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攒竹及天鼎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
2018-06-02李伟洪白凌军
李伟洪白凌军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江苏 南京 210014;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江苏 南京 210014)
呃逆别名 “哕”,俗称 “打嗝”,西医称为 “膈肌痉挛”,以胃气不降,上冲咽喉而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有声无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呃逆持续48 h以上不能自愈,给予常规治疗无效者即为顽固性呃逆[1]。患者呃声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甚或造成心理问题。本人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十余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良好,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来源于2013年12月—2017年12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共60例,年龄18~70岁,其中男35例,女25例;持续呃逆时间2~5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 (44.3±13.95)岁;平均病程 (67.4±13.19)。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 (45.9±12.78)岁;平均病程 (67.3±11.8)。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吴勉华等[2]编著的 《中医内科学》中关于呃逆的中医诊断标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最新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实用技术手册》[1]顽固性呃逆的诊断标准,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 h,呃声或高或低,可自行停30~60 min后复起,严重者呃声频作,无间隙,昼夜不停。且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心、肝、肾、脑、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2)恶性肿瘤患者; (3)对巴氯芬过敏及不能使用巴氯芬治疗的患者; (4)其他不宜针刺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主穴:攒竹、天鼎。胃寒积滞足三里、中脘;肝气犯胃配膻中、合谷、翳风、太冲;气血虚弱配关元、气海。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用规格为0.3 mm×40 mm无菌针灸针,进针前,先对医者手及患者穴位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进针深度均为15~25 mm;得气后平补平泻1 min,攒竹接电针,密波,强刺激,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巴氯芬片 (宁波市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I9980103;10 mg/片)5 mg/次,口服,每日2次,连用5 d。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方法[3]对疗效进行评定。治疗结束1周后评定疗效。痊愈:呃逆症状消失; 有效:呃逆持续时间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无效:呃逆持续时间或发作次数无改善。
参考文献方法[4],对呃逆频次进行评分,以每小时呃逆最高频次记分。患者不能耐受,呃逆致无法进食,发作频次高于每小时10次者记9分; 患者难以耐受,呃逆影响进食,发作频次每小时6~10次者记6分; 患者能耐受,呃逆不影响进食,发作频次低于每小时5次者记3分;患者呃逆基本消失,发作频次低于每小时1次者记0分。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周评分。
1.6 安全性评价 观察针刺部位有无引起血肿、晕针等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96.7%,对照组愈显率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治疗中患者每天呃逆频次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治疗前后患者呃逆频次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安全性评价:试验组针刺周围无血肿,无晕针等不良反应。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表2 治疗中患者每天呃逆频次比较 (,次/d)
表2 治疗中患者每天呃逆频次比较 (,次/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5,◆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第1天 治疗第2天治疗组 30 4.4±1.71▲ 4±1.64△对照组 30 6.2±1.92 6.1±1.84治疗第4天1.5±2.19◆4.3±2.32治疗第3天3.1±1.47◇5.6±1.89
表3 治疗前后患者呃逆频次积分比较 (,次)
表3 治疗前后患者呃逆频次积分比较 (,次)
注:与治疗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6.2±2.07▲ 0.7±2.04△对照组 30 6.4±2.04 3.4±3.12 t值P值4.520.00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对照组好,差异有显著性。治疗中,每日呃逆频次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呃逆频次少,差异有显著性。表明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对照组疗效好,能明显减少呃逆频次。另外,针刺治疗本病不良反应极少,较西药药物治疗更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呃逆主要是由于多种不明的原因刺激膈神经而导致膈肌痉挛,通过打嗝这一种症状表现出来。顽固性呃逆以呃声频作,持久,顽固,超过48 h,常规普通干预治疗无效为主要表现,是一种病因极为复杂的消化系统综合征。患者十分痛苦,影响工作和学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从呃逆的病因病机来看,多数认为与过食生冷,情志因素及正气虚等有关。宋·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云:“大率胃实即噫, 胃虚则哕, 此由胃中虚, 膈上热, 故哕。”说明胃虚膈热发为哕。宋·朱肱 《活人书·逆》中指出饮食不节, 致寒热相搏、胃失和降、上逆动膈为呃逆主要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膈, 病变的关键在胃, 还与肝、脾有关。
针刺通过调理经脉气血,达到脏腑通达舒畅的目的。呃逆的关键在于气的运动失常,胃气当降不降,反升,上动于膈,发为呃逆,顽固性呃逆,因气的运动太过,而致呃逆频作,难以自止。顽固性呃逆治疗从降逆着手,选穴上注重降逆调气,同时注重上病下取,使下降之气有所出路,达到调畅气机目的。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且脏腑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针刺攒竹穴,可行气降气,能疏泄膀胱经之气进而达到调理全身脏腑气机,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之功。天鼎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居颈部,内应咽喉,有理气化痰、清咽利膈之功,天鼎穴临床单独治疗顽固性呃逆文献中亦有报道[5]。笔者体会攒竹、天鼎配合应用,效果很好,攒竹穴所处的皮下有面神经、滑车上神经的分支,通过强刺激局部神经,直接兴奋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抑制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从而最终缓解膈肌痉挛,呃逆止[6]。天鼎穴深部即膈神经的起始部, 深刺天鼎穴直达膈神经, 能调节膈神经兴奋性, 起到止呃作用。两穴相配相得益彰。
翳风穴为手足少阳之会,有益气补阳之功效。“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肺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顺序进行起关键的作用,而膻中位于胸部任脉之上,为八会穴之气会,为气之海,可利膈和胃,宽胸降逆,为理气降逆的要穴,故用之。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本经合穴,胃的下合穴,尤擅治脏腑之疾,调理脾胃,《灵枢》云: “取三里以下胃气逆”,说明其降胃气之功。足三里和胃降逆、宽中利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和胃降逆,中脘穴不加电针,以防加重病情。诸穴合用,共奏调气,降逆止呃的功效。
总之,临床上应用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好,复发率少,值得进一步研究,鉴于本研究时间短,病例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扩大病例收集,增加随访频次,精简穴位,注重针灸方法的改进,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服务于广大患者。
[1]陈洪宾.最新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4:45.
[2]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2.
[3]牛惠敏.针刺攒竹、风池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7):24-25.
[4]闫晓瑞.不同针灸方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43-45.
[5]杨志豪,蔡培勇.针刺天鼎穴治疗顽固性呱逆47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3):164-166.
[6]马爱勤,王会丽,王靖霞.穴位埋针治疗脑病并发呃逆2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