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评论课建立参与式公民教育平台初探

2018-05-31王婉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参与性主体性

王婉

【摘 要】 在课堂上,学校教育者应努力为学生建起一个参与式的公民教育平台,政治学科上就可借助时政评论课来构建这一平台。从课堂时间分配来看,有三种操作模式,各有优缺点,宜穿插进行,持之以恒,师生皆收获了良好的公民教育效果。

【关键词】 公民教育;主体性;参与性;时政评论课

课堂是学校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那么,如何通过中学的课堂教学,培养具有主体性和参与性的公民,如何提高学生作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我以为可以从“教什么”与“怎么教”着手。就“教什么”而言,当然最好是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校本资源,自编公民教育的校本教材,如我校初中政治教研组就承办了这一课题。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自编,其实利用好当前我国的现行教材——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也是很好的。因为这当中本身就涵盖了许多国际通行的公民教育的知识内容,如关于国家公民身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政治体制、民族团结、国际社会等。但资源归资源,关键还要看“怎么教”。现在很多学校的做法都是,为了高效率的应考,那么新课和一轮复习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背练的就书本学书本的纯知识教育,等到二轮复习时再引入时政热点专题,但又变成了单纯的时事政治形势分析和政策宣讲。这些看似都在进行公民教育,实则背道而驰,因为它们无疑都违背了公民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都剥夺了学生对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关切,剥夺了学生作为公民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机会。所以,这样的公民教育往往徒有其名,费时费力,却通常收效甚微。

我校安排政治教研组自2013年9月起统一开设了时政评论课这一独特的主要由学生参与的公民教育课程平台,要求非毕业年级利用政治课的时间定时进行。它要求师生在了解了时政背景的前提下,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对时政本身进行评价分析,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我校创建的时政评论课这一平台,从课堂时间分配来看,有三种操作模式,一是政治课课前5分钟,二是渗透到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三是独立的一整堂时政评论课。下面我们就具体阐述每种模式的具体运作方法以及优缺点。

一、政治课课前5分钟

由班内一名学生自选话题播报2分钟左右,再和其他同学对话互动2分钟左右,最后由该同学总结评价,教师再对其做补充升华或纠偏引导。这种操作模式把关注的主动权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挑选感兴趣的社会生活的材料,而非教师强加于他的,所以学生往往参与兴趣浓厚,乐于发表观点。而由于每个同学一学期都至少要上臺担纲一次主持,所以大大增强了其参与的责任心,并锻炼了其收集、分析与表达能力。同时由于每人关注点都不同,且一人关注变成全班关注,因此一学期下来探讨的社会生活话题丰富多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开拓了学生视野,甚至现在看来还有了意外的收获——在评析中锻炼了学生编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学习的积极性都提高了。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由于时间太短,致使学生对事件的评论才开始不久就匆匆作结,所以评论往往不深入,班内的参与表达也不充分。教师的最后升华点评一方面由于可能对五花八门的话题事先不一定熟悉而质量受限;另一方面由于时间长了怕挤压正课的教学时间,所以也常常寥寥数语、言之不深,且往往与接下来要讲授的正课内容、主题上衔接断裂。

二、渗透到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在政治课有关公民知识的教学中引入时政素材,以之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情景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活动,践行其主体性和参与性。如高一政治生活《民主决策》的学习,我们就引入了时下热点“高考改革”,开了一场“重庆高考改革方案”模拟听证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需要参会的相关利益代表,并分配角色,由教师扮演市教委宣布已有的几种备选方案。然后扮演各种角色代表的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发言。如学生代表对偏重语文的新方案能否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提出质疑,家长代表就英语多次考和不分文理反而可能会加重学生负担提出担忧,人大政协代表还提出要考虑优秀大学资源均衡分布与社会需求等问题与建议。尽管这些建议可能还很肤浅,且短暂的课堂时间内的模拟听证会最后也未必能得出一套确定的方案。但是同学们在作为公民的认真参与中感受到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公共决策的出台应该是开放式的、民主化的,公民不应是呆板的服从者、麻木者,而应是具有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思考者和创造者。此种操作模式由于渗透在政治课教学之中,做到了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很好契合,但难就难在是并不是每堂课都适合设计,这与教学内容有关。

