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2018-06-06赵慧
摘 要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其他公平的基础。目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辩证的分析了“互联网+”在促进教育公平上的优势以及不足,以及“互联网+”教育公平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些挑战。肯定了“互联网+”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并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教育公平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和论述其实由来已久,在我国能够追溯到最早的相关 理论,是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西方,柏拉图和孔子差不多同一时期提出了义务教育,表达了他对教育公平的思考。随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公平进行了阐述,在各种教育公平理论中,目前认同度比较广的是科尔曼和胡森的观点,教育公平应当包含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以及教育结果公平。而“互联网+”则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结合,从底层重构或改造这些传统行业,因此它对教育公平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全面的。
1“互联网+”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1.1“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
1.1.1“互联网+”促进教育起点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获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公平。“互联网+”具有开放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同样公平的机会,进入互联网去获取同样的资源,这一点显得尤为可贵,国家和社会虽然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获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需求巨增和优质资源有限这一对矛盾却仍然越来越凸显,“互联网+”为所有人搭建了一个信息的宝库,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信息的共享,更重要的是让优质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互联网+”还具有便捷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特别是远程学习、在线授课等教学方式的出现,都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的学习机会。
1.1.2“互联网+”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公平并不简单的等同于平均,公平是正确的对等性,而平均是粗糙的均等或等质。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顾明远提出,真正的教育公平应当是因材施教,是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个性化教育。传统的教育中,通常是一对多的教育模式,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并提供与之相适的教育。“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互联网+”时代,数据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资源,依靠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的技术手段,持续全面地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推测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从而有的放矢的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1.1.3“互联网+”促进教育结果公平
“互联网+”的数据红利不仅仅体现在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上,它对教育的评价也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评价多是基于各种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片面且多一锤定音,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多潜在的不公平。依靠“互联网+”展开的评价,将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进行及时地反馈,评价主体变得更加多元,依靠智能技术让评价结果也更加客观、精确且高效。更重要的是,以大量的数据和现代化的技术为依托,教育的评价将能够从单纯的知识的评价,扩展到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这样的评价将摆脱成绩束缚,切实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2“互联网+”扩大教育不公平
在我们欣喜于“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新变化时,很多研究者也清楚的认识到,“互联网+”也可能会进一步拉大教育的不公平。CNNIC 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中国网民人数已达7.51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4.3%,虽然这个比例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有很大一批人没有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这主要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而导致信息技术拥有和使用的不平衡,相关研究者将之称之为数字鸿沟。而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努力通过物理手段消除数字鸿沟的同时,新数字鸿沟已经开始更深层次的揭示互联网可能成为教育不公平的新根源。新数字鸿沟关注的是当学生在同等的互联网接入条件下,能否成功利用互联网获取教育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效率。相关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非网民不愿意使用互联网的原因,并非是因为设备的不足,而是由于使用技术以及信息素养的缺乏。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来获取有用信息,或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对于已经形成的使用习惯难以打破,对于新产品和新应用适应缓慢。这些问题都将导致信息富有者和贫瘠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成为教育公平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2“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要促进教育公平,其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来自基础设施和相关技术的不成熟,更重要的我们还没有形成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打破时空的限制,需要的是开放、平等和共享,但在讲求效率且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优质资源的垄断而不是共享。中国长期形成的封闭保守思想,是“互联网+”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真正的走进教育活动中来,可以看到“互联网+”尚未在教育场域掀起革命性的变革。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使用了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就是“互联网+教育”,大多的学生尚未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开放而多元的,在基础教学中被动的学习方式仍然具有强大的惯性作用,这些问题主要都是由于我们“互联网+”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3结论和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的确能够为教育公平带来一些新的发展,它能够扩大优质资源的影响面、有效的实现因材施教、让教育评价更加的合理,但是“互联网+”已经甚至是将长期存在的“数字鸿沟”和“新数字鸿沟”也不容忽视。要让“互联网+”教育实现有机的结合,真正有效的促进教育公平,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应当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精准投入,这并非简单的从物理上去保障每个家庭或者每个人拥有电脑、Ipad或者智能手机等设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获取教育信息。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当更精准的投入和分配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导、更加人性化的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也当与时俱进,主动的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其次是互联网思维的形成,这对“互联网+”能否真正促进教育公平尤为重要,互联网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信息的流动和扩散需要所有人共同营造出开放共享的氛围,破除信息的垄断和封闭,让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搜集到所需的信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教师平等交流,实现教育中心向学生方向的转移。
依靠“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的深入发展,是今后必然的趋势,但是要消除其负面影响,也许还需要我们付出长达几代人的努力。
作者简介:赵慧,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硕士,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 (瑞典)胡森.学校和社会改革的目标[A].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89.
[2] 迟艳杰.分级教学引出的对教育公平、公正、正义概念与价值的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04):13-16.
[3] 顾明远数字声音[J].教育,2009(29) .
[4] 马健云.从“数字鸿沟”的填平到“新数字鸿沟”的跨越——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新思路[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0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