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过程考核的卓越工程师非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8-05-31郑刚周琼张而耕吴雁

大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过程考核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

郑刚 周琼 张而耕 吴雁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除对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能力等技术能力有要求之外,还对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和终身学习能力等非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传统的专业授课和考核方式很难对此类非技术能力进行培养和评价,而过程考核中团队项目、调研分析、报告撰写、交流汇报等多种方式,对此类非技术能力提供了一种综合性、多尺度的表征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师综合素养,形成循序渐进的全过程、全覆盖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过程考核;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非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137-03

○、引言

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常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而忽视对职业道德与规范,个人担当与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工程活动中协调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伦理、自然环境、资源等多种要素的能力的培养。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机械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数控编程及机床操作能力等岗位技术能力,这部分能力通常以课程内容授课与试卷考核、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方式进行。但是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很难对学生的非技术能力进行培养和评定。不管是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还是上海市的“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计划,目标都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工程师综合素养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因此,其培养过程既要注重技術能力,也要注重非技术能力。

针对此类非技术能力,高校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途径和评定的方法。王耀东等[1]认为,非技术能力主要包括系统思考能力、伦理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并对卓越工程师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作了论述。林健[2]重点从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及其要素分析、卓越工程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出发,研究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杨乐等[3]提出了一种新型卓越工程师团队化培养模式,即以实际项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项目中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以协作开发软件作为辅助开发工具,让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并完成不同的任务,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胜任各种岗位。张航等[4]讨论了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生的联合培养,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推进校企合作的融通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为鼓励创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复习,高校教师开始探索过程考核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并将其应用于各类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中。武田艳等[5]分析了过程考核模式在学科大类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其通过同期成绩对比发现:过程考核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胡晓红[6]进行了基于过程考核的教学模式创新,以课堂表现考核促进参与式教学;以实践能力考核深化协作式教学;以创新能力考核带动研究型教学;以个性化考核推广网络化教学。闫会娟等[7]进行了基于启发式过程考核的课程考核体系研究和实践,其考核体系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及考核执行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式的考核方法,这种考核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该方法可供程序设计类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类课程参考和借鉴。

本文基于研究过程考核的具体实施方式和评价方法,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现代制造装备为例,通过团队项目、调研分析、报告撰写、交流汇报等多种方式,对卓越工程师非技术能力提供了一种综合性、多尺度的表征方法,并且此类过程考核方案可以向同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推广,最终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全过程、全覆盖人才培养体系。

一、过程考核实施方案

过程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对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内容、考核方式以及支撑学生哪部分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具体规划。对一般的工科专业来说,理论课程的考核内容可以由课堂出勤及表现、课后作业、课内实验、课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团队设计项目、报告撰写、交流汇报、期末考试等形式组成,而实践课程更侧重学生的问题分析和建模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过程考核以课程知识点和能力为核心,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每一部分都应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各有侧重,下面就对每一部分做简单描述。

1.课堂出勤及表现不仅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更要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如是否认真听课、积极提问并回答问题、课堂练习正确完成、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等做出明确评价。

2.课后作业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作业和作业是否正确,更要通过课后辅导答疑等,了解学生是否独立完成,是否已经掌握作业内容。

3.课内实验,既要包含学生是否按时参加实验和是否按时提交实验报告,又要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实验方案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团队合作和交流、动手操作实验设备等。

4.课堂测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些随机的课堂测验也能够侧面反映学生课堂听课的效果。课堂测验要简单、利于操作,同时课堂测验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诚信教育。

5.课堂讨论课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合理设计讨论题目,有利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6.团队设计项目通常是过程考核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包含了报告撰写和交流汇报,是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组建团队、分工合作、调研分析、方案确定、具体实施、撰写项目报告、准备汇报答辩等,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7.期末考试与传统的考试类似,对知识的覆盖面要全,但通常实施过程考核后所占整个课程考核的比重有所降低。

当然,课程过程考核方案没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合理设置,明确每一部分的考核方法,其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工程师综合素养。

二、非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及评价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非技术能力主要有职业道德与规范,个人担当与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工程活动中协调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伦理、自然环境、资源等多种要素的能力等。下面就探讨其中几种主要能力在过程考核中的培养途径和评价方法。

(一)职业道德规范

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是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项目管理中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它能将工程活动置于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考察其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价值关联。此部分可以作为课堂讨论课的主题,教师通过引导可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

(二)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卓越工程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团队合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发展潜力。过程考核中的团队合作项目形式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实施途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一课题,同时这也为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组织、领导能力的机会。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参与团队合作的意愿,以及对自己团队的贡献,以便做出合理的评价。

(三)沟通交流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职业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但现实中这是当前大学生比较欠缺的能力。过程考核中的分组课堂讨论、分组课内实验、团队合作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和答辩环节,都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四)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是对应对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适应快速变化的岗位能力的需要,能拓宽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在团队设计项目环节中,学生重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是通过教师课堂的讲授获得的,但部分内容和方法需要查阅文献学习获取,学生在做项目的同时,应当培养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五)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创造能力是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课内实验可以进行创新性的项目设计,团队项目鼓励创新方案设计,并在评价环节上有所体现。

综上所述,由于过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并且学生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因此过程考核为培养学生的非技术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考核方式的规范性使之能够多角度、综合性的评价学生的非技术能力。

三、实施案例

(一)总体规划

本部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现代制造装备为例,讲述过程考核的实施及效果,以及对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本课程考核成绩总共由6部分组成,其中出勤及课堂表现占比10%,课后作业占比10%,课内测验占比10%,车床结构建模团队项目占比20%,制造装备前沿项目占比10%,期末考试占比40%。团队设计项目和前沿报告为过程考核的特色内容,下面具体介绍其实施内容和方法。

(二)团队设计项目

本项目为CA6140传动系统及结构,教师讲授12学时左右。通过分组项目式教学和学习,将项目分解为6个子项目,从总体传动系统到具体操纵机构,全部由三维软件完成。项目内容由各组学生分工完成,方案鼓励创新和多样性,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三)前沿报告

设置前沿报告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授课内容受限于学时和教材,对课程前沿涉及略少,而学生对当前一些先进的制造装备或著名的制造类企业比较感兴趣,增加制造装备前沿项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题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过程考核,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方案讨论和项目答辩,提高了查阅文献的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通过项目分工与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使用三维设计软件,提高了现代软件的应用能力;通过创新方案设计,提高了创新能力等。图1为团队设计项目中,其中两小组的三维模型图。

四、总结

对专业课程实施过程考核,不仅提升了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非技术能力。团队项目的形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注重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沿项目和分组讨论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沟通交流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耀东,逄奉辉.论卓越工程师的非技术能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23-26.

[2]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3] 杨乐,陈炜峰,孙宁.卓越工程师团队化培养模式研究:以软件项目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2.

[4] 张航,李明.“卓越计划”背景下校企联合培养路径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4(7):66-68.

[5] 武田艳,丁文胜,孙雨明,柯翔西.過程考核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52-54.

[6] 胡晓红.基于过程考核的教学模式创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4):50-54.

[7] 闫会娟,毕建涛.基于启发式过程考核的课程考核体系研究和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29-30.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过程考核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高校思政课考查科目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