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方言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

2018-05-31蒋美红

大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策略

蒋美红

[摘 要]英語及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真实语境交际的不足是影响粤方言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英语专业教育的“人文性”,详细规定通识教育的专业跨度,比较学习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实行学校、企业和政府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教师跨文化能力,能弥补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短板,增加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能;文化背景知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017-04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演绎性、思辨性的文章居多数,而系统收集数据并做出分析研究的文章很少”[1](胡文仲:2005),实证性研究相对不足,跨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广东地区粤方言学生跨文化教育的实践之间,如何搭建起具备实际操作性的路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广东地区的广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18至19世纪是全世界最大的通商口岸,有著名的侨乡,每年广交会、陶博会及各种商贸活动中外商云集,广东地区英语学习和跨文化教育有着优厚的教育资源和实践优势,同时,粤方言区英语专业学生的方言和方言文化,在发音和用法方面既不同于“普通话”,更有别于英语,学生面临两套以上发音、语言应用及文化体系的影响,这使粤方言区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着独特的困难和挑战。本课题研究围绕学界一致认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认知(knowledge)、感情/态度(affection)及行为(behavior)[2](胡文仲:2013)这三个维度展开,通过对粤方言区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定量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明确粤方言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促进广东地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粤方言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本研究选取佛山科技学院英语专业一到三年级粤方言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效度经过专家判断及试调查等手段进行修改,实现了调查内容的效度。调查范围涉及学生自我报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测试、学生自觉需要补充的文化知识及自我分析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共发出调查问卷190份,收回调查问卷188份。调查的结果为了解粤方言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现状和诉求,为研究粤方言区英语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提供了相对可信的研究资料。

调查结果发现:

(一)粤方言对英语学习者无明显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70%粤方言英语学习学生认为粤方言不能帮助其学习英语,66%的学生认为粤方言并不会增加英语学习难度。只有1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发音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之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粤方言并不明显影响其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调查结果显示,粤方言主要影响以下英语音素的发音[θ]占19%、[?奁]占20%、[?蘩]占4%、[?廾]占16%、[d?廾]占9%、[dr]占9%、[l]占9%、 [r]占10%,这一数据表明,粤语方言发音系统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不明显。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高度覆盖,英语学习网络资源空前丰富,人们接触标准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英语学习几乎是在正规学习汉语的同时开始,有的甚至更早,在学说话的阶段就已经接触英语了,其中一项调查结果可以为此提供支撑:88%的学生在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有7%的学生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只有4%的学生到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1%的学生到高中才学习英语。调查结果表明95%的学生接触正规英语学习较早,几乎与汉语正规学习同时开始,粤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二)母语和英语文化知识“认知”欠缺。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9%的人表示文化背景知识是跨文化交际障碍之一;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只有6%的人表示对英语文化较为了解,12%的人表示能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中国的传统文化,10%的学生能够用英语介绍佛山的景点及传统文化。对调查问卷中英语文化常识性测试题,有57%的学生不知道新闻中唐宁街10号代指英国政府,56%的学生不知道自由女神像在纽约市,47%的学生不知道美国首都的具体位置,数据折射出文化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同时佐证了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欠缺的现状,说明学生的英语和母语文化背景知识教育都需要加强。学生也有加强文化教育的诉求,8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加强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教育。认知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严重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真实语境交际不足掣肘跨文化交际“行为”层面能力。

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的能力主要指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2](胡文仲:2013)。跨文化交际“行为”层面的能力培养需要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在真实语言交际中不断适应、调整,才能学以致用,培养相关能力。随着教育的国际化不断发展,国际交流学习已经成为广泛实践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意识的重要途径。与英语国家的人士对话与交流能有效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行为”层面的相关能力,调查显示学生极少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真实英语交际,只有3%的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6%的学生曾游历英语国家,7%的学生在课外曾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只有10%学生表示有信心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35%的学生表示担心与英语国家的人士交流时不知从何开始,不知如何应对。真实语言交际的缺乏,掣肘了跨文化交际“行为”层面能力的发展。

