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通识课背景下的高职大学语文微课研究

2017-05-21冯芳

文教资料 2017年7期
关键词:通识课微课

摘 要: 微课是高职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通识课的大学,微课的运用还处于尝试阶段。但它短小精悍、声情并茂,对于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重要作用,势必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關键词: 通识课 大学语文教学 微课

在高职教育中,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培养,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完善。“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上网的普及,时时在线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得到高职学生的普遍欢迎。特别是微课的出现,业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也为通识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②。在互联网时代,微课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引起职业院校教师的高度关注。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微课所具有的展现教学中某个知识与技能,或是反映某个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的特点,以文本、图片、视频为主的呈现方式,为抽象的文本阅读或鉴赏找到了更丰富的表达。

微课是5分钟~10分钟的视频教学片断,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便于网络呈现,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伴随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高职通识教学的方法逐渐发生变化。多媒体教学、精品资源课、慕课、微课等概念在高职教学中被广泛提及。对实际教学而言,慕课与微课尚处于初步尝试阶段。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师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PT讲解的方式,将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但囿于教师个体对于多媒体应用的技术水平、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等原因,很多时候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认知仍旧停留在教师对于知识点的简单传达,教师是讲台上的主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微课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教室,而是把通识课程的学习变得无所不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笔者于2015年制作了一期大学语文的微课视频,进行了微课的初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和探索,进行了微课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方式初步构想,具体表现为:

第一,在课前预习阶段,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大学语文是通识课程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培养学生学习文学文化的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从而在对文学文化的感知中获得对历史、社会、人生的看法与认知,为职业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篇作品,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感情目标等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活跃语文学习氛围,深入进行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激发学习热情。

大学语文教学的开端是从课前预习开始的。但目前的高职大学语文出现了一定的困境,有些职业院校已经取消大学语文的基础课程,有些仅为部分专业的选修课。在学生层面,笔者在历届教学的班级做过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文学课程很重要,但在情感和精力投入上,却还是不及专业课程。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前预习并不受到重视。

微课对课前预习的介入,既可以抓住学生对视频、画面、动画喜爱的心理,又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为重点知识的讲解与讨论打下基础。对于一些学习兴趣较差或者学习热情度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富含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微课为学生展示精彩的故事或者案例,通过巧设悬念,层层递进,借助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使高职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活动,并积极进行课前预习。特别是对于学生未曾接触的作家作品,可将作家生平趣事、作品集介绍,甚至是名家对作品解读的视频或已改编成电视电影的片段等素材,制作成微视频,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提前进入课程学习的情境。

第二,通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面对不同的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存在差异。但学生对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皆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微课解决课程的核心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已大多采用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制作精美的PPT,将图像、视频、动画、文本紧紧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但由于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知识拓展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更便捷。微博、微信等都成为他们每天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的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收快,但需要方向的引导。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结合大学语文的学习规律,用微课的声音、画面、文字等将解读作品时所需的抽象的联想和想象转化成具象化的表达。例如将作品一至两个知识点的详细讲解,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制作成微课,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创设直观立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更直接、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利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可将之作为项目式教学中的某个环节。在项目教学法实践中,先把课堂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项目,学生合作完成项目,教师进行点评,大致包括“创设情境—设定项目—分配项目—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③。以微课解决的重点问题为中心,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进行思维的扩散和迁移,让他们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材料。在小组讨论、相互竞争的教学情境中,把解读作品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充分应用项目式教学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法。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填鸭式的传达者,而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更乐于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微课教学使学习个性化成为现实,学生间可以进行学习交流、讨论等,尽可能多地主动获取知识、交流和处理信息。

以笔者创作的《大学语文微讲堂之天才梦》的微课为例,涉及的篇目是张爱玲初登文坛的代表作,也是学生了解张爱玲创作特色的窗口。由于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学生对这个作家并不陌生。对于作品,大家因喜爱程度不同,对其作品艺术特色的了解因人而异。在教学设计上,笔者结合学生对张爱玲人生和作品的好奇,先让他们在课前的预习中通过网络了解张爱玲的生平,引导学生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在课堂上利用微课,对《天才梦》进行深入解读,既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创作特色,更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结合作家生平、心理特征把握作品。

微课时长十分钟,学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对视频知识的把握上。利用这种学习热情,我將知识点进行扩散,让学生对喜欢的张爱玲作品进行总结和分析。学生采用网络搜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到答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微课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眼光解读作品,加深学生课堂知识的理解,为课后的自主学习埋下好的伏笔。

第三,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以微课为媒介的教学方式恰好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微课可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结合,进行知识巩固、拓展和延伸,有助于不同高职院校资源的共享,以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增强大学语文整体教学效果。

依据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和水平,教师可借助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和其他通识课程教育平台,将制作的大学语文微课程资源包放置在云端,使微课程的实施与移动学习相结合,实现泛在学习。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拥有手机、ipad等移动电子产品,已具备一定的网上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微课程资源与精品网络课程的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有效推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这种学习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学生可以利用不同场合的大量“碎片时间”学习。目前新兴的云技术,能够实现高职微课资源的跨平台合作。对于大学语文微课资源而言,不同的高校可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进行网络的共享,学习者的交互将微型化,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共享交互将更容易更全面,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也可以在其他通识课的平台上进行交叉性学习,加强知识的渗透和融合,从而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

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新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有效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课程资源的使用率。微课“短、小、精、趣”的优势,借助云技术和资源共享平台,势必在大学语文乃至所有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形成一股新的技术洪流,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变革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

②冯芳,叶自宁.高职院校微课程信息化手段应用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③江朝辉,彭华娇.高职“大学语文”项目教学法与专业特色结合探讨——以《诗经·蒹葭》教学为例[J].安徽文学,2015(4).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研究,2013(4):36-42.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7).

猜你喜欢

通识课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优化策略探析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