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8-06-08郭亚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郭亚琴

摘要:《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于2016年秋学期进入初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在教学实践中,以《师生交往》一课为例,通过从生活中回归本真,以理性激活思维,用经典引领智慧,于诗意中触及灵魂等几方面来入手,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握好教育的边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师生交往;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04B-0060-04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突出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凸显学生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将道德品质置于重要地位。我们应以“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着眼点,弘扬真善美,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过去一年中,笔者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支教,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既触动学生内心,收获感动,又给予其人生智慧,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彰显学科特色与魅力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七年级《师生交往》一课为例,浅谈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从生活提炼主题,回归本真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强调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生活本真,基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在教学七年级《师生交往》一课时,笔者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以“运用你的经验”导入,让学生“回想与老师印象深刻的交往场景及在那些场景中老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通过经验分享,同學们感受到老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浓浓的师生情。

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围绕教学主题,通过课前调查尽可能从学生生活中选取“真材实料”,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解决问题。在“教学相长”环节,同学们回忆着与老师相处过程中的细节,体会师生的交流互动,促进老师更好地“教”,并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探究作为学生如何用学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在“亦师亦友”环节,同学们联系校园学习生活实际,针对给老师起绰号、看见老师躲着走、抄作业、作业订正不到位等学习生活中的典型现象谈如何尊重老师,体会到尊重老师不仅体现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在“拓展空间”环节,请同学们回忆老师打动自己的瞬间,描述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方式(短信、邮件、书信、心愿卡等形式)向老师表达感受。笔者联系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倡议和2017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公布的热点,从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到未来的生活期盼和展望,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热点,通过系列性、典型性的生活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打开一扇世界之窗、点亮心灵之灯,引导学生关注、反思、感悟现实的生活,激发学生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情怀,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升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教师的生活经历、生活感悟对学生也是一笔特殊的精神文化财富,教学中教师要乐于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学习内容,笔者与学生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教育生涯中与学生交往的感受和得失,与学生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在生活化了的教学内容中,同学们发现了课堂的生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唤起了内在的学习需求。

二、以经典承载智慧,浸润德行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们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成长,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创造性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联系《礼记·学记》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解读教学相长;运用《论语十二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习习惯和兴趣的重要性;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应该如何学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程门立雪”的经典来说明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进一步理解如何面对与老师的观点碰撞和不同意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经典句子耳熟能详,朗朗上口,能够立即激活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是在孩子们语文课刚学完《论语十二篇》时,大家一起大声吟诵,深深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领悟经典的魅力。课堂上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把人类的经典智慧扎根在孩子的心田,真正培养有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血脉的自信中国人,彰显文化自信。

三、以理性直面问题,激活思维

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思维的激活。只有当学生真正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得出的结论和启示才是能被他们内化的,也是最有价值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的开放型人才,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给学生打开一扇思想的窗户,展示理性思辨的魅力。

围绕“教学相长”,笔者以问激思,以思促学:以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名单公布为背景,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芝加哥大学校友获得诺贝尔奖最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回答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和学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教学相长?包括那几方面内容?”“回忆你跟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哪些细节能够体现师生的交流互动促进了老师更好地教?”“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我们如何学,才能促进老师更好地教呢?”“如果你与老师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不同,你是否会提出不同意见,为什么?”在尊重理解老师的环节,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设置真情境。面对小奇与老师冲突的场景,请同学出谋划策:“小奇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帮小奇分析分析”“面对小奇与老师的矛盾,你会给小奇什么建议?”通过一系列开放性、有梯度、有深度的进阶性问题不断追问,师生、生生之间合作探究、交流互助,在不断生成的学习过程中,一起经历和完成教学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质。

在模拟主题班会环节,面对班会上“表扬的力量是巨大的,老师对我们应以表扬为主”“同学们犯了错误,老师还是应该提出批评,这是对我们的爱护”等同学们的不同声音,组织学生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你认为“严师”还是“慈师”对我们的成长更有帮助。思辨性问题的设置,以两难直面生活本质,不断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得到增强,观点更加明晰。

