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外语选修课

2018-06-25李庆华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通识课

李庆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开设的背景分析,探討了这门通识选修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其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学界同行进一步全面深化对“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的设置和建设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外语 选修 俄语国家 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77-02

在“一带一路”[1]倡议提出和付诸实施之后,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8月17日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目前,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69个。[2]对于我国外语教育而言,能否顺利解决培养既懂外语,又通识外国文化的人才问题,既涉及能否顺利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目标的重要问题,也关乎能否为“一带一路”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问题。

俄语国家通识课是学生解决自身遇到的具体问题过程中,自下而上地提出的现实要求。如今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要自己解决毕业后通过竞聘等方式找工作、自主创业或出国留学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又为广大毕业生能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但是由于缺少相关国家的通识知识,而无法用外语顺畅地表达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妨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未来就业、留学、参与国际合作等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既要懂得他所处的外在世界,以求生存与发展,更要懂得他与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与目的。两者相通才能形成完整、完满的人格。而通识教育之“识”不仅限义于“知识”,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等在内。[4]

一、“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的内涵及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的内涵

大学外语选修课在本文的所指是我国大学公共基础课中的选修课。一般而言,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部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外语、军训与体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等,理工科大学还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课。

俄语国家在本文所指的是苏联解体成15个独立国家后,那些仍然把俄语作为官方工作语言的国家。我国的“一带一路”陆路沿途线路几乎涉及所有这些独联体国家。

通识课在本文中是指除专业课之外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与专业课的主要区别在于,如果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话,那么通识课则是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及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素质。

2.开设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构想的有效实施,需要各领域有懂俄语的人才保驾护航。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和实施,我国会同沿线国家,尤其是使用俄语作为工作语言的陆路国家开展大量、丰富多样的交流合作。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的外语人才通常都来自于外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而外语专业的核心课知识范围通常只涉及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领域,尽管近年来尝试了各种“外语+X(其他学科知识)”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专业是外语,其他学科知识只能达到通识,而达不到专业水准的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把三百六十行所涉及的全部知识都+到X中去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外语人才如果不经过特殊培训,无法胜任在其他行业国际交往中的语言保障工作要求。而那些懂其他行业各专业知识的非外语专业学生,却往往存在着或因为外语水平问题,或因缺乏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千差万别的文化、思维模式等方面通识知识的必要了解和把握,而无法熟练应用所学外语进行对外交流合作,从而给各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与障碍。因此,针对非外语专业的在校生开设“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对化解这一语言保障难题,培养各个领域懂外语的人才问题显然增加了一种途径和思路。

(1)有助于全面提升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开设并开好本门课程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客观上满足和适应社会对多元化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俄语是我国同“一带一路”陆路经过的合作国家进行交流、沟通时所要使用的最重要的官方工作语言之一,要想使企业走出去之后能顺利开展工作,首先其专业人员必须学好这门语言,但是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因为语言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民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载体,离开这些,语言符号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对外合作交流的并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内部所包涵的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文化思想的沟通交流,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就是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之一。

(2)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很久以前就提倡外语教师要具有培养复合式人才的理念和能力,但是落实起来却常常感到没有抓手。因为,我们教师教授的课程多数情况下都是固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这些纯语言类知识范围内的内容,很难真正接触多学科、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内容,因此提升教师多学科、跨学科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法更多停留在口头上。通过开设涵盖多学科、跨学科内容的“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客观上就为教师提供了接触了解和掌握多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的机遇与平台,在教学中教师的知识面和能力也会得到拓展和提升。可见,“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的开设,也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供了推动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存在的普遍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大学俄语国家通识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通识课的涵义认识不统一

虽然有的学校教师给学生开设的课程属于“俄语国家通识课”,但是实际给学生授课的内容却往往只孤立地局限在或语言类,例如“俄语入门”“俄语二外”“俄语精读课”内容的文化拓展与细化;或文学类,例如“俄罗斯文学”;或历史类,例如“俄罗斯历史”等这种要么只是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要么仅涉及单一国家、单一学科领域的课程,而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的状态,这就会使课程的开设无法充分达到“通识”的目的。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目前对通识教育的普遍误解就在于,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5]

2.教学计划参差不齐

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的开设现状是教学计划参差不齐。课在第几学期开始选修、开设几个学期、每学期多少学时等问题的处理上基本上都是各校自定,无统一规范。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没有统一的教学“指挥棒”,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材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上可能出现“各自为政”,依据个人经验进行教学,缺乏目的性、科学合理性和系统性。这不仅不利于广大学生学习和积累跨文化交际入门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也容易使学生误解俄语国家通识课的开设目的和意义。要想科学合理地开设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必须首先妥善解决现存的上述问题。

3.教材五花八门

尽管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于2015年起陆续编写出版了一套大学俄语国家通识课系列教材,但是截至目前,从全国高校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所使用的教材情况来看,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普遍:临时选用一些原本并不是为了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的教学需要而编写好的现成教材,或者一些本来是供某个专业使用的专业教材,例如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历史、俄罗斯文化等供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历史、俄罗斯文化专业学生教学使用的教材充当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的临时教材来使用,这种借用其他专业教材“替代产品”的教学效果与专门为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而编写的“原装产品”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专业教材是为那些已有一定相关专业基础的学生而设计编写的,缺乏通识性。而专门为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而编写的“原装产品”则不然,它就是在尽可能地充分考虑到选修大学俄语国家通识课的学生既无相关通识学科知识基础,又想学习或因考虑到未来工作中可能需要相关通识知识而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的知识点空白背景下,专门为其而设计、编写的教材,所以其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可理解、可认知度会明显优于借用其他专业教材的“替代产品”。

4.“通识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于从事第一外语教学的教师

主要体现在:第一,愿意承担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人数相对少于愿意从事第一外语教学的教师,其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的授课难度较大,例如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经验等,其开课难度可想而知;第二,尽管有许多教师很愿意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是由于自己缺乏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也只好敬而远之;第三,真正具备本门课程知识储备和开好课程能力的教师在许多高校都处于凤毛麟角的状态,他们往往也会因为自身以外的各种原因(如其他课程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等)制约而无法真正成为“通识课”教师队伍的成员;第四,从教学经验的角度看,第一外语教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走向正规化起,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同样这期间各高校也积累了丰富的第一外语教师队伍建设经验。俄语第一外语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也如此。然而俄语“通识课”只是近年来才逐渐被重视起来的一门课程,因此从各个角度上看,俄语“通识课”教师队伍建设从各方面来看,都远远落后于从事第一外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存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7460010649834175

32.

html?fr=iks&word;=%22%D2%BB%B4%F8%D2%BB%C2%B7%22%B5%C4%B6%A8%D2%E5&ie;=gbk.

[2]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298987172

42237387.html.

[3]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2.

[4]刘天峨.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意义与出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6):100-101.

[5]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杂志,2006(4):4-5.

[6]张雪萍.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中俄文化的比较[J].重庆社会科学,2017(1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通识课
试论通识课背景下的高职大学语文微课研究
论重大传染病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法》作为通识课开设的教学探索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素数的音乐》课程教学探究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优化策略探析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关于《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思考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