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
己有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犯罪率的上升有一定的正向关系,然而却不能够证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导致犯罪率的上升。章元等(2011)指出,第一,假设该理论成立,那么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就会使得很多低收入的农民走向犯罪。但中国社会重要特征是,城乡长期分割,社会流动性较低,在户籍制度下,城市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比较高,而农村居民可能认为这与他们无关,因此这不能说明低收入就更多地走向犯罪;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可能会导致犯罪的产生,这可能由于不同的犯罪类型导致。多数理论认为很多低收入群体更多地走向侵财犯罪可能是由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但不一定能够导致他刑事犯罪。第三,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因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进人城市就业,此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则犯罪活动可能因此减少而不是增加。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犯罪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犯罪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多方面的,导致犯罪的产生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原因,还有个人原因。对我国犯罪现象的研究要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也正是在转型期,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研究犯罪,同时也要从个人性格、心理、家庭等因素方面来研究犯罪。犯罪是与阶级社会并同存在的,它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现阶段的中国,导致犯罪的产生还有其他条件。例如下岗职工不能在就业解除贫困而产生的犯罪,这是由于我国的现状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各项政策改革没有使所有人获利,这必然有部分人不满足而防抗社会产生的犯罪。也有很多中西部地区文化愚昧落后,离异家庭环境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当,社会对下岗职工安置就业上的不到位。一些制度不健全不健康,贪污受贿现象严重,很多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徇私枉法、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有关部门执法不严不公正,惩罚力度不强,对犯罪打击不力,监督体制不健全,预防和管理不严等等而产生的犯罪。而犯罪的产生的特定因素有很多,如观念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制度因素等等。因此,我们主要选择了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解释变量,并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登记失业率,文盲及半文盲占15岁人口以上比重,社会离婚率与城市化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犯罪率进行研究。选取1978至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主要变量具体解释如表1所示。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如表2显示,所有变量的水平值均有单位根,而其一阶差分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全部通过了检验,拒绝了单位根的零假设,接受所有变量是平稳序列的备择假设。
表1 模型变量释义
表2 变量的ADF检验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3是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城乡收入差距与犯罪率呈正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每提高1%,犯罪率就会提高1.52%。城市化水平与犯罪率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犯罪率就提高2.25%。这是因为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会越大,低收入者感到社会不平等,通过合法渠道无法提高收入,于是他们更多的会走向犯罪,从而提高犯罪率。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犯罪率呈负相关关系,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1%,犯罪率就会降低1.07%。因为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意味着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居民的丰福感也会提高,更多的人就会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便更少的从事犯罪活动,所以犯罪率会随之降低。与预期不同的是城市失业率与犯罪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很多居民对失业率的感觉还不是很明显,失业压力不是非常大,部分妇女失业就会成为完全的家庭主妇,还有一些人可以依靠不动产继续生存;其次是中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完善,很多失业职工国家都给予了再就业的培训,虽然他们暂时是失业的,但是很快就可以继续就业;最后可能就是统计数据的片面性,城镇登记的失业率登记的只是城镇居民的失业率,这部分人只是失业者中的一部分,而对广大而生活在城市只有农村户口的居民来说,很多处于失业状态,却没有登记他们的失业率,从而造成失业率降低。所以城镇失业率与犯罪率的相关关系部明显。离婚率与犯罪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离婚率每提高1%,犯罪率就会提高0.78%。离婚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在这种父母离异的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会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今社会离婚率节节高升,是犯罪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盲率与犯罪率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文盲率每降低1%,犯罪率就会降低0.37%。文盲率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盲率越低说明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能够自觉的遵纪守法。同时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可以找到另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不会走向犯罪活动,所以犯罪率就会降低。
表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五、政策建议
中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贫富分化也越来越严重,并由此导致犯罪率不断上升。而犯罪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加大了社会成本,还打来很多外部负效应。本部分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发,阐述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教育、医疗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依靠农业获得的收入低,其主要原因有农村的教育与城镇相比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只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在农村,医药卫生政策不健全,一旦生病,农民需要花费大部分收入。同时,就业得不到保障,城乡二元化劳动力市场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此,政府首先应该向更多的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和更多的教育服务,对农村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应当给予更多的帮助,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其次,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使农村居民不再靠养儿防老,老有所养,同时病有所医,不再为就医烦恼。最后,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信息,制定各种对农村扶持的优惠政策,使农村获得与城市一样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以工业反哺农业,最终使城乡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缩小差别。要改变严格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价格均等化。
