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具“土”味
2018-05-31欧江河
欧江河
【摘 要】 当前一些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大量存在“生活化成为空中楼阁”“学习探究不痛不痒、走过场”“多媒体手段热热闹闹”等不良现象。很显然,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更接地气,让乡土文化资源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靈活穿行。这样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广泛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乡土资源;接地气
本文从“活用乡土资源” “紧扣三维目标”“贴近生活实际”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让广大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具“土”味来。
一、活用乡土资源,让教学接地气,课堂更具土味
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将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人文历史、丰富的家乡特产、淳朴的民风民俗等有机地融入到品德课堂中,使广大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不再是空中楼阁。
当下使用的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家乡教育主题,为了更加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参与热情和情感共鸣,笔者基于学生需求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创造性地使用地方特色资源如《黔江土家文化》、《濯水古镇之韵》、《小南海十三寨》等,让鲜活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穿行,从而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紧扣三维目标,饱览风景名胜,领略山水魅力
教师要善于做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心人”,在准确把握课标、正确分析理解教材及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紧扣“三维”目标合理地进行“去粗取精”,用智慧的眼光、超常的思维视角去挖掘、发现与教材内容同步、相关的乡土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或置换,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激活课堂。
如三下《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教材上的内容、美丽的插图都是介绍外面大城市的风景,在黔江的孩子眼里,是不熟悉的,“别人”的家乡。怎样帮助学生找到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支点,唤起他们热爱家乡的激情呢?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亲近自然,饱览家乡风景名胜:神秘巴拉胡、魅力阿蓬江、深山明珠小南海;水乡古镇濯水、尖山原始森林风光,冯家爱丽丝庄园等,在实践中观察、思考、体验、感悟。
家乡这些熟悉的风景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拉近了孩子与课堂的距离。笔者以导游身份出现,认真地为孩子们介绍“官渡峡”这一景点时,角色的转换,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眼睛里的惊喜与好奇。笔者亲自示范解说,暗含知识要素:要想做个小导游,第一,需要我们了解家乡的景区景点,说出吸引客人游览的迷人之处;第二,学会做个小导游,当游客来到景区时,导游要说景区欢迎词;当游客来到景点时,导游要说景点介绍词。之后,让孩子们应聘导游,进行模拟体验活动,绘声绘色地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在介绍中,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自己家乡的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基础上,再创设“黔江一日游”场景,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工与合作制作宣传展板,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在制作的过程中领略家乡山水,激发起热爱家乡的情感。
由于笔者紧扣三维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置换,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激活课堂。学生在可感可知的素材中,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贴近生活实际,体验民风民俗,感悟淳朴乡情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的。就像杜威所说,那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教儿童游泳。因此,品德课要选择学生见得到、摸得着的“地域性”素材,选择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学生才能在极具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感知、探究,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升华道德认识。
教学六上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这一单元,可选择朗朗上口的家喻户晓的黔江童谣——《正月花灯》和《龙船调》入手,用黔江方言教学生念,并说说这两首童谣的内涵。学生饶有兴趣地读着、讲着,感受到童谣中反映的黔江民风特别有意思,也认识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接着,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访问,围绕家乡小年、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庆习俗和婚丧、寿诞、饮食、穿着文化和喜好禁忌等民风民俗,并适时地穿插家乡年货一条街、杀年猪、农家舞龙灯等习俗,在小组交流反馈中通过照片、视频诉说着黔江独特的地方风俗和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让学生感受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课后,利用班队课、周末开展班级活动:
1. 参观黔江民族风情博物馆,感受家乡民风民俗。
2. 开展亲子活动:捣年糕、包饺子、做汤圆、裹粽子、做清明饼,家长带孩子体验家乡真实有趣的生活,品尝乡土风味,体会浓浓的乡土气息,感悟淳朴浓厚的乡情。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甚至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一切都能成为品德课的有效课程资源。学生的家乡黔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得天独厚的环境、人文、物产等乡土资源遍布每个角落。教师只要仔细发现,大胆开发并巧妙运用,让乡土文化资源在品德课堂灵活穿行,定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感、锤炼学生品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文娟. 品德课程中的资源整合[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