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21易秀芬
易秀芬
摘要:数与形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研究对象,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数与形之间有着强相关的内在联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相互转换。于小学数學教学实际中,积极运用数形结合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及数学精神,从而提升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即主要从数形结合的内涵分析入手,重点论述了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应用
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策略,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实践之中的应用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比,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好的保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进行主动的参与和实现。数形结合思想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影响要素,结合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实质需求,有效的规避各类负面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真正的实现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定提升。
一、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需要一定思维能力的课程,在数学的学习阶段,有许多非常重要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使用,可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思想方法,它能够将数学中“数”与“形”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数学这一门抽象学科与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中,“数”与“形”是数学教学中比较传统的概念,也是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沟通数学中这两大部分的桥梁,数形结合思想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老师就要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和数字有关的知识点转化为图形,把图形转化为数字的概念,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
二、数形结合辅助计算过程
计算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的部分。但是,很多学生都会在练习计算时遇到困难,难以熟练对相应的数字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其对数字的概念本来就较为模糊,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计算。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学习“乘除法”相关内容时,很多学生无法熟记乘法口诀,在做题时需要慢慢翻阅乘法表。但乘法表的内容本身较为抽象难记,因此很难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算,也就是用行列图形代替乘法表。在计算一些数字较小的乘除法时,低年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数教室里座位的方法來获得答案。
三、画出图形,凸显数学本质
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在于“图”与“数”的转化,根据不同具体情况,可以实现不同因素之间的转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画图,是一种常见的数学问题解答办法,通过画图能够将数学知识直观化,通过观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通常是在数学应用题当中,通过画图将具体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充分画出来,观察图形,从中得出结论和计算方法。鸡兔同笼的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大部分小学生对于这种应用题感到苦恼,一方面来源于理解能力不足,无法充分理解题目中所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则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深,不能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解答问题。例如,已知鸡和兔共有八只,一共有22条腿,问鸡与兔各多少只?根据常识,兔有四条腿,鸡有两条腿,通过画图表示题中已知条件,将题目中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图形表达出来,有效降低了题目的难度,答案一目了然,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应用题的解答。
四、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公式理解中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公式,不仅需要学习记忆了解,还要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就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公式理解中,将公式进行稍作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乘边长。但是学生对于公式的来源并不理解,更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就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数形结合思想渗透方法,首先为学生提供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计数得出面积单位个数与每行个数、行数的关系。其次让学生拿出方格纸,同桌两人相互合作,共同画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通过规律的发现总结,推理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是数字与形状有效结合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运用数形结合措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从以“数”化“形”、以“形”变“数”“形”“数”互变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林海.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1):75.
[2]刘玉桂.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