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及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效果研究

2018-06-28刘路遥武玉颜罗十之

陕西中医 2018年7期
关键词:背痛腰部肌力

刘路遥,武玉颜,罗十之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 100050),2.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 311500),3.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兰州 730000)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是一种无法归因于已知特定病变的慢性下背痛,发生率在腰背痛中约占90.0%以上,患者存在显著的腰部及腰骶、臀部疼痛或不适,临床表现为上肢无法外展及上举,是导致人们背部功能障碍及致残、无法工作的重要原因[1]。研究发现,下背痛患者在晨起、气候转凉、受凉情况下,气疼痛症状加重;而在活动后、遇暖后疼痛症状减轻,且在急性发作时易造成局部肌肉紧张,出现广泛性压痛,限制颈部活动[2]。中医学认为背痛发病病因多与外伤、感受风寒湿邪等情况有关,其中外伤能造成血溢脉外、气滞血瘀,导致经络不通,而不通则痛;感受风寒湿邪易侵袭督脉及手足太阳之经、经筋,导致寒凝气滞血瘀,拘急收引经筋,产生疼痛[3]。因此,针对背痛,中医药学多以药物、针刺、推拿等疗法为主,但针对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效果鲜有报道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对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入选标准。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9±3.4)岁;病程5个月至6年,平均(3.4±1.3)年。研究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5.6±3.8)岁;病程6个月至6年,平均(3.5±1.0)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①所有入选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且持续时间>3个月;②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背及腰骶、臀部疼痛等症状;③无双侧或单侧下肢疼痛、麻木不适等症状;④无间歇跛行;⑤研究前3个月内未接受药物、物理治疗;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存在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骨折、骨质疏松、肿瘤及强直性脊柱炎等情况;②合并有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胃肠病变、男性前列腺疾病等相关内科疾病导致的腰背部牵扯痛;③有精神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针刺治疗,根据患者病症循经取穴机局部取穴,常规针刺穴位是手三里、后溪、足三里、中渚、阳陵泉、昆仑、阿是穴等,行针补加灸的刺灸法,并能在膀胱经开展走罐及留罐,20min/次,1次/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针刺治疗基础上辅以推拿,即首先对脊柱两侧施以滚、揉,对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进行弹拨,并对脊柱两侧进行按压;后开展背部冲击按压法、交叉分压法、胸椎后伸扳肩法、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法、胸椎提抖法等相关推拿法,最终实施滚法及虚掌拍法,疏通经络。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背伸肌肌力变化[4-5]。①疼痛程度: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满分0-10分,0分代表无痛感,10分代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评分越高代表患者下背痛越严重。②腰部功能:患者治疗前后腰部功能变化用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进行评估,共10项内容,每项内容用0-5分6级评分法,满分5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腰部功能障碍越严重。③背伸肌肌力:患者在治疗前后手握肌力测定仪,采俯卧位,将双手放在体侧,保持手心向上。测试过程中,测试者将肌力测定仪固定在患者肩胛骨之间的T5棘突处于测力中心点,告知患者尽量将躯干抬高,到达最大力后维持2 s,避免双手用力,记录测定仪数值,反复测量3次,采平均值。每次测量间隔30 s。

结 果

1 疼痛程度 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分)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功能OD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部功能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功能ODI评分比较(分)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背伸肌肌力状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背伸肌肌力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背伸肌肌力状况比较(N·m)

讨 论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们生存质量疾病,发生率较高。相关研究发现[6],在下背痛频繁发作且呈慢性病程时,患者肌肉力量及耐力降低,躯干相关活动范围缩小,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减弱,进而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多以针灸、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药物治疗及腰腹肌肌力训练等为主,均能有效缓解疼痛,减缓病情发展,但临床疗效欠佳,多数患者需实施联合治疗[7-8]。

中医推拿作为腰背疼痛常用治疗方法,以经络学说及中医脏腑为理论基础,与西医解剖、病理诊断结合,能在循证医学基础上为患者实施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的体表特定部位,对机体病理、生理状况进行调节,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及滑利关节等效果[9-10]。现代医学认为,中医推拿手法产生的物理刺激,能使作用区出现生理物理、生物化学改变,促使局部组织出现生理反应,经神经反射、体液循环相关调节,使生理反应增强,引起整体继发性反应,进而出现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变化,发挥治疗效果[11-12]。因此,给予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中医推拿治疗,能对患者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使肌肉放松,调整神经系统兴奋、抑制相对平衡,解除肌肉痉挛,镇静抑制神经,进而使疼痛症状得到缓解;同时,推拿治疗能使患者治疗满意度提高,满足患者基本心理需求[13]。但在实施推拿治疗时需依据患者具体病症有选择的应用,由于推拿是一种被动物理治疗方法,长时间应用易导致患者出现医学依赖危险,影响腰背疼痛治疗、预防。针刺作为中医治疗常用手段,其治疗腰背疼痛的现代研究作用机制是:①在针刺产生刺激后,能使深部各种感受器兴奋,针刺信号经Ⅱ、Ⅲ类神经纤维向脊髓传递,于脊髓后角、伤害性刺激相关传入信息的相互作用下,对痛觉反射活动进行调节,抑制疼痛[14]。②同时,针刺信息能顺着对侧侧索上行,经中枢神经相关丘脑外系统,于中枢各级水平对脑内部分和针刺镇痛相关结构进行不同程度的激活,使相关神经递质得到调节,使物质、结构整合相关针刺信息、伤害性刺激传入信息,抑制伤害性刺激相关传入信息,达到镇痛目的[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背伸肌肌力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针刺、推拿联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背功能,提高背伸肌肌力水平。

综上所述,慢性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应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疼痛,增强背伸肌肌力,促进腰部功能恢复,预防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应用。

[1] 李 丽,冯梓芸.八段锦联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4):16-19.

[2] 方 磊,严隽陶,曹彦俊,等.五禽戏对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腰腹核心肌群力学性能及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9):49-53.

[3] 严隽陶,曹彦俊,张广渊,等. 五禽戏对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腰腹核心肌群力学性能及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9):49-53.

[4] 顾钧青.《内经·素问》有关局部疼痛治疗的论述及其对推拿临床指导意义的思考[J].中医文献杂志,2015,33(4):38-41.

[5] 许世波,王连成,李 平.针灸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肌肉力量和疼痛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21(2):176-179.

[6] 章慎磊,毕文成. 中药内服加熏蒸结合督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6, 8(20):42-43.

[7] 杨付兵.小针刀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及腰屈曲活动度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6,37(9):1232-1233.

[8] 肖红雨,戈含笑,郭雪园,等. 实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研究进展[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19(1):80-83.

[9] 刘 娜,孙银娣,史 达.中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34例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5):598-600.

[10] 许世波,王连成,李 平. 针灸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肌肉力量和疼痛的影响[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 21(2):176-179.

[11] 张素侠,钟宝权. 肌内效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688-691.

[12] 彭正成,周 维.中医保健推拿调治颈背疼痛型亚健康状态50例[J].中医药导报,2015,21(17):58-60.

[13] 张志良.背痛的针灸推拿治疗[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1):34-35.

[14] 陈 鹏,郑胜明,金肖青,等.推拿治疗颈性肩背痛及对相关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8):553-554.

[15] 强 刚,潘道友,洪明星,等.推拿治疗慢性背痛症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1):34.

猜你喜欢

背痛腰部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怎样让腰部得到有效休息
肩背痛竟然也是肺癌信号
Constructing Large Scale Cohort for Clinical Study on Heart Failure with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in Regional Healthcare Platform: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Data Reuse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索罗斯的背痛和梅西的点球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后背痛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