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理脾阴法治疗虚劳(重症迁延期)规律探讨*

2018-06-04胡渊龙罗伟康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4期
关键词:频数方剂甘草

胡渊龙 罗伟康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危急重病经积极抢救治疗后,进入非急性的重症迁延期,而此期的治疗得当与否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及预后[1]。有学者提出以虚劳论治的诊疗思路,以“和补”为治则,并分为气血亏虚、心肺两虚、脾胃虚弱、肝肾亏虚4种基本证型[2]。虚劳,又名虚损,区别于虚证,关键在于气血阴阳亏虚导致脏腑形体损伤[3]。张景岳提出“阳化气,阴成形”,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此大目也”,后世医家以此为宗。然危急重病患者中气受损严重以致虚不受补,滋阴填精凉润往往引起泄泻,甚则导致中气进一步受损,故理脾阴法的应用为虚不受补的患者赢得一线生机[4]。数据挖掘善于发现隐藏的新知识,近年在方剂配伍规律客观化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5]。理脾阴法兴盛于明、清、民国,故本研究以明、清、民国理脾阴方剂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与方剂计量学的方法,以方测法,探究虚劳(重症迁延期)理脾阴法的证治规律,以求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剂来源与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古籍文献原文明确记载以理脾阴为主要功效者;2)组成描述完整、无争议者;3)组成相同而方名不同者视为同一首方剂;4)不限剂型、服法。方剂来源:共纳入31首理脾阴方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1首、胡慎柔《慎柔五书》2首;清代吴澄《不居集》9首、唐宗海《血证论》1首;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8首。

1.2 数据预处理

对方剂进行数据预处理,参考《中药大辞典》与《中药学》与对方剂组成药物药名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包括以地名命名的药物规范为正名,如“于术”规范为“白术”;以药物部分或不同炮制方法命名的药物规范为本药物正名,如“归身”规范为“当归”,而虽属同种植物,但功效不同,则视为两种独立药物,如“熟地黄”与“生地黄”,“莲子”与“莲须”。

1.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建立虚劳理脾阴方剂数据库,录入药物组成、四气五味、归经。四气录入寒凉性、温热性、平性3类,五味录入甘淡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6类。对于用药范围分析,运用IBM SPSSStatistics 23.0进行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的频数分析,指标选用方剂用药总数(Z),即纳入方剂选用药物的种数、方剂用药频数(P)、方剂用药四性频数(X)、方剂用药五味频数(W)、方剂用药归经频数(J)[6]。对于方剂配伍分析,运用IBM SPSSModeler 18.0进行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分析,指标选用支持度(Support,S)、置信度(Confident,C)、增益(Lift,L),并绘制关联规则网络图。

2 结 果

2.1 用药范围分析

2.1.1 理脾阴法方剂用药频次分析 见表1。对纳入的31首方剂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共用药204次,方剂用药总数(Z)为59种药,用药频次从高到底前6为山药、白芍、甘草、人参、白扁豆、茯苓。

2.1.2 理脾阴法方剂用药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析 共用药204次。方剂用药五味频数(W):甘淡味144次,占70.59%;苦味75次,占36.76%;辛味24次,占11.76%;酸味23次,占11.27%;涩味17次,占8.33%;咸味14次,占6.86%。方剂用药四性频数(X):平性94次,占46.08%;寒凉性61次,占29.90%;温热性49次,占24.02%。方剂用药归经频数(J):脾经131次,占64.22%;肺经117次,占57.35%;肾经101次,占49.51%;胃经76次,占37.25%;心经72次,占35.29%;肝经60次,占29.41%;膀胱经7次,占3.43%;大肠经7次,占3.43%;心包经4次,占1.96%;胆经3次,占1.47%;小肠经2次,占0.98%。

表1 理脾阴法方剂用药频次(频率>10%)

2.2 方剂配伍分析

对纳入方剂进行关联分析,设置支持度阈值为20%,置信度阈值为80%,挖掘出关联规则9条,结果详见表2,关联规则网络图见图1,链接上限为16。

表2 理脾阴法方剂用药关联分析

图1 五味关联规则网络图

3 讨 论

理脾阴法不仅仅是一个治法,实际上它涵盖了古人对虚劳(重症迁延期)证治的一整套思路,包括治则、治法、用药原则等。而以数据挖掘的结果为客观依据,提取理脾阴法指导下的方剂的共性[7],即可得到理脾阴法证治虚劳(重症迁延期)的一般规律。

虚劳(重症迁延期)的病机本质为“虚”,包括气血阴阳的亏虚,又以阴精亏虚为主[8]。区别于一般虚证的是虚劳疾病又有脏腑形体的损伤,两者又可互为因果,故重症迁延期恰当的调治可改善疾病的转归与预后。“精气夺则虚”,故“虚则补之”,选用补法施治此为常理。

