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可见的学习”

2018-06-08周婷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聚力课程标准深度

近日,阅读了一本书——《可见的学习》,作者是新西兰的约翰·哈蒂。本书致力于阐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读来颇有启发。书中说:“教师要看得见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产生的影响;为此,教师要成为自己教学的学习者,而学生要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学者。所谓‘可见,简言之,就是教学者及学习者要知道自己的影响,这才是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之本源。”“可见的学习”如何“可见”,这是一个值得思索与践行的话题。

聚焦差异,让“学”富有生命逻辑。“可见的学习”不应只是外在的呈现,更有顺沿儿童生命成长的设计。教学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命姿态,开发并利用每一个儿童的差异资源,更好地让教师引领每一个儿童的学。学习的前提是了解每一个儿童学习的起点,教师聚焦差异,其实就是为了解每个儿童的学习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每一个儿童的学服务”。也就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要以研究每一个儿童不同的学为起点,进一步决策怎样教,如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过程和方式的多元选择。因此,聚焦差异,让每一个学生的学在起始阶段就“可见”;同时,又不被动适应差异,而是谋求创造种种条件,理解学生的学,影响学生的学。

聚力思维,让“学”潜入纵深畅游。教师如何知道对学生的“学”产生了影响?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能感受到学生思维参与的时间、程度和效果。思维潜入越深、越活跃、时间越长,说明“学”越充满生机和力量。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审视课堂情状,分析儿童思维深度参与的维度,不断矫正、激活思維的航向。其次,要有具体可行的操作举措,善于师生共构学习生活,让教学情境不断卷入,创生适应儿童智力、行为与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如,“1-N”发散型模式、“N-1”归纳型模式、“N1-N2”递进型模式、“1-2”对象型模式。“1”是学习中一个值得探讨的核心问题,而“N”可以是多项任务、多条渠道、多样感受、多元创造……不管哪种模式,其中的“1”必然是保障思维深度参与的一个支点,催生着儿童不断挑战自我,坚定努力,向思维纵深处潜游,尽力缩短当前与期望学习之间的距离。

聚合方略,让“学”顺沿进阶路径。从尊重差异,到引发思维深度介入,让学生调控进程、促进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步迈好其实很难。俗话说,教师教得好,学生才学得好,因而,方法、策略的设定和灵活运用,对迈好这一步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均要有助于儿童自主、自觉的学。让学习可见,重要一点就是“教”对学生的“学”具有充分的正向导引作用,要让学生“看得见教师的教,学生逐渐成为自己的教师。”这样,才能“学”有所向,学有所依。教师特别要善于采取有效的策略、借助多样化的学习载体,助力儿童的学。如果说,聚焦差异是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发,聚力深度思维是确保每一个儿童经历学习过程,那么聚合方略,是着力让每一个学生的学真正发生、不断进阶。

托尔斯泰说:“如果想把别人眼中的火花煽得更大,我们首先要煽动自己身上的火花。”面对一样的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面对一样的教科书,我们在教学之路上究竟改变了什么?创造了什么?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若有所悟:尊重个体学习差异,聚力每个儿童深度思维孕育,用适切的方略支持儿童学习,即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使教学对学生可见。教育的大地正沐浴着温暖的春阳,让我们一起面对美好的教育邀约,走向“可见的学习”吧!

(周婷,南京市汉口路小学,210008)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聚力课程标准深度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凝心固本 引智聚力 创新开拓
阿拉善左旗 “党建+”激发社会发展新动能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改名后的聚力 如何改变尴尬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