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嘉兴、南通两地接轨上海比较优势的相关分析

2018-06-02马亮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

马亮

【摘 要】 文章对嘉兴和南通两地接轨上海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嘉兴和南通两地接轨上海各自的比较优势,得出了结论:两地之间不存在绝对优势,只存在比较优势;其先发优势和先发劣势并存,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并存;而比较两地各自的优势是为了相互借鉴和学习,南通要学习嘉兴接轨上海的积极态度和定位高度,学习嘉兴善于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城际交通;嘉兴要学习南通市内交通的先进理念,学习南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关键词】 嘉兴和南通;接轨上海;比较优势;同城效应;错位发展

2016年8月22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面世,划定江苏苏州、无锡、南通,浙江宁波、嘉兴、舟山6市进入上海大都市圈(“1+6”城市群),以期进一步凸显同城效应,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这对嘉兴、南通两地接轨上海步伐的提速是个利好因素,也为两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嘉兴和南通两地接轨上海的历史回顾

从区位上讲,嘉兴和南通基本处于同一经度,与上海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一南一北与上海互成犄角之势,是上海南翼和北翼兩座重要的门户城市。因此,研究两地接轨上海的历史,比较各自的接轨优势,并以此相互借鉴,以求各取所长、错位发展,对促进两地尽快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1+6”都市圈有着现实的意义。

1、嘉兴接轨上海的主要历程

嘉兴由于区位优势,是上海周边城市中最早与上海建立起合作和交流互动的城市之一。嘉兴接轨上海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民间自发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嘉兴的乡镇企业刚刚起步,缺技术、缺人才,嘉兴的企业主主动出击,寻找“上海师傅”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难题;八十年代中期,上海的国有企业为了搞活经营、增加收入,开始主动与嘉兴的民营企业合作、通过扩散产品、技术和资金等方式进行联营,这种合作格局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二是政府引导阶段。1992年嘉兴提出“接轨上海、开发乍浦、三沿并举、联运发展”总体发展思路,这个十六字方针有目标、有重点、有举措,表明政府引导下的接轨上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嘉兴接轨上海逐步走上正轨。三是战略定位阶段。1998年,嘉兴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接轨上海”作为首选战略。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接轨上海”提升为省级战略,嘉兴与上海合作的层面迅速提升,两地合作上升为政府主导型合作。四是战略提升阶段。以2008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接轨上海扩大区域合作交流的若干意见》为标志,嘉兴把“接轨上海”战略提升为“与沪杭同城战略”。由此,嘉兴与上海合作的氛围迅速升温,沪嘉合作开始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覆盖。

2、南通接轨上海的主要历程

2016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省委书记李强指出“南通是江苏发展的潜力股”,寄望南通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这也是江苏省委对南通的期望。南通接轨上海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聚焦区位优势,推介宣传阶段。即从2003年南通首提“接轨上海”到2008年苏通大桥通车前。江苏相继提出沿江、沿海开发两大战略。南通和上海同处于沿海、沿江的T型交汇点,位于长三角门户位置,区位优势凸显。南通市委、市政府出台《南通接轨上海工作纲要》,并成立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负责推介南通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二是精准对接阶段。即从2008年苏通大桥通车到2013年。期间南通明确提出了“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发展思路,标志着南通接轨上海工作由被动走向主动,政府推动开始逐渐发力。接轨办开始通过年度考核的方式明确接轨重点和主体责任,各职能部门和县市区均纳入到考核范围,形成了常态化接轨上海考核工作机制,促进了南通接轨上海工作的深入、融合。三是跨江联动、融合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南通加快了接轨载体建设,各县市区与上海强化深度合作,海宝工业园、外高桥园中园、江海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沪通合作共建园区蓬勃兴起,成为南通重要的产业载体和新增长极。2016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分组讨论期间,省委书记李强要求南通加快跨江融合接轨上海,努力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

二、嘉兴和南通两地接轨上海各自的比较优势

从嘉兴和南通接轨上海的历程可以看出,虽然两地提出的口号相近,但是内涵不尽相同,包括对接轨目标的认识、接轨重心的确立等都有所差别。能否把握自身优势,在接轨中扬长避短将成为嘉兴和南通接轨上海最终成效的重要前提。个人认为,嘉兴和南通在接轨上海过程中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只有继续彰显优势,把短板补齐,才能在接轨上海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1、嘉兴相较南通的接轨优势

(1)地理区位上优势更明显。嘉兴(秀洲区)北接苏州、无锡,嘉善和平湖与上海交界,桐乡和海宁与杭州交界,全市三面被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包围,且都是陆路相连,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是受经济辐射的焦点城市。尽管南通启海地区距离上海的直线距离也不远,尤其是海门,距上海边界仅有60公里,但由于有长江相隔,崇海通道错过多次机遇迟迟未建,海门只能望江兴叹;同时,崇启大桥在地理位置上偏东,自身车流量不足且无法分流苏通大桥的车流,南通过江前往上海的交通运输成本较嘉兴居于劣势。

