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以来香港盛世体育发展研究
2018-06-11郭健平陈靖国
郭健平 陈靖国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数理等方法研究“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特别行政区盛世体育事业发展状况,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建设体育设施;建立大型体育活动M品牌制度及支援计划;盛事基金成立,助推香港体育赛事的发展回归以来香港盛世体育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建立赛事体育发展长效机制;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香港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通过以终身体育为指导,重视学校和社区体育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体育组织,通过弱化政府职能,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功能。
关键词:一国两制 盛世体育 城市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a)-0178-02
1 回归后香港发展盛事体育,打造盛事之都的状况
“运动盛事化”是特区政府体育事业发展的三大方向之一,在特区政府看来,承办、推广香港体育活动,协助体育界筹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促进香港体育事业的繁荣,可以培养市民对体育的兴趣、利于香港可持续的体育文化形成、增强市民自豪感、促进社会凝聚力,且能为社会带来实质的经济利益,更有助于将香港的形象提高为“亚洲体育盛事之都”,并进一步带动香港的旅游业发展。因此,大型体育比赛已经作为一种“盛事”向外界推广[1]。
香港申办体育赛事可以从民政事务管理局获得经费资助和宣传助力,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得到资金和场地支持,各部门在推广体育赛事上可谓不遗余力。近年来,特区政府向体育界发放的资助额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以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为例,该部门每年向体育总会和体育团体提供的资助总额由2004—2005年度的约1.28亿元,递增至2009—2010年度的约1.86亿元[2]。
2 大力建设体育设施
香港寸土寸金,但为了推动香港大众体育发展以及尽量实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在全港各地尽量开辟新场地和体育设施供市民使用,根据近年来的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底,香港公众运动场地已经超过1800多个,其中游泳滩41个、游泳池41个、天然草地足球场48个、人造草地足球场29个、网球场256个、壁球场290个等,这些场地占地2200多公顷,为香港已开发土地的近10%[1,2]。且分布均衡。而为鼓励长者常做运动,康文署在其辖下239个场地还提供908个长者健身站[3]。最近5年,特区政府投入超过35亿元在各区建成了40多项较大型的体育康乐设施。未来10多年还会继续投入大量资源,包括兴建规划中的启德多用途体育场馆以及其它室内体育馆、运动场。这些设施都是为民而设,让普罗大众受惠。
3 建立大型体育活动M品牌制度及支援计划
2004年11月特区政府推出“大型体育活动“M”品牌制度及支援计划”,“M”品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能申请得到体育委员会的资助,赛事一旦被列入“M”榜单,政府机构将就该赛事的筹办、赞助、推广及宣传策略提供专业意见,并统筹政府部门给予后勤、宣传推广等多项支持。其中又区分为“资助赛事”和“自给自足赛事”,前者可以获得政府免息贷款、等额拨款或直接辅助金;后者多为获得商业机构赞助支持的商业赛事,不需要政府拨款,两者均获政府场地使用方面的资助。
“M”品牌活动的数目已由2005年的4项增至2013年的11项(2005年4项,2006年6项,2007年10项,2008年9项,2009年8项,2010年8项,2011年8项,2012年11项)。委员会至今共拨款5503万元(港币)资助多项体育赛事。2014年获得“M”品牌活动有:FIVB世界女排大奖赛、维港泳2014、香港龙舟嘉年华、香港马拉松、香港马术大师赛、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2014香港壁球公开赛、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2014世界壁球资深精英锦标赛、2014世界青少年保龄球锦标赛[4]。
4 盛事基金成立,助推香港体育赛事的发展
为助推香港盛事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009年5月,特区政府又拨款1亿元成立“盛事基金”。以资助筹办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截至2013年,香港特区“盛事基金”共进行6批次的申请,共有14个体育方面的项目获批。其中包括:2010年香港网球精英赛(900万元),2010路易威登杯帆船大赛(500万元),2010香港龙舟嘉年华(500万),2011年香港网球精英赛(500万),2011年香港女子公开赛(800万),2011香港龙狮节之健力龙狮.活力香江(100万),2011龍舟嘉年华(400万),2011瑞银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800万元);香港六人板球赛2011(350万元);2012香港龙狮节(144万),2012香港龙舟嘉年华(650万);2012瑞银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1500万),2013香港龙狮节(140万),杰志对曼联足球表演赛(800万)[5]。
5 政府的桥梁作用,社会参与,明星助政
政府对体育赛事的管理思路和引导策略,不仅表现在资金支持方面,更体现在政府的桥梁作用以及与组织者间的协作关系和自身定位。如香港民政事务局的体育委员会就设有“核心赞助小组”,旨在建立商业机构与香港体育界之间的联系,并提供商业界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台。
政府发展盛事体育重视调动社会的广泛参与。如,在2009年的东亚运动会上,6000多名志愿者全心投入,很多娱乐圈明星也帮忙筹款。香港筹办和组织体育赛事活动,调动了整个社会参与,形成每个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氛围,这是香港体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也与政府的初衷相契合。
6 赛事成果
每年香港都会举办多项世界级体育赛事,吸引全球顶尖的运动员来港竞逐锦标。香港奥委会旗下共有75个单项体育组织的成员单位。各体育总会或利用自身资源,或通过商业赞助和资助,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并逐渐形成品牌效应。2013年的渣打马拉松比赛就吸引了70000名海外及香港长跑爱好者参加,创下赛事纪录。香港赛马会继续发展,每年举行许多场比赛,2013年投注金额已经达到943亿港元的历史新高度[6]。
是香港2014年度拟定举办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仅2014年香港举办的国际性赛事就多达70几项,并且,香港近年来还承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2009年东亚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加之香港固定的一些传统体育比赛,如渣打国际马拉松赛、全港运动会、香港羽毛球公开赛、香港国际7人榄球赛、香港国际6人木球赛、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贺岁杯足球赛、香港网球精英赛、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工商运动会、先进运动会等,香港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不计其数。
7 结语
(1)建立赛事体育发展长效机制,借鉴香港赛事体育发展的M品牌制度,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在一些重要体育比赛的申办和引进过程中,重视政府的桥梁作用,变直接参与为间接支持,促进赛事可持续性和自我成长。
(2)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利用社会资源、企业力量和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学习,明确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政府的调节作用,建立体育产业的真正的市場经济体制。
(3)香港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面向所有广大群众的体育公共服务具有追求“均等化”的特点。政府托底保障体育公共服务经费的逐年稳定投入,迎合民众的健身设施不断增加的需求,不同阶层的市民都有机会享受到体育活动的权利。
(4)通过以终身体育为指导,重视学校和社区体育发展,通过科学设计、资金保障、宣传措施、定期调研、了解需求及变化、改变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民众恒常运动,建立运动健身的社会氛围。
(5)大力发展社会体育组织,通过弱化政府职能,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功能,利用税收、资金等措施激发社会能动性,改变过分依赖政府,缺乏活力和动力的局面。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和社会体育组织力量促进体育项目发展,和社区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厚明.香港体育管理的新架构及其运行机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7.
[2] 马宣建.香港体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体育科学,1997(3):11-15 .
[3] 李荣芝.市民社会特征下的香港体育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43.
[4] 伍家驹.西方影响下的香港体育[J].体育科学,1997,(6):11-15.
[5] 李荣芝.香港体育节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J].体育科研,2013(3):41-43.
[6] 陈雁杨.香港体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体育学刊,2000(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