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中考试题·培养数学素养·提升解题能力
——2017年天津市中考第24题的解题研究与反思
2018-06-08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六中学;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
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这是数学教学的本真,也是笔者研读2017年天津市中考试卷第24题的切身感受.
一、试题呈现
题目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ABO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点B(0,1),点O(0,0).P是边AB上的一点(点P不与点A,B重合),沿着OP折叠该纸片,得点A的对应点A′.
(1)如图1(1),当点A′在第一象限,且满足A′B⊥OB时,求点A′的坐标.
(2)如图1(2),当P为AB中点时,求A′B的长.
(3)当∠BPA′=30°时,求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图1
二、试题特色
此题是坐标系下的图形翻折变换,运用图形与坐标、图形与函数、图形与变换等知识,体现知识与能力并用、思想与方法交融的命题特点,也符合“起点低,坡度缓,尾巴翘,宽进严出”的命题要求.此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思维层次逐步提升,“几何味”逐步显现,梯度合理,区分度较高.逻辑推理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本着“核心内容重点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命题者在这方面有所侧重,突出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画图能力、计算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数学素养的考查.
三、解法探究
解析:(1)由翻折的性质,得△OPA′≌△OPA.从而得
又由A′B⊥OB,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BA′的长,从而得到点A′的坐标.
(2)(方法1)由已知,可得∠BAO=30°,∠OBA=60°,AB=2.
因为P为AB中点,∠AOB=90°,
所以OP=PB=AP=1.
所以△BOP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BOP=60°,且∠POA=∠PAO=30°.
由翻折的性质,得△OPA′≌△OPA.
得∠OPA′=∠OPA=120°,且AP=A′P.
从而得∠BOP+∠OPA′=180°.
因此OB∥A′P.
因为OB=A′P=1.
所以四边形OPA′B是平行四边形,此时A′B=1.
或者由OB=OP,得四边形OPA′B是菱形,从而得A′B=1.
阅卷中发现问题:在证明四边形OPA′B是菱形时,学生误认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就是菱形,或者多次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时的逻辑关系不清楚,说明学生对几何定理掌握不准,导致逻辑推理存在问题.
(方法2)由方法1可知 ∠OPA′=∠OPA=120°,且△BOP为等边三角形,即∠OPB=60°.得 ∠BPA′=60°.又由PB=AP′=1,得到△A′PB为等边三角形,此时A′B=1.
阅卷中发现问题:有些学生不会用,或者不知道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这一性质;有些学生对∠BPA′=60°的证明说不清楚,误认为是由翻折得到的.
(方法3)由方法1可知△BOP为等边三角形,即∠OPB=60°.得 ∠POA=∠PAO=30°.由翻折的性质,可以得到∠POA′=∠POA=∠BOA′=30°.因为OB=OP,所以OA′是线段PB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得AB′=A′P=1.
或者如图2,连接A′A.由方法3可知∠POA′=∠POA=30°.得∠A′OA=60°.从而得△A′OA为等边三角形.由OP=A′P,得PA是线段A′O的垂直平分线,直接得到BA′=OB=1.
图2
这就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升华,抛开现象,还原问题本真,也是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即教会学生学会求知.
阅卷中发现问题:部分学生不敢在图中标字母,导致对很简单的问题表述不清楚.若设BP与A′O的交点坐标为点E,再证垂直平分线就方便了.另外,有些学生不会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导致证明受阻.
(方法4)如图3,过点A′作A′H⊥Oy于点H.
由方法3可知 ∠AOA′=60°.又由 ∠BOA=90°,得∠HOA′=30°.由已知可证△A′BP为等边三角形.得∠HBA′=60°.
根据翻折的性质,得
图3
图4
(方法5)如图4,延长A′P交OA于点F,可证得A′P⊥OA.从而求出得到点A′的坐标为代入两点间距离公式,从而可求出A′B的长.
阅卷中发现问题:部分学生过点P作PF⊥OA于点F,就认为A′,P,F三点共线,直接得到点A′的坐标.这里实际上需要先证明三点共线,这一细节失分严重.
