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指导与思考

2018-05-31王文发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中生大数据

王文发

【摘 要】 传统教育提倡因材施教,但囿于各种条件很难真正做到,借助大数据将会实现更有效的转变。因此,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被开发,我们也许会借助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对师生的阅读进行动态化评估,它将有可能帮助师生快速找到閱读中个性化问题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 大数据;高中生;整本书阅读

大数据有助于阅读中个性化问题解决

百度百科对大数据是这样解析的: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决策者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当下与高中语文阅读有关联的数据,比如古今中外传统经典、各类新闻资讯、网络文学以及微信、博客等等。

目前,普通高中的阅读教学大多着眼于学生的“平均”水平,往往以虚构的中等生为对象实施教学或阅读指导,这必然会损害正态分布曲线两侧的优等生和后排学生的学习利益。而大数据将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例如,同样一门高中《语文》课程,在不同地域、不同类级的学校都会有巨大的知识和资料推送,如果假借大数据应用的推送,给不同要求的学生(或学校)完全不同的内容推荐,或,即使面对同样一个学科的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也会针对性地给出对应的学习策略。

大数据预测可以为我们提供比较平坦舒适的教育轨迹,但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对于大数据来说,它可以提供更高效的技术分析,但是文字里浸润的人类文明密码、智慧又将如何传承呢?我们是不是又走上了一条“庸才教育”之路? 大数据背景下语文教与学的智慧之路探究应该尽快提上研究的日程。

大数据可以是老师的好帮手。以前,老师不知道哪些部分的内容是学生面临困难的、哪些学习材料是学生感兴趣的、接下来的教授重点有多少种教案以外的新可能,大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提供这些信息,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这个过程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如果老师们掌握了这些技能,学校将比现在变得更美好。

大数据与课堂生态关联研究改进教学

随着数据处理技术获得极大的发展,老师会被替代掉吗?我的回答是:不会!有两个理由:一是数据可以筛选、排序、组合内容,但无法生成内容,即使是“翻转课堂”,视频中教授知识的也仍是老师;第二个原因,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与面对书本的学习是可以互补的,却不能相互替代,两者一起配合好,教学才能变得更好。

能够从未来的学习竞争中获得胜利的,一定是那些能够驾驭大数据并且通过这种驾驭能力改善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的人。

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怎样获得反馈的呢?就是通过考试。考试之后你通常会获得一个分数,这就是你可以通过一场考试得到的全部反馈了。但事实上,这个分数可以帮到你的不是很多,它并不能帮助你更好地改善你的学习。它既没有办法很好地分析你的学习过程,也不告诉你究竟该如何来改善你的学习。而事实上,问题很可能并不在于你本身的努力程度,而在于你的学习方式不对、你用的教科书不对、或者你遇到的教学方式可能根本不适合你。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教育者开始注意到数据收集反馈的重要性,但凭借既有的方式,他们收集到的正确数据非常有限,或者在量上远远未能达到可以改进教学的规模,然而,大数据与课堂生态关联研究将会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下面以我校大数据背景下的“原点阅读”阅读指导为例,详细介绍高中名著阅读的指导和思考。

在当前,普通高中升学竞争依旧十分激烈,如果我们的阅读不能与分数的提高有效勾连,势必很难长久。况且,学生要学习近10门学科,作业繁多,时间有限,如何在实际的夹缝里找到阅读的生存空间,也是考验高中语文老师和学生的智慧,大数据可以让我们较为有效地找到阅读指导的路径。

然而,现状是功力强大的各路大师想要拆除有碍观瞻的平凡人的快乐阅读社区,他们试图通过种种花样翻新的“解读”,给考生以“高效”阅读,其后果是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远离了原著。为了拯救日渐荒芜的家园,我与孩子们开始了抉择,我们通过高一、高二阅读原著;高三根据“考试说明”要求,借助大数据筛选有效信息,回读原著,采用课堂“八分钟演讲”的方式,打通了“读、写、说、练”的经脉,力争为学生打开名著“原点阅读”的窗户。“原”指最初的、开始的。原点阅读,从原著、原作开始的阅读,经由师生共同点评,达到以读促写。因加入了师生的智慧,故与原生阅读又有区别。