二、粤方言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粤方言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文化背景知识欠缺,缺少真实英语交际机会,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缺乏跨文化交际技巧和策略,不到两成的学生反映语言技能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较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英語专业教学大纲对高校英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和规定不科学。

我国2000年公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规定英语专业教学分为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和高级阶段(三、四年级)。一、二年级主要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培养语言技能。高年级才“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3] 这样将英语教育的语言基础与文化能力割裂开来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戴炜栋(2009)教授在回顾我国英语教育30年历程时,指出教学实践方面,外语教学中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4]。我国各大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安排大同小异,专业课程及其他相关的课程大学三年级基本修完80%以上,第7学期只有少数几门课,一般会把教育实习和实践,以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最后一个学期甚至处于“上班”状态。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0级英语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第6学期没有公共基础课程,只有3门专业必修课,有一门美国文学作品选读只开8周课。第7、第8学期没有必修课,没有公共基础课程。所以,《大纲》里规定的高年级再“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3]基本上很难实现。

(二)高校英语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良好的通识教育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弥补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窄的短板,增加对各国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了解,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没有真正体现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对通识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利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石坚教授在“2016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指出:目前多数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传统的综合英语或精读、泛读、听力、会话或视听说、写作、高级英语等。整个专业的重点仍然在“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上,设计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深层次的语言、文学、文化知识。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组织开展了一项对英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有更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其他专业的知识[5](胡文仲:2008)。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戴炜栋也指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不少外语人才知识面过窄、技能单一、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

《大纲》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英语专业技能课达到总学时的67%,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只占18%,对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没有明确的规定。“文化素养”在此可以理解成“通识教育”,也即英美等国所说的“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消除偏见,拓展知识面,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广博的知识能促进国际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的高校课程设置中对通识教育有着很明确的要求与规定。 以本课题合作者Alex博士所在的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学院为例, 林奇堡学院对通识教育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41.1%, 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从写作、艺术、外语、历史、实验室科学、文学、数学、口头交际、哲学、宗教研究、社会科学、健康、高级研讨等13个通识教育课种的76门课程中选修,对每一个课种都有具体的学分要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英语专业共开设有11门公共基础课(必修)(2010)和1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限选课)。相较之下,我国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与国外普通高校的差距不言而明。

(三)缺少真实语境的交际和国际交流活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及我国众多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学生英语实践与应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缺少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的机会。学生参与国际项目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我国众多同类地方性大学一样,没有外国生源,虽说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也被提上日程,但无论成熟度还是规模,与英美国家的大部分高校差距甚大。以项目合作者Alex博士的工作单位美国林奇堡学院为例,该学校办学规模不大,只有两千多学生,但是其国际合作伙伴遍及五大洲,学生通过各种国际项目出国交流学习呈常态化。据课题组Alex博士提供的调研数据知道,林奇堡学院每年都有教师带队前往外国进行实地学习与交流:有短期交换学习、短期游学等一系列国际学习项目,到毕业前夕,25%~29%的学生有海外游学经历,并获得相应学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及广东省内一些同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理论课权重过高,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机会少,是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没有科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最权威的英语专业测试是专业四、八级等级考试。该测试系统只能检测学生语言水平,不能有效检测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也没有制订出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查看语言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否达到《大纲》要求;专业知识是否宽泛;创新能力及撰写论文的质量如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情况;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6](戴炜栋:2005)。专业教学评估和水平测试能够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促进英语教学及专业建设,但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未被列入测试和评估系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没有评价指标,不利于系统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提升粤方言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对策略

粤方言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自身的地方特色,也有着所有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教育的共性。学界达成共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三个层面即认知(knowledge)、感情/态度(affection)、行为(behavior)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核心参照系,粤方言区英语学生跨文化教育应该在文化输入时融入粤语文化及岭南文化教育。