(二)大力发展小城镇及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环境,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农业科技技术进步造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既要发展小城镇建设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又要破除剩余劳动力转移向中心城市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首先可以建设一些小城镇,转移一部分农民去城镇,这样可以让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的就业,使他们离开土地但却不离开本乡镇,从而减小社会负担。在发展小城镇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引导和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人,在各个乡镇兴办一批有地方特色、市场有销路、产业有优势的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发展和所有农民的增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
(三)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现代化农业
在中国绝大部分农村里,农民吃饭还是靠种田,可见农业还是农村生活的基础,所以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业是适应经济发展必然要求。目前能适应现在经济发展的有农村的生产条件、农民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信息量等各方面,加上传统农民都是一家一户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得农业发展缺乏带动力量、徘徊不前。为此组织农民协会或合作社等团体,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上缺少或赚钱的产品,大家集中起来,把生产规模扩大,使生产效益提高,做到利益大家共享,责任大家共担。把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农业。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坚持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型融合,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切实推动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推进产业拓展型融合,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具有特色旅游村镇和旅游示范村。推进产业渗透型融合,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实现农村三产融合。
(四)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精心挑选土地确权已完成、经济基础较好并有一定村集体资产的乡镇,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及时总结出“三变”改革试点的实施经验,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按照“集体所有、股权量化、统一经营、民主管理、规范运行、利益共享”的原则,对集体经营性资产,重点在于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村集体统一运营管理资产的长效机制;对于非经营性资产,重点在于将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农业合作组织。
(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一要凝聚合力,持续深化“一结双包”工作机制。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二要综合施策,有效整合扶贫攻坚社会资源。对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针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对各类帮扶政策进行有效整合、综合施策。同时,加大扶贫政策落实力度,真正发挥 1+1>2的功效;三要防范返贫,激发平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要打破贫困均衡,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四要要强化脱贫攻坚责任与监督。强化县级、区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制定激励政策,为他们工作生活排忧解难,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416.
[1]MERTONR.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J].American sociogical Review,1938,3(5):672-682.
[2]SHAWC,HMCKAY.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Urban Areas[M].Ch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2.
[3]BECKER G.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 [J].Journal of Polical Economy,1968,76(2):169-217.
[4]IMROHOROGLU A,A MERLO,P RUPERT.What Accounts for the Decline in Crime[J].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4,45(3):709-729.
[5]CHIU W,P MADDEN.Burglary and Income Inequalit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69(1):123-141.
[6]DOYLE J,E AHMED,R Horn.The Effects of Labor Markets and Income Inequality on Crime: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9,65(4):717-738.
[7]KELLY M.Inequality and Crim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2000,82(4):530-539.
[8]DEMEMBYNESG,BERK O.Crime and Local Inequality in South Afric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26(2):265-292.
[9]胡联合,胡鞍钢,徐绍刚.贫富差距对违法犯罪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6):34-44.
[10]谢旻荻,贾文.经济因素对犯罪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1):144-120.
[11]陈春良,易君健.收入差距与刑事犯罪: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9(1):13-25.
[12]吴一平,芮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刑事犯罪的影响[J].经济学,2010(1):296-315.
[13]章元,刘时菁,刘亮.城乡收入差民工失业和中国犯罪率的上升[J].经济研究,2011(2):59-72.
[14]史晋川,吴兴杰.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9(12):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