从归经来看,配伍归脾肺二经的药物最多。理脾阴自当补脾阴为要,而汪绮石《理虚元鉴》又言“治虚二统,统之于肺、脾而已”,故补脾应保肺[8]。从五味的配伍来看,补脾阴有二法,一者,甘淡扶脾;一者,酸甘化阴。而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推荐甘淡扶脾治疗脾阴虚[10]。 所谓淡味,即为“甘之薄味”,与甘淡味同义[11],徐灵胎称淡为土之正味,“味之淡者,皆属土”。山药居用药频次之首,为甘淡扶脾的代表药物。张锡纯言“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甘能补,又以生用效果最佳。淡味渗泄为阳,《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淡性升浮,能引脾之津液上归于肺,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布散津液。至于酸甘化阴法,此为仲景法,在现代补脾阴剂中常被忽视,代表药物为芍药、甘草,而芍药与甘草配伍在关联分析中支持度最高。张仲景有芍药甘草汤,此为其滋阴基本组合,《血证论》称之为甲乙化土汤,小建中汤中用此二味补脾阴。从关联分析结果来看,两法常配合使用,代表组合甘草、白芍与山药。

脏腑形体的损伤是虚劳的重要病机之一。体用不二,故脏腑形体的损伤必然影响脏腑功能[12]。太阴体阴而用阳,故滋阴应和阳,正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和阳之法有二,一者补气,一者调气。补气多用四君子汤化裁,高频药物中甘草、人参、茯苓、人参、白术、白扁豆、莲子,关联规则中甘草与人参,白扁豆与莲子,白扁豆、茯苓与甘草,人参、茯苓与甘草均能补气,而核心配伍仍为四君子汤,取其中和之意。中焦调气应以降胃为要,中焦气虚,脾脏升清无力,则胃腑降浊无能,胃气冲逆而上,又因虚不受补,中气壅滞,胃气甚至冲逆而上。基于此,张锡纯提出降胃以调中气的治法[13],善用高频药物中的牛蒡子、代赭石以降胃气,而数据挖掘显示牛蒡子多与山药配伍。现代临床研究证明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危急重病的转归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14]。

虚则气血不畅,瘀血、气滞、水湿易生,故重症迁延期多呈现虚实夹杂的特点。“君子贵流而不贵滞”,故配伍高频药物中的丹参行血,白芍、茯苓、白扁豆等利水,牛蒡子、代赭石调气。而阴虚阴不配阳则生虚热,从数据挖掘的结果来看,理脾阴法多通过利水的方法引热下行,使之从下而解;又可配伍高频药物之中的玄参,其味苦甘咸,正合“热淫于内,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意。由此可见补泻兼施为理脾阴法的重要原则。

由上文分析可得,虚劳(重症迁延期)病机上有虚实夹杂、阴阳俱损的特点,故理脾阴法亦具备和法的特点。和法对于此种复杂病机的疾病能起到燮理阴阳的作用[11],故亦用做虚劳(重症迁延期)的治法[12]。具体表现在:一者,补泻兼施;二者,滋阴不忘和阳;三者,用药平和,多用甘淡味药与平性药,寒热兼施又不偏颇。

综上所述,理脾阴法证治虚劳(重症迁延期)的一般规律是治法上以和法与补法并重,补法上甘淡扶脾法与酸甘化阴法合用;治则上补泻兼施,滋阴辅以和阳;用药五味配伍以甘淡酸苦为主;用药平和,平性药为主,辅以寒热并施。

[1]范铁兵,杨志旭.从虚劳论治重症迁延期的理论探讨及虚劳(重症迁延期)概念的提出[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5):819-822.

[2]范铁兵,杨志旭.虚劳(重症迁延期)诊疗方案[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10):1721-1723.

[3]谭春雨,徐列明.虚损概念及病机证治的历史沿革[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5):756-758,766.

[4]施翔,战丽彬,陈静,等.从虚不受补证辨析吴澄理脾阴法[J].中医杂志,2014,55(18):1613-1615.

[5]于林童,曲文白,余新波,等.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用药规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中医杂志,2017,58(10):886-888,900.

[6]周铭心.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概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19(7):23-27.

[7]胡渊龙,罗伟康.基于数据挖掘的和解剂新定义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7,23(24):47-48,59.

[8]茅晓.张景岳补阴治形理论对后世临床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1988,11(2):31-33.

[9]徐秋玲,刘涛.《理虚元鉴》治疗虚劳的特色[J].江苏中医药,2010,42(4):67.

[10]张声生,胡玲,李茹柳.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7):1525-1530.

[11]吴兰朝.淡味药含义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1(4):52-53.

[12]邹瑞婵,张国骏.从“体用一源”纵横观探讨整体恒动思维模式[J].天津中医药,2013,30(6):369-372.

[13]郭小洪,黄孟君.张锡纯论治“胃气不降”探微[J].中医药导报,2015,21(22):22-24.

[14]管晓枢,张会茹,徐惠琴.急性脑出血合并便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对近期预后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4):783-784.

[15]胡渊龙,罗伟康.基于阴阳理论的和解剂定义新内涵[J].陕西中医,2017,38(3):380-381.

[16]范铁兵,王婷婷,杨志旭.和法在虚劳(重症迁延期)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2):2270-2274.

猜你喜欢

频数方剂甘草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