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018-06-08
(四川省简阳市城北九义校)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需要通过阅读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阅读不同于看小说,一目十行、泛泛而读是不行的.数学语言高度抽象并且逻辑严密,在阅读中,学生必须通过理解有关的数学语言,分析每个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对每个符号都要反复推敲,才能达到理解材料、形成知识结构的目的.其次,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在阅读一段数学材料时,学生必须了解其中的每个概念的精确含义,不能囫囵吞枣,更不能读而不思.这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细读、精读,有目的、有重点地读.
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适合学生的阅读环境
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首先,要有安静的教学环境,数学阅读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感知、思考,太“热闹”的环境是不行的;其次,教师要创设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问题情境.
案例1: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
教师给学生出示实际生活中物体平行移动的形象例子,如滑雪运动员在平坦的雪地滑翔、电梯的上下运动、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奔驰等,并提问:这些运动现象的痕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观察图形之间的关系上.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可能会说出下列一些共同属性:它们都是运动的,形状都没有改变,运动轨迹都是在一条线上,等等.得出这些共同属性时,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对平移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概括.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找答案了.
通过以上方式,不但让学生完成了对“平移”这一概念的认识,而且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
1.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
学生在刚开始进行数学阅读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很茫然.这时就需要教师做示范,对主要的数学名词、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等要重复读,甚至边读边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目的、有方向地读.教师示范后,让学生再阅读教材,使他们真正领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初步阅读完成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例题,让学生自己寻找题目的关键字、词,自主寻找解题的正确思路.这样,一节完整的自学课就形成了,这不仅帮助学生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案例2: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材内容呈现较少,如果学生泛泛而读,对知识理解一定不到位.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元”“一次”,并提出问题:一元、一次分别是什么意思?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才能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后,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些题目进行巩固.
例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3x+5=7x+2;
(2)2x+3y=6;
(3)y2+2y+1=0;
(4)2x2+9=3x+2x2;
(5)
通过以上步骤,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了知识,而且对学生理解数学阅读有很好的帮助.
2.在阅读中列提纲
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概念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正确掌握概念.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概念时,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生搬硬套字面意思,不做深入理解,长期下去,会磨灭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列出阅读提纲的方式,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有重点、有目的地阅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案例3:在学习分式概念时,仅仅通过“创设情境—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得出概念,可能只是表面的学习,对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是不够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后,通过设计阅读提纲,从多维度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例如,在知道分式的概念后,设计如下问题.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2)分式为0的含义是什么?
(3)若分式的结果为正,其中的字母系数有什么特征?
(4)若分式的结果为整数,其中的字母系数有什么特征?
根据提纲,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当学生能理解分式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后,再辅以如下题目.
(1)当x____时,分式无意义.
(2)当x____时,分式的值为0.
(3)当x____时,分式的值为正;
当x___时,分式的值为负.
(4)若分式的结果为整数,则整数x可以是___.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分式的概念,而且能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达到会学、乐学的目的.
3.学会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
数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进行数学阅读,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数学阅读时,需要频繁转换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数学阅读的过程实质是一个语言转化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的碰撞与统一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特点,尤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自然语言.例如,七年级的学生就经常遇到“甲数比乙数少1”这种类型的题目.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阅读能力薄弱,往往不清楚应该怎样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做如下的指导.设乙数为x,“比”在这道题目中的数学语言即为“=”,所以甲数就是“等于x少1”,顺理成章的就得出甲数为“x-1”.虽然题目不难,但是体现了数学阅读的一个重要作用,即将阅读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
案例4:(2015年山东·临沂)定义:给定关于x的函数y,对于该函数图象上任意两点(x1,y1),(x2,y2),当x1<x2时,都有y1<y2,称该函数为增函数.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判断下面所给的函数中,是增函数的有________(填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此题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各种语言的转化,结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要求验证即可.虽然难度不高,但是体现了数学阅读的重要特性,即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这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他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4.读思结合,广采厚积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加工,认真仔细,勤思多想.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强化对数学阅读的指导.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将原有知识融会贯通,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养成善于提炼的良好习惯,获得学习再创造的体验过程,增强数学学习能力.尤其是针对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与高中知识接轨的题型,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围绕重点和关键点,进行分解、组合、变换处理,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而辨认出其对应的核心知识点,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案例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3x+2>0,可将原不等式化为(x-1)(x-2)>0.由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
解不等式组①,得x>2;解不等式组②,得x<1.
所以(x-1)(x-2)>0的解集为x>2或x<1,即一元二次不等式x2-3x+2>0的解集为x>2或x<1.
仿照上述解法,完成下列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x2-3x+2<0的解集为____;
(2)分式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
此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对学生在阅读中提炼核心知识点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对于第(1)小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关键点“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展开类比联想“两数相乘,异号得负”,将不等式x2-3x+2<0转化为从而求出解集为1<x<2;对于第(2)小题,不能生搬硬套题目的解法,必须注意到题目形式虽然是分式不等式,但其核心仍然是“两数相乘,同号得正”,才能使问题顺利得到解决.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长期阅读中有一定的积累才能解决的.
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习的需要,有筛选地指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广采厚积.而积累贵在引导,教师要多方面指导学生积累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重视数学阅读,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概况联想能力、猜测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阅读,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吸收新思想,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1]李兴贵,幸世强,冯国卫,等.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辛自强.数学中的阅读理解[J].教育科学研究,2004(9):49-51.
[3]展秀芬.重视数学阅读 提高学习能力[J].广西教育_,_2011(6_):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