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悟化繁为简
2018-06-26林雅新
林雅新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显得有点繁琐而无趣。在阅读教学中,要提倡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大胆地删减一些繁琐的讲解和串讲,让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走进文本,多次与文本展开对话,收获独特的阅读感受。要想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阅读的趣味性,笔者以为,必须以读促悟,化繁为简,走“简约”语文教学之路。
一、初讀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应该从预习开始。预习课文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笔者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的时候,通常要求他们带着问题读五遍课文。这个问题可以是课文中导读部分提出的,可以是课后的习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产生的质疑。前两遍,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中间两遍,快速浏览,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一遍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至于其他的预习作业,酌情布置一至两项即可,切忌让名目繁多的预习作业影响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激情。上课伊始,教师总要创设这样或那样的情境让学生再次初读课文,只要预习充分,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总会表现出极大的阅读兴趣。总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课文、提问题,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远比让学生多抄几遍生词或近义词或反义词有意思、有意义多了。
二、巧用媒体,指导朗读
让学生投入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敲门砖”。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读中。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媒体课件、图片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千万不能进行枯燥地讲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去二三里》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展现乡村美景的图画,而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接着,该教师在悠扬动听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课文。学生听得专注而入神,从他们陶醉的脸上,笔者觉得他们似乎在想象着此时此刻正和小伙伴一起去郊外游玩,正欣赏着“烟村、凉亭、鲜花”,正用刚学过的数字数着“一、二、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已经初步懂得读诗歌时,语速要缓慢,声音要轻柔,情感要真挚,再进行朗读时,自然就容易读出情感,读出味道。
三、品读研读,深入感悟
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重点之一,通常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要通读上下文,甚至要领会整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对学生来说,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非常难的。如果语文教师仅仅凭借自己手上的参考书直接让学生将答案一股脑儿地记下来,再背下来,或者是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势必使语文课堂失去语文性、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学每篇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和研读课文重点语句,进而深入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以及文章的表达方法。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八自然段为例,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研读的。笔者先告诉学生:“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租界里的一幕,大家一边听朗读录音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此时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位学生回答说:“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跪在地上伤心而无助地痛哭。”笔者追问:“你似乎还看到了什么?”这学生说:“我似乎还看到了那个洋人站在一旁,闯了祸却得意洋洋,还露出不屑的表情。”笔者进一步追问:“你似乎还听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就很丰富了。有的说,似乎听到了那个妇女悲愤地哭喊着亲人的名字!有的说,耳旁仿佛听到了那个中国巡警正在厉声训斥个不幸的妇女;还有的说,仿佛听到了一旁围观的中国人无奈而深沉的叹息声……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问学生:“假设你就在现场,目睹了租界里的这一幕,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有学生说,为这位遭遇不幸的妇女感到悲伤和无奈;有学生说,感到无比愤怒,这些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此时,笔者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等学生读完后,笔者又让他们谈谈读后的体会。这次,他们的体会更深刻了,明白了周恩来目睹了租界里的一幕,知道了这一切都是由于中华不振,从而树立起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与志向。这样,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深层次的研读、品读,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美读诵读,积累语言
通过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品读研读以及交流感悟,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悟,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揣摩词句,用心感受。文章中那些精妙的语言,就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得以积累了。例如:《生命?摇?摇?摇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尤其是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了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展示了生命的意义。笔者在教学这段话时,把它改成了一首诗,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美美地诵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在反复诵读品味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心灵得到洗礼……很多学生能够当堂背诵。不必多费什么口舌,不需繁琐讲解,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动情地说:“杏林子说,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瓜苗生长的不屈,生命是心脏跳动的震撼……那么,在你眼中,生命是什么呢?请写一两段话。”学生写出的语段多数很感人,其中有位学生这样写:“我家阳台上以前种过一盆海棠花,不知道啥时候一粒种子掉在院子旁的墙缝中,不久竟然冒出了一棵小芽。望着那绿油油的叶片,看着周围那坚硬的墙壁,我心里不禁涌起了一股敬佩之情!那一粒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它冲破坚硬的砖头,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缝隙里茁壮成长!这就是生命,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我们学校的操场上,伫立着几株刺桐树。两个月前,园丁把刺桐树上的所有枝丫和绿叶都砍得精光。远远看过去,树上光秃秃的,一点儿生机也没有。我看了,心里怪难受的。春天悄悄地来了,光秃秃的刺桐树抽枝长叶,不久,居然茂盛如林了。那条条枝丫,那片片绿叶,仿佛在诠释着生命的内涵……我深深地感悟到了:这就是生命的奇迹!”正是投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文章,才能领会到文章深层的内涵,从而积累语言,并迸发出创作的热情。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祥谦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