它的提出背景:随着语文教学为考试服务的功能无限放大,语文课堂越来越趋于某种模式,俨然成了一门可以量化的理科。除了大量的习题、考试外,还有为考试投机取巧服务的各类原著解读泛滥成灾,为了分数的提升,学生纷纷抱着赌徒的心理去学语文,校园里少了课堂上朗朗书声,学生少了读书人的气息。纵然有时考试成功了,但也失去了对原点阅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师生整天螺丝壳里做道场,缺少了眼光,越学越累,越教越无灵气。

学生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种想法很合理,并不可耻;老师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我们不仅要使自己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要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读书人。带着这个梦想,我开始了读书演讲(高一、高三)、时事演讲(高二、三)的摸索。近三届高考班级的均分以及学生考后谈各学科的得与失,都证明了这条路可以打通语文素养与高考理想分数的脉络,值得去完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师生都具备拥有海量数据的条件,如何根据考试要求筛选信息就成了一种必备的学习能力,经过我与学生对江苏附加名著的考题细心研究,我们有了两点收获:一是继续回读原文,二是利用大数据从梗概、人物首次出场描写、经典情节、经典戏文(或成语、熟语等)、常考题目等五个方面进行筛选,最终形成1500字以内的读书演讲稿和3~5张ppt组成的“课堂八分钟演讲”材料;为便于其它同学更有效地消化“课堂八分钟演讲”的内容,一个学期结束后将每位同学的讲稿印制成册。

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根据近三年我校高考语文均分,结合平时模考及我校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我们选择了名著阅读和高考作文作为大数据分析的突破口,其次为了与实际需求更加吻合,名著又以《红楼梦》《三国演义》为主要突破口,全体选择文科的232名同学,根据各班学情分组分工合作,在精读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百度大数据及各种纸质资源,围绕原著情节梳理、经典故事、熟语、高考原题及预测题等方面的数据筛选,每组形成1500字左右的演讲稿及PPT,然后交课任老师审阅通过后班级演讲交流。

大数据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策略

当然,整本书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经典名著,它的范围应该更广博,小说、散文、时评、传记等等都应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这里,重点向各位高中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们有关整本书阅读具体的做法:

讲什么,怎么讲,有规定动作。

第一步:介绍作者及作品价值(用PPT,要求简练、图文并茂)

第二步:作品内容概要或基本观点(用PPT,可参考书上的“序言”)

第三步: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若干片段或若干点。

第三步是演讲成败的关键,事前要求学生反复研读,广集材料,写成底稿,要保证底稿是原创加经典,杜绝抄袭,否则可能导致活动失败。指导老师要帮助同学修改、充实、完善底稿,凡是没有通过审读的稿子不允许上台演讲。大多数高一高二的学生不知道从语文的角度感悟文章,这不能完全责怪孩子,为了考试的需要,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只是我们寻章摘段,用手术刀肢解作为训练语言的例子,老师用学理的分析取代了辩证的语言感受,用枯燥烦琐的题海抽筋拔骨,扼杀文章的气韵和灵动,学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就要打个问号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气韵和灵动?我通常是举个例子,如:最让我为袭人抱冤的便是晴雯之死,世人大多认为袭人嫉妒晴雯,背地里在王夫人面前说她坏话,最终导致了王夫人将她赶出贾府。然而,细读《红楼梦》中的第七十四回,就会发现,在王善保家的告发晴雯之前,王夫人根本不认识晴雯,甚至连晴雯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对晴雯的唯一印象也只是“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试问,如果是袭人害了晴雯,怎么王夫人之前会对晴雯一点印象也没有?晴雯之所以会被赶出贾府,一则是因为她自己长得太像黛玉,王夫人怕她勾走了宝玉的魂(七十四回以后),二则是她火爆张扬的性格,吃不得一点委屈,这样的性格,一方面是晴雯最得读者心的一点,另一方面也是招致她惨死的原因。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一心向着宝玉的袭人,却也因宝玉出家,而只落了个被逐出贾府,不得已嫁了戏子的结局。然而幸好她嫁的是蒋玉菡,而不是凶残的中山狼,这也许是作者对她的怜惜吧。

