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小组合作

2018-06-21江苏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活动课笔者活动

江苏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 唐 静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一门涵盖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程。笔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几乎每堂课都会开展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作为常规教学形式的突破和补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用于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资料的整理与收集、成果交流等。可以说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离不开有效深入的小组合作活动,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在课上或课下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笔者粗浅地谈一谈工作以来的经验。

一、编排小而精的工作组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特点,几乎每节课都需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收发研究表格与活动材料能极大降低教师的工作负荷,所以把班级分组显得尤为必要,经过一番观察与实践,笔者确定工作组以6人左右为最宜,因为6人为小组既能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又能较为充分地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小组成员一起提出富有创意和挑战的意见,同时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的不理解或暂时因故缺席而受到限制。笔者所在学校每个班人数在48人左右,所以我分成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位组长,组长负责收发研究表和研究材料,小组合作时负责统筹小组成员的工作,小组活动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分工。同时小组成员个性特点、性别、能力水平、学业成绩等方面需力量均衡,即小组成员能力相互间要有明显差别,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比如,在研究“一粒大米的重量的活动”中,我看到各小组不约而同地进行分工,擅长总结归纳字迹美观的学生负责填写表格,擅长数学计算的学生负责计算,擅长收纳的学生负责材料的分配与保管……

再比如,在《了不起的桥梁》中笔者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

师:下面请学生们做一个桥梁模型,我们的省会南京,有座非常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但它的交通拥堵问题众所周知,南京市政府计划在长江大桥旁再建造一座“姊妹”桥,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小小科学家们的帮助。

师:聪明的小小科学家们,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设计并建造一座长江大桥,帮助南京市来解决交通压力?

师:为了设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呢?

■我们有哪些材料来建造桥梁?

■这座桥要有多大?

■我们怎样检验它?

师:下面我们开始设计,你们准备为南京设计一座什么样的桥?

师:接下来,我们要着手建一座桥

……

学生的创力与想象力是令人惊奇与兴奋的,小组分工,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有超大容量的精彩呈现,每个小组都画出了设计图,制订了建一座桥所需的基本材料与工具,小组分工甚至细致到谁负责测量、谁负责剪裁、谁负责组装粘贴……最后的活动制作过程每名小组成员有事做,没有虚职,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分工,可以更有效地展开互助与合作,每个小组都能有序地进行合作分工,不至于活动中一个小组能力过强,另一个小组却出现阻滞,形成“赶不上”的尴尬局面,防止学生消极合作。

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

教学中,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认识不全面时、彼此间对某问题不统一或有争议时……都是开展小组合作的有利时机,因为在这种时机下开展小组活动,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笔者在同一课往往反复推敲与捉摸,寻找有利时机,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把提出问题、讨论与合作、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同一堂课,因为在不同的班级、学生个体的差异,碰撞出来的火花也大不一样,交流呈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堂堂课都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这让作为教师的我对每一堂课都充满期待。

比如,在《了不起的桥梁》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你对桥的哪个方面感兴趣?找到相同兴趣的伙伴组成研究小组,通过观察或用其他方式、途径来了解与研究。

姓名组别研究内容研究问题我的猜想研究方法研究记录我的思考

学生小组研究,完成调查表。

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研究调查表。

到了学生展示的环节,有专门研究桥的历史、有研究桥的结构、有研究桥的分类、有研究桥的抗震性、有研究桥的施工环境……像这样一堂课上可收获多堂课的未知的知识,而未知是学习的原动力,所以在课堂展示环节,没有人会因为已经知道答案而分心,因为谁也不知道台上的学生下一句会分享什么。

如此,教师寻找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机会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像挖萝卜一样,挖出一根又一根萝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小组合作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1)提供调查的问题,铺展开学生的疑问,并提出预期结果;(2)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小组活动,实验、访谈、查阅书籍等等;(3)指导学生对活动结果的提炼和总结,并记录遇到的困难。教师的角色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发生变化。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不仅强调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教师倾听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个人观念和体验,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在《神秘的磁悬浮列车》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供了丰富的视频资源,并没有确切提供学生小组调查讨论的问题与任务,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为什么磁悬浮列车可以悬浮行驶?”“磁悬浮列车相比动车有什么不足?”“它的原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研究内容,笔者只是充当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笔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与指导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理解磁悬浮列车的一些原理是有难度的,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袖手旁观,可以用低姿态的语气给学生1~2个建设性的建议与说明,不能过多地干预。而在学生总结与提炼时,教师需要倾听,适当地给出意见与反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任何调查结果没有对与错,没有好与坏,只要是学生动手动脑研究的结果,都是值得倾听与鼓励的。

四、不拘泥于课堂,带学生走出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一个板块的学习,少则2个课时,多则5个课时甚至更多,学生研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定难以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如果以上课铃声和下课铃声当作学生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学生的触角只局限于课堂,学生不能广泛地汲取知识,更无法主动地感知社会与生活,再好的课堂设计最终的收效一定是大打折扣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绿色生活梦》一课,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家庭粮食节约计划》的调查研究活动,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访谈等活动,查阅到许多关于粮食浪费方面的信息,再通过走访观察学校食堂、各类餐厅及社区环保人员等,了解身边的浪费现象,通过采访了解到许多关于节约粮食的方法与窍门。最后在全班同学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设计了 “关于家庭粮食节约的建议书”“粮食节约宣传小报”“问卷调查”等,并递交学校、餐厅、社区、环保局等有关领导。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触角扩展到课外,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探究等各方面的能力。

综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应选择内容具体、真实而又生活化的主题,给学生有梯度的小组活动合作,“借题发挥,小题大做”,通过丰富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乐趣!♪

[1]刘爱静.科学探究从应从问题开始[J].教学与管理,2013(10).

[2]何国尧.让动手操作和过程探究成为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主旋律[J].教学与管理,2014(6).

猜你喜欢

活动课笔者活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低年级的实践与探究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老师,别走……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活动课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