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2016-12-27白士彦苏宏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服务贸易

白士彦+苏宏伟

内容摘要:中国政府的“十三五”规划把服务贸易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发展方向提出,其原因在于中国服务贸易水平仍然很低,有鉴于此,本文对美国服务贸易模式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进行研究,发现如下三方面问题:第一,美国在以信息化为依托的新兴产业贸易方面专业化程度较高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第二,美国传统服务产业虽然在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呈现下降态势。第三,中美服务贸易在金融、特许和许可费领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

关键词:服务贸易 商品贸易 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直接的结果就是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度变革,以信息技术为特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将推动人类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诸多领域加速发展,服务产业也将迎来发展的新时期。当今,服务业所创造的产值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愈来愈大,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服务贸易数据统计显示,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从2000年的1.4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6万亿美元,增加幅度达到313%;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0年的1.4万亿增加到2009年的3.7万亿美元,增幅为254%。与此同时,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占其贸易总额比重也呈现了显著上升趋势,图1和图2显示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26.66%和14.78%增加到2009年的32.02%和18.71%,尤其在2008年左右,美国服务贸易比例显著增加,可见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服务贸易产业复苏势头较为强劲,恢复速度要远快于货物贸易,换言之,服务贸易在未来成为世界贸易主流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当前正处于贸易结构调整的大转型时期,改变以高耗能、低附加值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以低耗能、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领域转变,这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孙莉莉等,2011)。因此,研究作为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大国的美国,对于深入分析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揭示美国服务贸易的演进规律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也将产生促进意义(朱卫新,2009)。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

(一)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服务贸易数据均是来自国际收支的EBOPS分类,在2002年,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连同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共同对国际收支的服务贸易重新进行了分类,故本文2000-2009年的相关服务贸易数据全部来自于联合国统计署服务贸易数据库(Service Trading Database)。本文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主要从贸易专业化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以及中美双边服务贸易互补指数三个方面展开。

(二)美国服务贸易分工模式

表1和表2分别列示了2000-2009年美国共计11类服务贸易的专业化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

1.美国服务贸易专业化。对表1进行分析,存在如下三方面特点:首先,美国的运输、建筑和计算机信息的服务贸易专业化指数为负,说明美国在上述三个产业的贸易中出口小于进口,处于逆差状态,在分工上存在劣势,尤其是建筑产业的专业化指数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本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建筑产业影响很大,美国在该产业的竞争力正在逐年下滑。其次,至于其它产业如旅游、通讯、保险、特许和许可费以及个人文化的贸易专业化指数均为正数,处于顺差状态,换言之,上述各产业存在分工优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特许和许可费”产业其专业化指数较大,这体现了美国在该产业分工上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地位,事实上美国多年要求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亦是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量。除此之外,旅游业作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在该领域的出口不断增大,竞争力逐渐增强。再次,美国的金融和政府服务两个产业与其它各产业存在显著地不同,金融产业在2000-2005年间贸易专业化指数为正,反映了美国在此期间能够对外提供超过进口的金融服务,换言之,当时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服务效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贸易条件优势,但从2006-2009年间,该指数为负,贸易条件转为劣势。然而,政府服务在2000-2005年间分工上存在劣势,但之后却在分工上呈现了优势化倾向。

2.美国产业内服务贸易。分析表2所提供的美国产业内服务贸易指数信息,归纳如下:

第一,美国的通讯、建筑、保险、特许和许可费以及个人文化五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偏小,在观测期内,绝大多数年份其GL产业内贸易指数低于0.5,显示出美国在上述五个产业的服务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并且上述五个产业的GL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上述五个产业的产业间贸易程度逐渐加强,产业内贸易程度逐渐减弱;第二,运输、旅游、金融、计算机信息、其它商业服务以及政府服务总计六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显著高于0.5,换而言之,其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

在对美国整体产业内服务贸易指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计算了中美产业内服务贸易指数,如表3所示。显而易见,中美运输和旅游产业的服务贸易指数在整个观测期均显著高于0.5,可以认为中美在上述两个领域存在产业内贸易。至于保险、特许和许可费、计算机信息以及金融四个服务领域的贸易基本上可以归为产业间贸易,毋庸置疑,美国在上述四个领域与中国相比占有绝对优势,这或许也是未来中美服务贸易合作的主要方向。

(三)美国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

表4计算了美国各类别服务贸易在2000-2009年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波动变化状况。美国服务贸易类别中,显示性比较优势最强的是个人文化娱乐服务,2000-2009年的平均RCA值在8.738以上,并且呈现逐年增强的态势,2009年与2000年相比,RCA指数增长幅度为109%。其次是保险行业,RCA指数平均高于7.305,从其变动趋势看,保险行业的比较优势比较稳定,基本上围绕均值波动。而从表5美国各类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总出口比重可看出,美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业和保险业占其服务贸易总出口比重并不大,两个产业出口之和在2000年为3.3%,在2009年也仅仅增加到3.6%,虽然上述两个行业的比较优势较大,但其出口比重在美国整个服务体系中并不显著。

相比较上述两个产业,美国其它部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布较为均匀,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美国的运输和旅游两个产业。运输和旅游两个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现略微下降的态势,但从其出口比重的反映看却较为显著,运输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在2000-2009年间降低了0.077和0.07,但出口比重却分别降低了3.44%和8.08%。从出口对比较优势的敏感程度看,美国运输和旅游两个产业对比较优势的敏感度要远高于保险和个人文化服务两个产业。美国的通讯、金融、计算机信息以及特许和许可费服务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虽然变动不大,但其出口比重却在不同程度增加。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美国服务贸易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竞争力不足。这是因为,美国推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迅速崛起,第三次产业革命所涉及的关键领域就是以通讯、金融以及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为主(胡昭玲,2007)。虽然到目前为止,美国比较优势显著的产业在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方面并不显著,但却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而具有较小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由于其比较优势的微小波动却导致其在出口比重方面呈现较大的变化,可见传统的服务贸易产业竞争非常激烈,在未来呈现不稳定的状态(韩玉军等,2006)。简而言之,美国顺应了全球服务贸易向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这一趋势。

