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营销模式分析
2018-06-04孙会杰刘娟闫莹莹
孙会杰 刘娟 闫莹莹
【摘 要】“粉丝经济”作为社会化网络环境下的“小白鼠”,它从传统品牌中突破出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日用百货,更是将它玩进了消费者心里。“粉丝经济”的崛起就像锦上添花。各商家和企业更是趁机大打亲情牌,人文关怀也无外乎如此。在整个电商生态产业链中,“粉丝经济”这一新名词,开始了它的新旅程。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粉丝经济;营销模式;新消费观
前言
电子商务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一出现就以猛烈的劲头迅速发展兴盛,随之而来的便是自媒体等更多赚钱的路子,“粉丝经济”也在这一潮流中应运而生。“粉丝经济”顺应市场的需求,给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带来了经济新增长点。
一、社会化网络环境下“粉丝经济”特质和目前经营模式的思考
(一)“粉丝经济”的本质与特征
1.“粉丝经济”的本质
“粉丝经济”的实质是按需供给或按需生产,是企业直接满足用户需求的体现。除了减少传统经济模式产生的库存外,还可以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粉丝经济”是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贡献“明星”,是品牌的创始人,也是能够令人尖叫、口碑分享的爆款产品。它利用“粉丝”的“尖叫情绪”,自发聚合,使商家得利。
2.“粉丝经济”的特征
(1)与娱乐产业密不可分
“粉丝经济”的应用领域就是娱乐产业,娱乐产业中主要包括音乐和影视,由于“粉丝”对偶像的热爱而购买偶像出品的音乐或出演的影视剧,购买生活用品会倾向于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粉丝经济”的内容大约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偶像的音乐会、粉丝见面会等门票。二是明星代言的延伸产品,如服装、化妆品、饮料等。三是这个娱乐时代下的产物,也就是名人效应。
(2)品牌化
“粉丝经济”的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品牌化、口碑化,有价值的品牌才会获得“粉丝”的青睐。例如,国民品牌中的翘楚——小米手机就有着自己的“粉丝经济”,小米手机推出了一个象征品牌的口号——“为发烧而生”,小米手机很快便拥有了强大的“粉丝”群,当小米手机的“粉丝”群足够强大之后,便开始建设后期的美誉度。
(3)专业化
“粉丝”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商家会招募相应的职业“粉丝”对偶像代言的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崇,专业“粉丝”会利用网络广泛的发帖和书写有关偶像代言的产品的评论,在专业“粉丝”的推广下就可以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商家节约了运营成本。但是,在这种运营模式下“粉丝”群体中出现了专业的代名词“水军”,是不好的现象。
(二)“粉丝经济”营销模式思考
1.新形势下粉丝身上体现出的特征
在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主动性强。网络使得粉丝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明星,他们的行为也因此更加活跃且主动。随着互联网平台从以内容为主导向注重社会互动转变,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进一步缩小,粉丝之间不再存在时空障碍,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因此粉丝圈也呈现出虚拟与真实互动的特点。其次,参与度高。社会化网络改变了信息交流的结构,粉丝不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这种网状传播模式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粉丝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形成社区或圈子。粉丝群体可以集中表达粉丝诉求和意愿,由此产生的群体效应使得他们的诉求更容易引起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粉丝在明星事件中的参与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逐渐从单纯的受众变成了参与者与受益者。通过社会化网络,粉丝可以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他们将彼此建立联系,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基于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信息是通过裂变传播的。
2.营销模式发生的深刻变化
目前,信息实体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沟通,常见的形式是明星在公共场合或节目中呼吁粉丝支持自己的作品。事实上,球迷福利在现实中被广泛提及,属于直接沟通。它的主要特点是给球迷奖励。它能保持粉丝对明星的热情,维护粉丝与明星的关系,有助于扩大消费范围,是提高粉丝经济价值的有效手段。第二是隐蔽通信,即信息实体以相对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往往是隐藏的。这种交流的常用方法是植入广告。这似乎更委婉,但它仍有很强的目的,类似于精心设计的预谋。第三种是无意识交际,其特点是目的不明。由于粉丝需要自我解读,这种沟通方式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社交网络使信息能够在网络中传播,营销模式也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不仅明星与粉丝的互动明显加强,粉丝的群体效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社会化网络背景下的“粉丝经济”长久健康发展的营销思路
(一)产业升级
“粉丝经济”消费升级已成为企业应有的态度和表现。“粉丝经济”新消费观的注入,为现代消费的低迷提供了新鲜血液。在市场经济转型中,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基础的产品设计,成为消费供给的三个重要因素。企业要想满足创造新消费、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重组和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实现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必须探索出新的出路,以新的办法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升级消费,做到物尽其用。
(二)转变营销焦点
“粉丝经济”在营销时,要将焦点投放到寻找更便宜和优质的产品上。不仅很轻易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研究,甚至比原始制造商和批发商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三)注重用户体验
“粉丝经济”要长久发展,除了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可以帮买家做出购买决策,让他们参与进来发布评论。与电子商务相比,“粉丝经济”大大降低了营销和客户服务成本。在重新定位“风扇经济”时,将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关怀服务。我们做生意不能凭商业意识,而要凭服务意识。
(四)有利有弊,因地制宜,合理规避
“粉絲经济”的营销模式如偶像因素、概念烘托、限量供应、以服务取胜、口碑相传等是收到实效的几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粉丝经济”模式的运行有其局限性和缺陷。在营销策略上,企业除了要把握“粉丝经济”的消费心理外,还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一流的服务,提高综合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社交网络中,粉丝呈现出主动性强、参与度高、个性鲜明等新特点,对传统营销提出了巨大挑战。“粉丝经济”和“粉丝营销”并非新鲜的概念,但环顾现状,很多人、很多企业在推崇粉丝经济的市场潜力时,只会将粉丝理解为广告的接受者,将一个“大有可为”的理念运用成了“小广告经济”。或视粉丝为“自动柜员机”,试图利用粉丝的情感依赖获得直接收入,从而将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投射转化为纯粹的消费关系。
在社会网络环境下,利用“粉丝经济”效益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不变的营销管理模式仍然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挖掘“粉丝经济”的消费心理,尚且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了解“粉丝经济”的本质和形成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行为中,是企业真正理解和运用“粉丝经济”营销的重中之重。
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了解粉丝,才能更好的利用粉丝内容的创造力,知己知彼,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粉丝经济对跨界导演电影作品的影响研究》作者(陈袁博) 学校(郑州大学) 分类(新闻与传播) 学位(硕士)
[2]《关于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营销的思考》期刊名称(商) 作者(陈艳) 作者单位(陈艳: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3]《探讨互联网经济下的企业粉丝营销策略》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作者(郭子嫣)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五中学)
作者简介:
孙会杰(1999.4.28-),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
刘娟(1998.12.15-),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
闫莹莹()1998.11.4-),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