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患者行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8-06-15宋文来
宋文来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医院内科,北京 102206)
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房颤发生率为5%~15%,多发生在患者梗死后的第一周,与患者年龄或肌梗死面积较大有直接关系,对已经缺血的心肌细胞造成严重影响[1-2]。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其心脏充血能力衰竭、再次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是导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3]。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少,主要原理就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手段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4],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我院5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患者行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室率变化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室率变化情况(±s)
注:与用药前比较,*P<0.01
组别 n 用药前 用药后15 min 1 h 2 h 24 h转复组 39 145.6±14.3 130.7±16.2* 115.8±14.3* 105.5±16.0* 88.9±20.4*未转复组 15 153.7.6±15.4 136.9±10.7* 129.7±15.6* 119.7±13.1* 100.2±16.8*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用药前比较,*P>0.05
用药前用药后15 min 1 h 2 h 24 h收缩压 115.6±15.7 114.5±16.2* 1161±14.3* 118.3±16.0* 117.2±20.4*舒张压 71.4±6.9 72.5±8.9* 71.8±10.3* 72.9±9.5* 72.3±9.2*
表3 患者Q-T间期变化情况比较(±s)
表3 患者Q-T间期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用药前比较,*P>0.05
用药前用药后15 min 1 h 2 h 24 h Q-T间期/ms 401.8±97.6 412.7±105.5* 414.6±121.4* 416.5±119.5* 420.9±109.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至11月收治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快速房颤现象,患者均进行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房颤发生到心肌梗死时间为1~100 h,距就诊时间为4~16 h;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9.8±8.4)岁;梗死部位:右室梗死6例,下壁20例,前壁19例,前壁合并下壁9例。心功能等级:Ⅰ级患者12例,Ⅱ级患者18例,Ⅲ级患者14例,Ⅳ级患者10例。患者发生房颤时血钾浓度为(3.59±0.25)mmol/L,心室率(142.1±15.4)次/分。
1.2 方法: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房颤发生时静脉滴注75~150 mg负荷量的胺碘酮(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进行治疗,检测患者心律失常实时变化,不断微调胺碘酮滴注量(250~1500 μg/min)。患者初次负荷量心室率下降达不到预期值,隔30 min后再追加75~150 mg负荷量的胺碘酮。
1.3 观察指标:①恢复窦性心律及维持情况;②患者心室率在(15 min、1 h、2 h、24 h)各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③用药前后患者血压变化情况;④Q-T间期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进行表示,结果采用方差分析。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显著。
2 结 果
2.1 房颤转复情况:给与心肌梗死伴房颤患者胺碘酮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患者有39例(占72.2%),转复后患者心室率(85.4±12.5)次/分,68~120次/分;转复时间距开始用药(5.8±0.2)h;胺碘酮总体用量(195±56.1)mg。恢复窦性心律以及保持高于24 h的患者有42例(占77.8%)。39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里面有14例患者房颤复发,复发时间离转复时间是1.5~302.3 h,平均心室率(115.4.8±18.6)次/分,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复发时患者胺碘酮总体用量是398~1620 mg。
2.2 心室率控制情况:转复组39例患者与未转复组15例患者用药前、后心室率变化情况见表1,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心室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血压变化情况:见表2,54例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均没有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Q-T间期变化情况:随时间不断延长,患者Q-T间期也随之延长,但用药前与用药后相比,Q-T间期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 论
目前治疗房颤心室率的临床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类、洋地黄以及(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类,但是以上几类药物存在效果差和应用范围小等缺点。原因主要是患者交感神经活性极易被正性肌力和升压药激活并增加;而β受体阻滞剂类、钙拮抗剂类在控制心室率方面效果良好,但极易加重血流动力不稳定患者的心力衰竭,而且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不良反应较多[5]。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明星药物—胺碘酮,能够通过延长复极和不应期来控制患者心律失常,同时对扩张冠状动脉、加快心肌血液流动和保护心脏有良好作用[5]。使其成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房颤的首选药物。
本研究在我院收治的54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患者的基础上,对其实施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结果发现胺碘酮在控制心室率方面不受患者窦性心律转复与否的影响,患者心室率在用药15 min后开始下降,2 h下降明显,1 d后患者心室率维持稳定。而且54例中有39例(占72.2%)患者转为窦性心律,但均没有加重患者心功能衰竭的现象;此外,用药前、后所有患者的血压和Q-T间期均无显著变化(P>0.05)。这与许多文献研究结果一致[6]。说明胺碘酮经静脉滴注对窦性心律转复、控制心室率明作用明显,同时对心脏泵功能基本没有影响。
综上所述,在心电血压监护下,急性心肌梗死伴房颤患者经静脉滴注胺碘酮经治是安全、有效的,但如果出现胺碘酮需求量较大、时间较长时应选用深静脉,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注意,避免发生静脉炎。
[1] 梁薇薇.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116-117.
[2] 高文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2):114-116.
[3] 赵智宇.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109-110.
[4] 陈汉武,李萍.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143-144.
[5] 陈娟.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5):165-166.
[6] 徐振荣.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3):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