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戏剧传播的困境与自我突破

2018-06-13范译鹤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媒

范译鹤

【摘 要】随着传媒的发展,戏剧传播面临巨大挑战。这样的困境与戏剧本体失守、戏剧文本弱化有很大关系。现阶段必须对此进行突破,以确保戏剧传播得以顺利发展。

【关键词】传媒;戏剧传播;戏剧本体;戏剧文本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41-01

传媒已经走过了五个发展时期:“以声音和肢体语言为特征的口头传媒时代、以文字为基础的书面艺术时代、以纸张和印刷术为基础的印刷媒介时代、以电磁为基础的电子媒介时代、以及以数字为基础的数字媒介时代.”①自20世纪80年代,电子传媒与数字传媒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戏剧这种传统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逐渐远离大众视野,渐失芳华。

面对这样的被动局面,“戏剧危机”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广为传播。众多戏剧理论家对此进行探讨与挖掘。例如:戏剧观念的陈旧与老套、戏剧文学创作的落后与保守、戏剧政策的僵化与模式化等。从这些观念中可以看出,戏剧的落寞与戏剧本身有直接关联。但除此之外,自身的传播方式與途径同样限制了戏剧本身发展。

这样的困境一方面可以概括为戏剧本体失守。即以剧场为传播空间,以演员为传播媒介,形成“剧场”为传播效果的传统戏剧传播方式已经不再成为受众所接受的核心形式。尽管对于观众期待而言,演员的身体、动作、剧本情节与观众的“代入”综合作用,使得戏剧演出形成心理和行动不断进行反馈的“场域”。观众可以在这种场域的包围下,宣泄情绪、抒发感情。但是,这样的反馈效果在当下受众所处现实环境的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场域”形式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传统的剧场逐渐被电视、电影、网络等新鲜电子媒介包围,使得受众不再需要单一的剧场来体验心灵的冲击与情绪的震荡,戏剧移情作用被弱化,从而使受众需求降低。

另一方面戏剧的传播困境还在于戏剧文本的弱化。对于戏剧本身而言,文本创作不止包含剧本本身,还包括戏剧理论书籍与记录演员、观众与剧场的相关资料。从人类的传播发展史来看,文字曾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传播的重要介质,是信息的记录、保存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唯一性”被彻底打破,图片、影视资料的留存以其便捷性、多样性、娱乐性吸引了人们绝大多数精力,导致了戏剧文本处境尴尬。

正如莱文森所认为的那样:媒介的进化与有机体的进化应具备相同的“适者生存”原则。“用达尔文的观点来看,媒介互相竞争,争夺我们的注意力、时间,我们就是媒介种类的环境。可以说,媒介的进化不是自然选择,而是我们人的选择,也可以说是人类自然的选择”。②因此,面对这种人与自然需求的合力,戏剧的传播也必须在困境中进行自我突破,否者会面临逐渐被弱化、被淘汰的结局。诚然,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不惜一切代价去保存传统戏剧,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戏剧进行保护。但单一的被动保护并不能带来戏剧新繁荣。戏剧发展本身需要克服传播局限,增加受众群体,使戏剧活跃在现实里,而不是资料中。

首先,戏剧需要在文本上进行自我突破。尽管在当下的传播范围里,书面的文字形式已经不再处于核心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戏剧文本可以以此为理由降低文本的“含金量”。相反,媒介的增多为戏剧文本的典藏、流通提供了空间,科技为戏剧保留了真实面貌,突破过去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加速、增广传播机会。使戏剧文本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进行自我宣传。戏剧文本创作可以扩展创作内蕴,同时应丰富相关研究资料与辅助资料,为戏剧的传播打下基础。

其次,戏剧的自我突破需要“向后看”。所谓向后看并不意味着回归过去、固步自封,而是要对以往优秀的戏剧传播经验加以借鉴。我国明清时期曾是戏剧传播的高潮期。戏剧的传播在那时得以成熟。戏园为观众提供了娱乐场地,使看戏不仅只局限于看本身,更成为一种社交方式。戏剧文本、戏剧点评与读者反馈有机结合,提高读者的参与度。这些都使明清时的戏剧突出了娱乐性、民众性,将观众的地位提高,对观众加以重视,这对当下的戏剧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最后,戏剧的自我突破需要“向前看”。应在当前的形势下找到平衡,并将新的传播方式作用于戏剧中。多媒体的应用使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模式和镜框似的舞台限制,使戏剧的舞台效果更加生动。戏剧电影化提高了戏剧本体传播的画面感与视觉感,顺应了视觉文化时代的接受习惯。将经典话剧、经典歌剧等艺术形式制作成电影,供观众欣赏。这种方式不仅使受众得到了更好观影体验,同时,可以利用戏剧电影出口等方式,为戏剧的发展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纵使当下多种传媒方式已经侵占了戏剧的传播空间,使戏剧不得不寻求其它共存的合理方式。但是,在电子传播与数字传播的时代,戏剧必须要坚守它的独到之处,保留戏剧之本。只有这样,戏剧才能在数字媒介的围攻下在观念上不断突破、在形式上不断创新,重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注释:

①邓文华:《重申艺术与媒介的关系:从麦克卢汉到保罗.莱文森》,《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②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猜你喜欢

传媒
基于传播要素的传媒供给侧改革思考
以高铁为媒介的辽宁城市旅游广告投放效果分析
传媒业态变化视野下新闻编辑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