三、独立的一整堂时政评论课

这种模式我们探索过多主题和单一主题两种形式。多主题是一学期开展三次,每次课由三个小组分别自选主题播报,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话题面广,形式多样。如一人主持,其他组员扮演政府官员、专家、小记者等街头采访收集同学关于“旅游强制消费”等事件的看法等。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调动了他们关注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性。弊端就是主题分散,每个学生走马灯式轮番上场,形式大于内容,评论时间和深度不足。与之相反,单一主题就是老师向全班征求意见后,一堂课确定一个固定的时政热点主题,深入展开。依据学生学段特点,可由教师主持或学生主持。如初一年级我们开展的“新闻点评——坝坝舞”,在整堂课中,虽然是由教师主持,但在“议一议:坝坝舞应该禁止吗?说明理由”,不该禁又怎么办?”的设问与活动设计中,教师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为学生创建作为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锻炼平台。而在高一年级开展的——乌克兰事件时政评论课,就是让学生来担纲主持并设计的,自主模拟乌克兰公投:首先,由几位同学分别作为乌克兰各政治派别领导人,宣布自己或”亲欧盟“或”亲俄“或”中立“的主张及理由;然后,议员(6或5人一组,每组1名议员,4或5名民众)将与领导人商讨,提出疑问,再和民众商讨;最后,议员举手表决支持哪项议案,支持率最高的议案获胜。整堂课中,教师仅幕后提点和要结束时点评升华,学生们真的是主人般积极忘我地参与着,置身于乌克兰的政局之中,感受着一名公民对国家命运所负有的权利与责任。哪怕是文理分科后,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导自演的香港占中和萨德入韩等事件的时政评论课也都非常成功,很好地锻炼了理科学生们辩证思维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更激发了理科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发展的热情。其实,在上这堂课前,有同学还不情愿地说“我们理科班怎么还要上时政评论课?”但课后,有同学感言到,原来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但在上这堂课前,我根本就不知道,也没有想法要去了解下缘由及实质,但通过这堂课我们的认真准备和积极参与,我们终于清楚了什么是占中,清楚了萨德入韩的实质,真是收获不小啊。仅仅埋头做题学好数理化,不问国家天下事,只能是一个优秀而冷漠的私民,已经不适应今天民主社会发展的进程。只有人人是公民,具备公民的意识和素养,才能生成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社会,而这需要我们教育者为他们提供作为公民进行公民生活的平台,从课堂开始。

立足课堂,我校尝试的上述三种操作模式,各有优缺点,所以一直依情况穿插展开,当然也在不断改进中,如第三种模式,为弥补多主题的思维深度不足和单一主题社会关注面的狭隘化,我们有了一种改良——先扣住一个主题点深入展开分析,再借鉴新闻联播中简讯的做法,播报其他的一些新闻热点作为补充,即点和面的结合,既有了深度也有了广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不敢说我们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我们也在探索的路上,但几年下来,我们的学生面对老师、家长或学校领导,他们会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权益。面对班级体、学校和社会的发展,他们也比从前更多了份责任心。这些都说明这种对学生的公民教育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其实,教学相长,在教师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点评参与社会的过程中,自身何尝不也在受到一种公民教育。作教师的,不能就一本发黄的教案教到老,不能整天就呕心沥血地拼着学生的那点成绩;要将眼光放开,将脊梁挺起,做一个具有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社会公民,时时关注社会,事事潜心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也才能真正地收获教育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王来法.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2] 徐建明. 注重时政播报 强化育人功能[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C1).

[3] 高洪彦. 发挥时政播报德育功能 全面提升学生公民素养[J]. 新一代,2015(11).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参与性主体性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在感性消费时代的创意包装设计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与性对中职旅行社计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