(2)政府主导的接轨起步更早。1998年,嘉兴第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接轨上海”的首选战略,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接轨上海提升为省级战略。同样是2003年,南通才出台《南通接轨上海工作纲要》,首提“接轨上海”战略;2008年嘉兴把“接轨上海”战略提升为“与沪杭同城”战略,“同城”是“接轨”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说战略上又进了一步。同样是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南通真正接轨上海的实践从这里开始。从2003年和2008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可以看出,嘉兴接轨上海比南通快了一个身位,先行之利明显。

(3)接轨规格层次更高。2008年,浙江已经把“接轨上海”提升为省级战略,在相应的政策和资金配套上一定会有所体现,而政策优势,包括用地价格、税费减免、产业引导基金等会成为接轨上海重要的谈判筹码,嘉兴是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政策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2017年3月29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正式批复同意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上级政府的推动、扶持无疑是其又一优势所在。目前,南通市级层面接轨上海的对口机构是南通驻上海联络处和南通发改委下属的接轨上海办公室,尤其是后者,行政层级比较低,受关注程度不够,话语权因此受限,以致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的能力有所欠缺,接轨任务落实有困难。

(4)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度更高。嘉兴已经初步实现“无缝对接”上海的交通新格局。公、铁路方面,市域内已建成高速公路6条,境内“三纵三横三连”高速公路网初步成型;沪杭高铁建成通车,从嘉兴到上海的高铁动车有接近100个车次,平均5~10分钟一班,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上海,目前嘉兴境内停靠嘉善南、嘉兴南、桐乡、海宁西四站;公交方面,全市有12条公交线路通往沪杭,下属五个县区均开通到沪公交线路或机场直通班车,沪嘉一小时通勤圈已经形成。南通目前尚未开通与上海间的城际公交,客运量受长途班次限制难有大的提升,加上苏通大桥车流量大,节假日拥堵现象严重,对外宣传的南通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5)具有更多的先发优势。先发优势主要是由区位优势转变而来,表现在承接上海外移产业方面有更多的优先权和主动权。因为第一个拿蛋糕,嘉兴可以更多地选择与本市产业融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引进,而且在引进企业和项目的数量和饱和度上也会居于领先。嘉兴属于最早得益于上海产业溢出效应的地區之一,先发优势明显。据统计,嘉兴已有1900多家工业企业与上海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全市及下辖县区已累计与上海合作共建各类园区8个;同时,嘉兴在科技、教育、信息、人才、医疗等领域也与上海开展了全面合作。

2、南通相较嘉兴的接轨优势

(1)地理区位上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自古有“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称谓。由于区位独特优越,南通有幸成为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的战略叠加地,正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政策红利期,这在上海周边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也是南通加快自身发展和接轨上海的政策优势所在。南通的港口岸线资源丰富,江港海港的功能已逐步整合,正在成为上海主港口的配套组合港;同时通沪在外贸物流、货物转运、临港产业等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合作。比如上海振华集团看中了南通的黄金水道和12.5米深水岸线,相继把振华港机、振华重工、振华传动三个子公司的生产基地搬至南通;上海自贸区骨干企业中仓实业参与投资的中仓物流园项目正式落户南通综保区B区等等。

(2)腹地与体量更具优势。和嘉兴相比,南通的地域面积、人口和GDP都远超后者。2016年,南通GDP达6750亿元,嘉兴GDP3760亿元,嘉兴差不多只有南通的一半。同时,南通腹地深远,工业用地储备相对富余,如果能够打破县市行政区域界线,在接轨上海过程中就能吸收更大规模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链长度,而企业集群的整体迁移对于上海用地减量化三年计划(2015—2017)有着现实意义,比如迁移后的土地整理和土地置换会更容易操作,这是南通资源要素优势的体现。

(3)市内通勤效率的优势更明显。虽然嘉兴与上海城际通勤的优势明显,但市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随着嘉兴私家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嘉兴堵车多、停车难的问题日益明显,原来的道路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很难适应要求。“十二五”期间,南通市内快速路、高架桥、立交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基本建成主城区到各高速路口的半小时通勤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经获批,年内等待开工。未来,南通城市轨道交通必将与北沿江高铁和沪通过江轨道相连,南通将真正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如果嘉兴的市内交通再不改善,其与上海的距离优势将无法显现。

(4)南通在沪高端人才众多。人才优势是一个隐性的优势。南通基础教育强,但名牌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比例小,属于人才净流出城市。就目前来看,虹吸效应带来的人才流失对南通而言并不有利,尤其是提出“接轨上海”战略后,仿佛增设了一条通沪间专用的虹吸通道,虹吸的方向性大大增强。但随着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的全面铺开,南通与上海实现同城化的目标值得期待。那时,由于虹吸管两头压强差的减小,南通籍在沪高端人才回乡就业和落户将成为大概率事件,而其回乡就业又能促进南通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嘉兴虽然工业基础雄厚,人才基础也不错,但是与上海之间的文化相通,以及人才交流尚不如南通。