又如《人间失格》,所谓“丑角精神”,就是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一味屈从对方的要求,为取悦他人不惜自己戴上“小丑”的面具,以刻意的出乖卖丑、耍宝搞笑来与他人同一化的行为趋向。书中主角叶藏,从小时候起就懂得用假装的笑脸博得家人欢心,为讨好父亲而故意索取自己并不喜欢的礼物,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的搞笑表演,这些都可说是“丑角精神”的表现。仔细回想的话,也许我们在学生时代乃至当下的生活里,也曾遇到过类似行为的人,甚至我们自己,也曾多少扮演过“丑角”。这种行为背后蕴藏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一般而言,在过度趋同,即强调“社会人”的同一性的社会中,个体的自我个性会经历“同化”过程,即抹去自我中过度特异的部分而使其成为更“适应”社会的存在。鲁迅曾言:“皆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正是此意。乍看之下,“丑角精神”也是这种同一化的表现,然而其内在却大有不同,因为“丑角”本质上只是一层伪装,是从本体剥离出来的“人格面具”。其存在目的,不是消弭自我求得同化,而恰是隐藏那个与众人“相异”的自我。早在孩提时代,当其他孩子还在对世界予取予求的自我中心化阶段时,叶藏(或说太宰)就已经敏感地感知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并对这种可能带来孤立和疏离的差异而深深焦虑不安,充满了对外界和他人的戒惧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过度的敏感和早熟?是身为贵族的父亲的过度严厉?是因为“纽带”作用的母亲的缺位?还是津岛家淡漠的人情?对此我们无从得知,但其结果却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年幼的太宰就此学会了戴上“丑角”的面具,“将那份忧郁、神经质一股脑地隐藏起来,努力伪装出天真无邪的乐天,逐渐成为一个娱乐他人的怪胎。”

第四步:师生点评,一般同学先评,教师要言不烦地总评。点评的方式丰富多样,具有个性,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切磋交流,要求演讲者将点评重点记录下来,置于“三言两语”位置。

第五步:师生共同将演讲PPT及讲稿再次修改,交给老师;老师把稿子定期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交流,或将电子稿发给学生分享,一个学期结束后编印成册。

在教育教学越来越功利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一颗读书的苗子,成了我决心变革的动力源。遍阅手边前人今人十数部“红学”著作,深感其中多为个人阐发,且大多为纯粹的“一家之言”,很难与当下中学教育教学接上地气。故我在大量收集高中生阅读《红楼梦》的疑难之问的基础上,再结合“红学”大家的“百家之言”,历时数载,遂成“红楼梦八讲”:

第一讲:例说良工苦心的全书人物情节及手法

第二讲 例说《红楼梦》的主角与配角

第三讲 《红楼梦》的版本及续书简介

第四讲 二百年来的“红学”人物及其成就

第五讲 《红楼梦》中的服饰、器用选介

第六讲 《红楼梦》中的称谓选介

第七讲 《红楼梦》中的职官、典制选介

第八講 《红楼梦》中的礼俗、岁时选介

有了“八讲”引发,我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写2-3篇千字左右的赏析文字。如此,顺利地打通了阅读与写作的脉络,读其它“好书”亦可“如法炮制”,一届一届地边读边写,学生分数也上去了,我的“育苗”工程也水到渠成,我想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同时又是应试高手,将来会对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吧。

【参考文献】

[1] (美)马丁·奥博欧佛. 超越大数据 通过社交主数据管理深入了解客户[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 娄岩. 大数据技术概论 从虚幻走向真实的数据世界[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 朱建平. 大数据概论[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4] 方海光. 教育大数据 迈向共建、共享、开放、个性的未来教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高中生大数据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