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6-15孙宇
孙 宇
(松原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吉林 松原 138000)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的主干或者皮质支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进而诱发血管壁变厚,血管腔变窄阻塞或者是形成血栓,最终导致脑部的血流量不足甚至中断,脑组织因缺少氧气以及血液而发生软化和坏死,并表现出局部病灶性的神经系统症状[1]。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进行溶栓,以促使阻塞的脑血管能够再次畅通,可以重新的持续性供血,并且抑制脑组织因缺血而诱发的坏死。本院对收治的脑血栓患者应用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88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确定患有脑血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50~81岁,平均(62.1±8.4)岁,患者都是第1次发病,由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不超过24 h。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分,分数在31~45分的重型患者有13例,分数在16~30分的中型患者有21例,分数在0~15分的轻型患者有10例。观察组中有25例男性患者以及19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最大不超过82岁,最小不低于52岁,平均(62.4±8.7)岁,患者均是首次患病,且从患病至接受治疗间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2 h。按照神经功能的缺损状况对患者进行评分,有8例患者是轻型,14例患者是重型,22例患者是中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为依据,适当的给予甘露醇,阿司匹林以及尼莫地平或者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首先测量患者的体质量,并依据体质量将50~150万单位的尿激酶加入到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中,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且保证在15 min以内能够滴完。而后对患者的肌力增加状况进行观察,若患者的肌力增至2级以上[2],则不必再次给药尿激酶。若患者的肌力无显著变化,则再增加50万单位的尿激酶,并保证滴注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之后若患者的肌力达到2级以上,则不再继续给药,而若肌力仍无显著改善则继续给药50万单位尿激酶,并在1 h内滴注完成。
1.3 观察指标:①应用欧洲卒中量表对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分,评分时间选在接受治疗的6 h以后,治疗7 d以后以及治疗1个月以后。②在接受治疗3个月以后,利用BI(生活能力量表)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同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一般可将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治愈是指患者进行欧洲卒中量表评分超过95分,且生活能力评分达到满分,患者可以正常的进行生活和工作。显效指欧洲卒中量表得分超过85分,生活能力被评为90分,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有效则指欧洲卒中量表得分在60~85分,生活能力达80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若患者欧洲卒中量表得分<60分,同时生活能力也低于80分,患者的症状基本无变化则评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状况比较: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接受治疗以后的6 h,7 d以及1个月后使用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的分数都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以后采用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状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以后采用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状况比较(±s)
注:和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后6 h 治疗后7 d 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 44 56.4±7.3 66.6±6.8 91.5±8.7观察组 44 47.2±6.5* 54.7±6.5* 71.3±8.4*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在接受3个月的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治疗以后临床疗效状况
3 讨 论
尿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3],是一种能够对纤溶酶原起到直接激活作用的物质,能够催化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而纤溶酶能够对纤维蛋白凝块产生降解作用,还能够对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因子Ⅴ等进行降解,进而达到溶栓的效果。除此以外,尿激酶对血管内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缓脑血栓患者红细胞凝集以及血小板聚集的速率。
脑血栓一旦形成就能够导致血管的栓塞,继而导致由该血管提供血液区域内的脑组织出现水肿或者坏死,对脑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以致相对应的神经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损。一般而言,一旦脑细胞发生死亡将不可能再生。但是在血栓刚刚形成造成脑细胞发生缺血的6 h以内,脑细胞的损伤还具有可逆性,若在这一时间段内对患者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则能够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而对患病时间多于6 h,但是不超过24 h的患者,可以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溶栓治疗。有研究结果表明[4],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而尿激酶对新鲜的血栓具有溶解的作用,也就是其能够阻止血栓的发展,防止血栓进一步加重,从而在一定范围内缓解患者到病情。所以说,在患者发病的24 h内,溶栓治疗还是有一定效果的[5]。但发病时间超过24 h的患者进行溶栓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病情,如患者病情仍在发展可溶栓,但多认为此时已无必要,因尿激酶无法溶解掉牢固的血栓。而对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则不建议溶栓[6],因可能会诱发出血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状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意义。综上所述,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患者,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1] 刘广会.分析脑血栓治疗中尿激酶溶栓疗法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42):174-175.
[2] 周天银,龚霁,周旋.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J].今日健康,2015,14(12):209.
[3] 李军,姚春华,徐洪梅.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8):72.
[4] 姜如海.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0):181-182.
[5] 王胜琦.为脑血栓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6):66-67.
[6] 张玉梅.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6):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