第(2)小题思考路径:研究基本图形,一种是面对“有形”的状态,即图形是真实存在的,需要在确定的图形中讨论各基本要素的关系.例如,方法1、方法2、方法3中要求A′B的长,需要找到与A′B相等的线段.由已知条件可知OB=OP=BP=PA=PA′=1.再联想基本图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解决问题.此小题命题指向明确,思路顺畅,使解法自然生成.另一种则是面对“无形”的状态,即图形的呈现不完整,需要通过适当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或者,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至新的情境中,使问题得解.例如,方法4、方法5添加辅助线后,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
(3)情况1:如图5,裁一块与△BOA全等的三角形,滑动折痕OP,使得∠BPA′=30°,找到点A′的位置,可以发现∠BPA′=∠BA′P=30°.
图5
因为∠OBA=60°,
所以点A′在y轴上,且OP平分∠AOA′.
(方法1)如图6,作PH⊥OA于点H,
设OH=PH=x,则
利用
求得点P的坐标为
图6
图7
(方法2)如图7,作PE⊥Oy于点E.
由翻折的性质,得从而得再用cos∠BPE=30°可以求出从而求得点P的坐标为
(方法3)如图7,作PE⊥Oy于点E,得BP=A′B=利用△BPE∽△BAO,求出即点P的坐标为
(方法4)由已知可得直线OP的解析式为y=x,直线AB的解析式为联立方程组可求得点P的坐标.
情况2:(方法1)如图8,将点P继续向AB方向滑动,得∠BPA′=∠BAO=30°.可知A′P∥Ox.
由∠A=∠A′=30°,∠OBA=60°,得A′P⊥OB.
过点P作PH⊥OA,与OA交于点H.设OB与A′P的交点为点D,则
在Rt△PHA中,由∠OAB=30°,可得
从而得
因此点P的坐标为
图8
(方法2)由方法1,得在Rt△BDP中,∠BPD=30°,从而可求出点P的坐标.
(方法3)可先由已知求出直线BA的解析式y=再带入点P的纵坐标求出点P的横坐标即可.
(方法4)利用△BPD∽△BAO,可求出点P的坐标.
第(3)小题思考路径:此问中,动点P由AB中点滑动到一般位置,又增加了∠BPA′=30°的条件.通过折纸确定点P的位置,生成新的条件,构成新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再作辅助线,得到特殊三角形,还原到解直角三角形,从而求出点P的坐标.此问主旨是在图形运动变化(改变位置关系)的过程中,研究图形中的要素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四、反思与提升
第(2)小题的解题方法多,综合性强,渗透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值得思考研究.此道小题挖掘题目内在的内容,合理运用基本图形,做到了数形结合,转化明确,使解法自然生成.在变化过程中,找不变的关系,并且合理地运用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此题目的3道小题间层层递进,到第(3)小题达到升华.
第(3)小题需要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特别在九年级综合复习阶段,教师要把手放开,大胆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感悟学习过程,这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建模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也是教师需要提升的理念.理念新了,方法自然就活了.
“真正的数学题”应该满足一些基本条件:与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性质相关,体现基础知识的联系性,解题方法自然、多样,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等.2017年天津市中考试卷第24题的3道小题形成一个逻辑联系紧密的整体,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关注核心内容,关注知识联系,关注过程考查,关注思维层次,关注试题的思想性,是一道值得师生品味的好题.它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也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图形的性质”部分的综合题,出现的图形比较多,几何关系复杂,突出考查学生应用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或是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合理运用图形基本性质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解决坐标系下翻折、旋转、平移变换的问题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折一折、做一做,在做中感悟学习过程,还原数学本真,感受数学学习的真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刘家良.由形到质 异中求同 积淀思想:2014年天津市中考第25题评析及教学导向[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5(4):58-60.
[2]章建跃.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 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J].数学通报,2013(2):1-6,10.
[3]姜晓翔.孕育“思维过程” 反思“解题方法”:由一次教师说题比赛刍议“解题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7/8):74-7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