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气活血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2018-06-12王美姣张宪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虫类补气通络

王美姣 张宪忠 于 宁

(日照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山东 日照 276800)

缺血性中风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医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目前已把它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以及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若不能接受及时的治疗,则会导致患者终身偏瘫或丧失语言功能,这样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加重了患者以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甚则影响生命。缺血性中风多因气候骤变、精神刺激、劳作失宜,跌倒碰撞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进而产生风、火、痰、瘀、虚,导致脑脉痹阻,脑髓神机受损,故而出现半身不遂、舌强语謇、甚则昏仆等一系列证候。缺血性中风的关键病位在脑,同时与心、肝、肾、脾关系密切。心火旺盛、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最终都将影响脑脉,引发中风。而风、火、痰、瘀、虚在疾病演变过程中,也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气虚则无力行血,血脉阻滞而成瘀;阴虚则无以制阳,风阳动越;气虚运化失职,痰湿内生,郁结化热,热可生风,同时痰热互结阻滞脉道,可成瘀;痰瘀互结,脉络受阻,血行不畅,又可进一步使肢体失养,而见虚。故临床上常见风痰阻络、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阴虚络阻等证型。临床征候虽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所以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因此治疗原则以应补虚泻实为主。现代医学的脑梗死、脑栓塞等疾病归属为缺血性中风,所以现代医学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静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清除自由基等药物的治疗。通过治疗,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生活治疗,但同时面临相关药物的并发症,如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出血或消化道刺激症状,抗动脉硬化的他汀类药物可能造成肌肉溶解及肝损害。在中医治疗方面,补气活血通络方根据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进行组方用药,辨证论治,不良反应少,临床收到明显效果。两种治疗效果对照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脑病科收治的100例患缺血性中风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48.0±4.5) 岁;病程最短为7 h,最长为15天,平均7.5天;首次发病的有39例,反复发作11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49.0±5.5) 岁;病程最短为1天,最长为20天,平均(12.3±5.0) 天;首次发病的有35例,反复发作的15例。观察患者证候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辨证分型包括有风痰阻络型、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阴虚络阻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次,每次100 mg;瑞舒伐他汀钙片,每日1次,每次10 mg。以上药物连续使用1个月后,观察疗效。

1.2.2 治疗组 拟补气活血通络方治疗,药物组成:制乌梢蛇10 g,土鳖虫10 g,醋制地龙10 g,水蛭2 g,白僵蚕10 g,三七5 g,丹参10 g,鸡血藤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6 g,赤芍10 g,黄芪30 g,当归10 g,制豨莶草10 g。如伴有风痰者,加法半夏12 g,石菖蒲15 g;伴有风火者,加钩藤12 g,天麻10 g;伴有腑实者,加大黄9~10 g;伴有阴虚者,加龟板6 g;气虚明显者,加大黄芪用量至50 g;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言语不利为主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体质偏寒者,加以温阳散寒之品;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瘀血较重者,可适当加量活血化瘀之品;阳盛热象明显者,注意减少温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火;头痛、眩晕者,可加菊花、桑叶、夏枯草;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以温经通阳;肢体麻木不仁者,加木瓜、伸筋草等舒筋活络;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温肾固涩;汗多者,可加龙骨、牡蛎等敛汗之品。治疗者患者使用颗粒剂型,简单易于冲服,每日口服1剂,早晚分2次饭后温服,嘱咐患者服药治疗期间注意避免辛辣、腥膻、生冷、茶酒等刺激性食物或饮品,口服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评价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以下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工作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者;有效:原有证候、体征明显减少或减轻,偶有发生,不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出现其他并发症者[2]。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通过SPSS16.0软件包实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2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对比 [例(%)]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出现1例轻度恶心,患者可耐受,后自行缓解;对照组出现2例明显上腹部疼痛不适,口服相关消化道药物后方缓解。

3 讨论

关于中风的认识,最早始于《黄帝内经》,当时在认识上以症状为主,描述为“偏枯”、“仆击”等,治疗则重针灸。至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定名为中风,将僻不遂、不识人、舌强等症统一于一个疾病。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病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非风学说兴起,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火气痰虚有关。至明代,提倡以内风为主,并出现顺气化痰、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补肾滋阴等新的治法和相应的方剂,并开创闭脱救治。清代,中风分类更精细,如分为真中风、类中风、阴中、阳中、热闭、寒闭等;故辨证用药方面更为具体,创制了多种有效方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便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王清任先生曾云“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据此创制了此经典之方。补阳还五汤原方组成为生黄芪120 g,当归6 g,赤芍5 g,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3 g。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故治疗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缺血性中风病在本虚的基础上,还兼有痰邪、瘀血等阻滞脉道。故在治疗上,既要固本,即补气活血,还要兼顾祛痰、化瘀、通络,补气活血通络方正是在补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入虫类药而成。虫类药的使用亦有漫长的历史,早在甲骨文时期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40余种药用动物,《大戴礼记》提到“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说明古代把“虫”字作为动物的总称,所以虫类药即为动物药。《神农本草经》记录动物药67种,其中全蝎、水蛭、僵蚕、龟甲、牡蛎、鳖甲等一直在临床被广泛使用。张仲景更是将虫类药作用于内科、妇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使用各种虫类药达12种。至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血瘀证使用虫类药配伍治疗的方剂有9首,且至今应用广泛。就性质来说,虫类药有其自身的特点,性多沉降,且多归肝经,以其善于蠕动走串之特点,攻逐走窜,通达经络,祛风行血,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3]。同时虫类药的配伍使用较为严格,当谨慎使用,掌握去邪不伤正的原则。补气活血通络方中乌梢蛇、土鳖虫、地龙、水蛭活血通络,兼能祛风、白僵蚕祛风化痰散结;桃仁、红花、三七、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养血活血化瘀;当归、黄芪补气养血,酒制豨莶草除湿通痹活络。重用补气药与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配合虫类药祛瘀通络以治标,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缺血性中风各证候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总结根本均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虚实错杂,风、火、虚、痰、气、瘀等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故治疗以祛邪为主,同时注意扶正,防止耗伤气血津液,故补气活血通络方符合扶正祛邪的治则;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邪实未清而正气已虚,治疗也应注意扶正祛邪兼顾。所以,总体看来,补气活血通络方既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是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常用方,适用于多种证型。同时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降低血管内阻力、扩张血管、改善脑代谢、增加氧供[4]。整个方子能去瘀血、生新血,改善血液粘稠度,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清除自由基、消除或减小斑块,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进程[5]。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重建人体的内环境,保持身体机能稳定。

综上所述,补气活血通络方在缺血性中风的多种证候及病程中均可应用,且临床疗效佳,副作用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辨证使用。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虫类补气通络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神秘的小罐子
——瓮虫类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虫类、螨类、线虫类发生规律有什么不同
虫类、螨类、线虫类形态特征有什么不同
益温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
健脾补气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