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帖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8-06-16仇莉

关键词:书法教学策略研究

仇莉

摘 要:在临帖之前,教师往往会叮嘱学生要先读帖,可学生看是看了却不知道要读些什么。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读帖能力在平日的书法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关键词:书法教学;读帖能力;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37-1

古人学习书法非常重视读帖,有“可一日不临帖,但不可一日不读帖”之说。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就是其典型。在书法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读帖的这一重要性,要求通过读帖来捕捉碑帖的风姿神韵,表现碑帖的主要特征,突破临帖中的难点,更要求“读懂”碑帖。所以在临帖之前,教师往往会叮嘱学生要先读帖,可学生看是看了却不知道要读些什么。笔者认为读帖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书法的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一、分析式读帖——读其“形”

宋代黄庭坚在《论书》中讲到关于读帖方法的探讨,首先要围绕“读形”来展开。“读形”就是要通过观察和研读,认识、理解和把握碑帖的笔画、结构、章法方面的形式特点和构成规律。书法的“形”很重要,它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书写技巧锤炼程度的体现,是作品神采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

如教“横”这一课,笔者先出示原帖中的“二”字,引导学生读:两横之间有何不同?学生观察讲述:上面为短横,微微朝右上走;下面为长横,先朝右上走,再往右下落。短横为“露锋平入”、长横为“顺势切入”。教师再示范讲述或微视频教学,让孩子可以直接看到用笔、着墨的每个“细部”。另外,在写长横时注意自身的粗细变化。笔画粗,笔毫下铺就要重一点,为“按”。笔画细,笔毫下铺轻一些,为“提”。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看出了两横长短、轻重、起笔和收笔的用笔、取势等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第一笔划的收笔与第二笔划的起笔,用辅助线一标注,呼应关系全出来了。教师总结:这是它内在的变化,那再来看看它的外形,像什么?在原帖“二”字外形上打出辅助线,帮助学生整体观察字形,学生一目了然。原来读一个字不但要读出它的内在的变化,还有它的外在联系。

二、比较式读帖——读其“异”

读帖在经过感性认识的阶段以后,还要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对用笔、用墨、结字、布局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关于形式构成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形成关于风格塑造、意境表现的一般规律的认识等。

1.同一碑帖之内的比较。在临一本碑帖,读帖时为了把握碑帖的形式特点,可以就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相同笔画的比较,相同偏旁部首的比较,相同结构类型的比较,相同字形的比较。这些比较,既可以了解各种形式的一般性,又可以领略各种形式的丰富性,从而深化对书法的艺术形式的理解。

2.不同碑帖之间的比较。它有利于学生在读帖时在“求大同存小异”中强化对碑帖形式特点的认识。

如课堂上,笔者会加入新授内容多种碑帖的不同写法让学生读,来比较。学习《横的写法》,学生除了掌握智永千字文的横,还能读懂不同形状的横:王羲之的横,颜真卿的横,褚遂良的横等等,在不同种风格的强烈对比和互为参照中,“一举两得”地把握不同碑帖的形式特点。

三、欣赏式读帖——读其“神”

读帖方法的探讨,还要围绕“读神”来展开。“读神”,就是在“读形”、“读变”的基础上,通过感悟、理解和想象,去捕捉碑帖的风姿神韵,去感受碑帖迷人的艺术魅力。“神”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神”的有无决定一幅作品是书法还是写字。“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但书法的神采,看不见,摸不着,必须通过“联系”的方法和手段,去加以感受和领悟。

书法课中除了临帖教学,还应安排一些欣赏课,引领学生对优秀的碑帖进行欣赏、揣摩,从而达到心领神会。

如笔者在教学《“点”的写法》,先用晋代书法家王献之习书写“太”字的故事作为本课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形成了“在书写中每一个点画的书写都很重要”的意识。接着,从观察蒜瓣与“点”之间形体上的相似点开始,引导学生观察书法的笔画结构组成,从而了解智永千字文的字体特点、书写规律。

又如笔者设计的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课上,学生提出疑问,“天下第一行书”怎么会有涂改的地方?像“草稿”一样。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向同学分析作者书写时的背景、心情等,让学生了解书法创作和心情、环境也息息相关。再进一步研究分析它美在哪里?《兰亭序》是王羲之醉酒后写的,是一篇没有誊写工整的“草稿”,保留了最初书写的随兴、自在、心情的自由节奏,连思维过程的“涂”“改”墨渍笔痕,也一并成为书写节奏的跌宕变化,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本质——追求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情绪。学生顿时明白好的书法作品要追求自然本真。再进一步研究分析笔法和章法,用笔轻、重、浮、沉、疾、徐……活泼多姿,从容挥洒。为了迅速行笔,王羲之改变了楷书藏锋入笔和裹锋收笔的方法,使之能达到承上启下、上下笔呼应的效果。由于行书运笔快,加上点画行笔多用于露锋、出锋、顿挫笔法,出现断笔、游丝,从而更突出其笔断意连、游丝牵连、相映生辉的神趣。最后让学生找一找兰亭序里“之”的不同写法,学生非常地震撼,感叹真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究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所以说,书法教育不应该是机械的技法傳输,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其特点培养学生读帖能力,在一遍一遍与古人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中,学到教养、风骨、耐心和趣味,以及最珍贵的是,学会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功利具体的世界里,难得的抽象之美。

猜你喜欢

书法教学策略研究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浅议小学书法教学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书法教学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