(一)增加英语专业人文性课程比重,从认知角度为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人文学科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7](杜时忠 1999)。张中载在2003年强调指出,“加强外语院校人文教育和学生的人文修养,已是我们必须十分关注的当务之急”[8](张中载:2003)。胡文仲2006年专门撰文强调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指出“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很小,导致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9]。学生有了语言基础,同时对两种文化形成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更高层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策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平衡好基本语言技能课听、说、读、写、译和人文性课程文学、历史、艺术的比重,对其他科学知识有所忽略。“互联网+”背景下大量图文并茂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英语原声影视、音乐作品,提高了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新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入学时的语音、语调及听力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有了较高起点,因此应适当调整各高校的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计划,在学生低年级开始进行英美文化教育,开设英语国家历史、文化、文学等相关课程。粤方言地区高校需要增加地方文化教育课程,“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提倡“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而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包括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粤方言区文化,因此应进行文化比较学习,培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能力,向英语世界推介岭南文化,提升粤方言区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二)制订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跨度要求,探索建立跨文化交际评价体系。

各大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办学及师资情况,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的专业跨度,尽可能地拉大英语专业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跨度。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单独一门课程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多学科课程知识的熏陶,因此应增设通识教育课程,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对“知识”(knowledge)的要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国外跨文化研究者一致表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以评价的,而且应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评价。评价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检查学生文化教育的短板,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因此应探索建立新的英语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评价系统。

(三)加强与外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英语专业教育的国际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并非只通过讲课就可以实现,还需要课外的配合,包括国外学习或工作[2](胡文仲:2013)。戴炜栋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首先需要认识到教学中的国际化趋势,加强国内国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吸引国际化师资和生源,加大学生之间的国际性学术交流[10]。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教育日趋国际化,英语专业教育宜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把国外高校的学生“请进来”。德国跨文化研究学者Verena Behrnd和Susanne Porzelt 的研究指出,有国外学习经历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优于没有出过国的学生,且在后续的跨文化教育中,有国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收获更大[11]。与外国学生的互动交流,在英语文化中生活学习,将有效观照跨文化交际中感情/态度(affection)和行为(behavior)方面因素。粤方言区高校英语专业可利用粤方言区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国外高校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有效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视野。与之同时,宜增强师资队伍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我国英语专业的广大一线教师,有海外学习或进修经历的比例很少,英语专业学生的短板在英语教师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学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资金方面可向英语教师倾斜,对现有的师资进行定期培训,选派教师出国深造,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保障与提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和英语教学质量。

(四)打造政校企联合培养平台,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机会。

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及政府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真实环境语言练习及跨文化交流的机会。粤方言区大学云集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资企业发展成熟,外事商务活动频繁,有很好的学校、企业及政府之间的合作培养机会。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列,佛山企业有众多外国客户,工作语言大多是英语,佛山每年的陶瓷博览会、广州的广交会等均需大量英语人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则可因地制宜与佛山涉外企业建立联合培養项目,一方面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锻炼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英语服务。高校也可通过与政府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机会。政府举办大型的外事活动时,可在英语专业学生中选派英语翻译或助理,并建立日常实践基地,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粤方言区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来自英语文化及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和真实语境交际不足。我们通过改革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英语专业教育的人文性,详细规定了通识教育的专业跨度,跨文化教育过程中注意融入母语文化,进行比较学习。同时,学校、企业和政府联合培养模式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国际视野。我们也注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较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队伍,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25.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4.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2009(1):4.

[5] 胡文仲.对于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再思考[J].外语界,2008(5):4.

[6] 戴炜栋.谈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2005(2):5.

[7]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8] 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55.

[9]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5.

[10] 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11(2):9.

[11] Verena Behrnd,Susanne Porzelt.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trai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with experiences Abroa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12(36):213.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