中美服务贸易的互补性

中美双边服务贸易与中美双边商品贸易相比,服务贸易从金额和比重上看都还较小,但近年却呈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0年中美服务贸易进出口合计仅为82.08亿美元,在2009年增加到239.3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91%。在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从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在2008和2009年出现了回落,并且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在2000-2009年间始终保持了顺差地位。

就服务贸易额度占中美各自服务贸易比重而言,美国向中国出口与从中国进口比率从2000到2009年间略有增加,但基本维持在2.5%左右。相比美国,中国从美国进口与向美国出口的服务贸易比重从2000年到2009年始终处于下降的状态,2000年对美出口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0.46%左右,进口占13.93%,而在2009年出口比重下降到6.36%,进口为9.87%,虽然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在降低,但总体看其比重仍然很大。

在总量增加而比重有所减少的情况下,有必要具体分析中美服务贸易结构性变化对总量变化的影响,表6列示了从2004-2009年间中美服务贸易各类别的互补性指数。

对表6的分析可以发现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方面存在如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特许和许可费、金融两个产业的中美互补性指数最高,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这两个领域的互补性最好,未来服务贸易的合作上也最有发展前景。同样在表3中亦显示了中美在金融、特许和许可费的服务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特点,反映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显著优势,具体而言,美国有发达完备的金融体系,而中国正处于金融资本市场的上升期,需要大量输入来自美国金融领域的产品服务,提升中国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美国所拥有的高新技术亦是中国保持快速发展所必须的,但中国亦面临着来自美国方面要求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2011年美国主导力推的跨太平洋区域战略性协定中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条款,这是美国为加强该领域出口并保护本国利益所采取的必要手段,表4中虽然显示金融和特许服务两个领域的出口比重并不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然而,短期内中国很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台卓有成效的措施,这也成为中美两国提升该领域合作的最大障碍。

第二,传统的运输和旅游两个产业互补性指数很低,这是由上述两个产业自身特点决定,运输和旅游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而中美两个国家都是区域性大国,在劳动和资源领域相对而言较为丰富。虽然运输和旅游在中美各自的服务贸易中比重较大,但就中美而言互补性并不强,表3中美产业内服务贸易指数显示上述两个领域为产业间贸易,据此可以判断未来在中美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将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第三,保险和计算机信息服务的互补性指数很小,显示了中美在该领域的互补性不强,其主要原因在于保险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产业,尤其是中国在此领域限制较多,而计算机信息服务更是由于该产业所呈现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点,导致美国将计算机信息服务类核心领域留于国内,而将次要部分外包给日本,而日本又将次核心部分外包于东亚各国,故中美之间交叉点较少。从中美在上述两个产业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很小且很稳定也反映了互补性很小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如此,但中美在保险和计算机信息领域为产业间贸易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该领域的产业优势,反之中国在此领域的产业劣势,故不排除未来在上述两个领域合作加大的可能性。

结论及对中国的政策建议

(一)结论

综上,通过对美国服务贸易模式以及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美国在通讯、保险、特许和许可费以及个人文化领域贸易专业化和分工程度较高,而在运输、旅游和计算机信息服务领域则缺乏明显的专业化和分工优势。其次,美国的通讯、建筑、保险、特许和许可费以及个人文化五个产业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余六个产业则更显著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再次,美国在保险和个人文化娱乐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最为显著,但在其他产业领域则处于相对比较劣势地位,尤其是传统的运输和旅游两个产业由于其比较优势的微小下降导致其出口比重的显著下降。最后,中美服务贸易在金融、特许和许可费服务两个领域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并且贸易互补性最强,而在其它产业则不显著,甚至不存在互补性。

(二)政策建议

目前中国从整体经济上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倾向于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鉴于服务业自身特点,其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故中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国外多年发展经验,制定适用于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战略(陈凯,2006)。

首先,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状况,中国目前服务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仍然是传统产业,如运输、旅游和建筑等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王庆颖,2005)。与此同时,通过对美国服务产业模式的分析,传统服务业在服务业贸易中的地位将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以知识、信息为依托的服务业将是未来的朝阳产业,上述分析虽然显示中美在计算机信息贸易领域互补性较小,但美国在该领域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中国有机会与美国在该领域加强合作,扩大该领域的贸易份额,但中美在该领域的产业间贸易现实亦决定中国必须尽快提高该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应对其它国家的竞争。

其次,服务业要有选择、有序开放,中国在金融服务产业缺少国际竞争力,在中国相关的金融法规和监管并不完善的背景下,虽然中美金融产业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但签于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中国应该在加强金融和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上逐步放开,这意味着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并不必然对国家经济有利(赵放等,2007)。

最后,政府引导和支持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美国服务贸易占其贸易总额比重的不断升高已经说明,发展服务贸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服务贸易的壮大并不仅是其自身比较优势增强的结果,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美国历史上就制定过《1988年综合贸易法》,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重,并在1994年克林顿总统向国会指出应该集中支持美国国内服务业发展。鉴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结构特点,中国政府应该在服务贸易领域给予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孙莉莉,张曙霄.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结构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1(5)

2.朱卫新,韩岳峰.日本服务贸易模式与中日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9(2)

3.胡昭玲.中、日、韩三国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基于对外贸易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7(1)

4.韩玉军,陈华超.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兼评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10)

5.陈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

6.王庆颖.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7.赵放,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兼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服务贸易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广西的影响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