(5)具有更多的后发优势。后发优势主要是由信息优势转变而来的。因为可以比先发者拥有更多的信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避免前人走过的错路和弯路。比如,虽然嘉兴较早地接受了上海的产业转移,但这些产业的素质和层次都不高,拿到今天来看,都是需要进行再转移和淘汰的产业,而这个过程变成了嘉兴的负担。对于南通来说,上海新一轮产业转移已经到来,南通在承接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留余地,把优质高效的产业留下,实现产业跨越式的转型升级。

三、结论

从嘉兴和南通接轨上海的实践看,两地各有不同的接轨优势,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的;有些是潜在的,有些是实在的。如果两地能够充分挖掘各自优势,并加以有效利用,将为接轨上海工作打开新局面,从而尽早实现从“接轨”到“同城”的实质性跨越。

1、不存在绝对优势,只存在比较优势

可能有人会说,地理区位上的优势是自然禀赋,应该属于绝对优势,其实不然。调研中发现,嘉兴平湖市与上海交界,张江平湖科技园是跨沪浙省界建设的合作园区,位置优越,但由于对转移企业的补贴力度不及上海,园区建设进程缓慢,远没有达到预期效益。同时,嘉兴的区位优势还体现在被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发达城市包围,是接受辐射的焦点城市,但其自身在产业和城市功能上如何定位,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辐射,接受谁的辐射更多一些也是困扰嘉兴的一个难题。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地理位置独特优越。其中,靠江、靠海是区位优势,靠上海是生产要素优势,但如果不能有效对接服务上海,如果不能发挥生产要素的优势,就无法发挥靠江、靠海的区位优势,所以靠上海才是南通的最核心优势。当务之急应该从市级层面统筹南通的岸线、港口、土地等各类资源,抵制同质化发展和内部恶性竞争,以南通大市区域为单位大口径接轨上海,县区之间相互借力、错位发展,彰显各县市区接轨的合力。

2、先发优势和先发劣势并存,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并存

嘉兴与南通以及上海周边的其他一些地区相比,更早地接受了上海经济的辐射和影响。一方面,它在接受产业转移的数量和饱和度上居于领先,且获取了更多的边际效益,这是嘉兴接轨上海先发优势的体现。另一方面,其自身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会背负更多的历史包袱;同时,它也更早地接受了上海对其辐射的负面效应。比如,上海“限购令”的颁布将更多的房地产泡沫挤向了嘉兴,而短期内翻倍的房价是嘉兴老百姓不能承受的。因此嘉兴接轨上海的先发优势和先发劣势是并存的。

南通接轨上海是后起之秀,后发优势体现在可以借鉴嘉兴等地的接轨经验,吸收先行者的教训,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掌握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借接轨之利,同步实现南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引进优秀企业和项目却不能将其简单地本土化,而再造与上海相近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这可以看做与后发优势并存的后发劣势,必须加以关注。

3、比较两地各自的优势是为了相互借鉴和学习

比较嘉兴、南通兩地接轨上海各自的优势是为了相互借鉴和学习,否则比较就变成了“拼家底”和“炫富”,毫无意义。

对于南通而言,一要学习嘉兴接轨上海的积极态度和定位高度。首先,设置行政级别更高的接轨机构,积极提升通沪之间的对话平台;其次,积极游说省里把“接轨上海”上升为省级战略,这样南通才能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而不能满足于在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这个“家长会”上被提及两句。二要学习嘉兴善于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城际交通。首先,尽早与上海方面协商,规划开通通沪之间的公交线路,着手研究城际轨道交通与上海市内轨道交通的对接;其次,重启崇海过江通道的论证,及早与上海沪崇西线提案委员及相关课题组联络,联合攻关南通与上海浦西通道的选址和建设课题。

对于嘉兴而言,一要学南通市内交通的先进理念,只有大交通才能把城市的框架撑开。只有通过立体交通建设和布局,才能解决嘉兴接轨上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南通开启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倒计时,嘉兴虽然面积和人口达不到轨道交通的建设要求,但能否考虑将上海的轨道交通延伸至嘉兴境内,值得研究。2015年嘉兴发改委也曾发布过《嘉兴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及了这一设想,但实地勘测、线路衔接等论证工作需要与上海方面的沟通。二要学南通人才培养的理念,重视高级蓝领后备军,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利用五到十年时间将现有职教资源腾笼换鸟,对口培养上海转移出的高端制造业所需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 何凤娟.南通接轨上海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6.3.

[2] 王春雷.基于江苏沿海开发的南通接轨上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

[3] 第50期县处班课题组.嘉兴实施接轨上海发展战略的再思考[J].南湖论坛,2016.3.

[4] 南通市委党校第31期中青班课题组.南通、嘉兴两地推进接轨上海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比较研究[R].党校视点,2016.12.

[5] 崔新进.浙江接轨上海的缘由、历程、经验与启示[R].党校视点,2017.3.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
中日贸易发展及展望
比较优势内生结构变动与政策干预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比较优势条件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论商业银行开展债转股的主要矛盾和信托公司推行债转股试点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