四、以诗意彰显人文,触及灵魂

著名的存在主义美学家海德格尔多次提及“诗”“诗意”。课堂教育也应营造诗意,成为师生心灵诗意栖居地。在课堂上要尊重美的规律,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让课堂各要素呈现出美好的姿态。

本节课最感人的是最后一个教学活动环节:随着班得瑞的四季之春的序曲,伴随着树的动感画面,师生共同朗诵了原创诗歌《我们以树的姿态站在一起》,聆听心中流淌的声音,感受师生真情。

生:那天你在黑板上画下一棵树。您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即使现在只是一棵小树,但只要扎根泥土,吸收养分,就能长成参天大树。老师,我敬爱的老师。人们总习惯把您比作春蚕红烛,而我们更愿把您想成一棵树的模样。

师:我愿做一棵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长在你必经的路旁。我愿做一棵绿意葱茏、青春丰沛的树,在你们心里埋下饱满的种子。我愿做一棵积极向上、身姿挺拔的树,用片片绿荫为你们遮挡骄阳。我愿做一棵扎根大地、淡泊无言的树,把对生命最深沉的爱植根在你们心上。

生:我骄傲,能长在老师您这棵大树身旁,智慧的火花在师生间碰撞。

师:我骄傲,我能做一棵树,我知道岁月带给教师的不应是死水无源的干涸枯竭。唯有根扎得更深更深,树才能长得更高更长。

生:我骄傲,能长在老师您这棵大树身旁。您静默细碎的关爱改变的不仅是气候,更带来心灵的芬芳。

师:我骄傲,我能做一棵树。我知道教育是辛勤的付出,但也是馈赠和享受。树的年轮里刻印着与年轻心灵共享的快乐青春,充盈着实现理想创造未来的激情与荣光。我愿为每一棵小树奉献我炽烈的热、纯洁的光。

师生(合):我骄傲啊,我是一棵树!我是长在三中沃土中的一棵树。我们拥抱着,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有伟岸的身躯,坚持的信念。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脚下的土地。我们,我们,我们,必须以树的姿态,紧紧地、紧紧地,站在一起!

原创的诗歌,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富有激情,以情唤情,以美的形式共同建构、分享知识及人生体验,感受生命的律动。面对老师提出的“为什么更愿把老师想成一棵树的模样?树是怎样的模样?诗中将老师和学生比喻成大树和小树,大树和小树是什么关系?”的追问,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深深理解和感动于这种相互陪伴、携手共进、共同成长、彼此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最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成果,并以树状图来提炼总结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一切都水到渠成。诗意的课堂,真情的涌动,触及柔软的灵魂。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既有收获,又留给我许多思考。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要求依托相关知识,但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其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从而影响人的德行与人格。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不等于不要知识,知识和素养是“水涨船高”“共同进退”,不能将知识和素养对立起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核心概念知识、事实性知识,特别是要充分重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又矫枉过正。大纲教材看似要求不高,但实际教学和考查的难度远远高于要求,考核还是侧重于知识和能力,而德行与人格很难通过书面考核来评价。于是一方面我们强调超越知识,凸显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允许学生有知识上的漏洞,追求尽可能掌握学过的全部知识。因此,怎么把学生变成独立的思考者和终身的学习者?超越传递性的学习需要在教和学的方式上如何变革?如何完善与新教材配套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赵赟

Implementation of Core Accomplishments in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Education

GUO Ya-qin

(Nanjing Ninghai Middle School,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which began to be taugh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the autumn term of 2016, requires that teachers should realize the core accomplish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lamour of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start with such aspects as authentic life, rational thinking, classical guidance, and touching souls with poetry to effectively attain the teaching goals. Meanwhile,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teaching materials while transcending them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ore accomplishments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