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字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8-05-29张春梅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承核心素养

张春梅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字理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做法:通过字理教学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传承 字理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119-02

多年前,笔者曾在贺州学院零距离聆听了字理教学权威专家黄亢美教授的讲学,并拜读了黄亢美教授的几部著作,了解到字理教学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较广的识字、析词的有效方法,它是提高小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字理教学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黄亢美教授认为: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这个根就是字、词和句。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而在教学生字时,许多教师习惯于把“独体字问有多少画,合体字问是什么结构”当作主要教学方法,习惯了教师分析字形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生字教学,学生丝毫没有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几年来,笔者一直都在思索如何利用字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即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让学生快速形象地识记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真正地喜欢汉字学习,进而达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

一、通过字理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表意性是汉字独具的特点。虽然汉字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变化,但是字变(如经过近代的简化)理不变,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生字时渗透字理,把汉字的形体与意义结合起来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轻轻松松地识记汉字,从而激发识字兴趣。以2016年义务教育新编修订版教材第一册识字1《天地人》为例,考虑到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基本上认得“天、地、人、你、我、他”这些生字了,于是,笔者利用字理识字的原理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大家注意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三个字(板书:夭、天、夫),有没有哪个同学都认得这些字?很快,有学生表示认得“天”和“夫”字。笔者笑笑说:很好,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观察仔细的学生发现这三个字都有一个“大”字。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夭”的甲骨文、金文很像一个歪头的人,它是象形字。小儿初生,头不能直立,常向旁边歪斜,所以,这个歪头的人就是出生的婴儿。由初生婴儿的反面可以引申出短命之义——夭折。而“天”“夫”都有一个“大”,“大”是一个伸展手足的正面人形,“大”的上面作一横成“天”表示天空——头顶蓝天;“大”的上面作一横贯穿头发成“夫”,这一横就是发簪。古代男子成年之后才能把头发挽在头上,别上发簪、戴上帽子,所以“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它们都是会意字。通过字理教学来引导学生识字,让学生发现运用字理来辨析形近字“夭”“天”“夫”很有意思,既丰富了学生的识字量,又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通过字理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应成为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我们都知道,汉字音形义的表达需要借助语言去概括、表明,才能让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字理教学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材料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学“获”字时,笔者先让学生明白“获”是收获的意思,然后提问:我们的祖先是依据什么来创造“获”字的?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艹”与植物有关,意思可能是指收获、获得庄稼;有的说“犭”代表野兽,“犬”是指狗,意思可能是指收获、获得野兽。对此,笔者及时启发:以前的人们怎样才能获得野兽?学生思索了一阵后说:要想收获野兽,就要带上猎狗上山打猎。其他同学也纷纷同意这种说法。于是,笔者让学生先自己组织语言,然后完整地说出“获”字的字理。通过多次训练,学生互问互答,最后用完整流畅的语言把“获”字的字理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在整个字理识字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分析汉字的形义,并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有助于自己更充分地理解汉字的含义,而且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通过字理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汉字的字形虽然繁简难易不同,但字形上有一定的规律,与其义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汉字这一固有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观察汉字的形状,把其想象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或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化枯燥的字形分析、字义理解过程为有趣的学习过程。例如,“生”和“身”这两个字学生经常搞不清楚哪个是前鼻音哪个是后鼻音,不但容易读错,还经常混淆这两个字的用法,如“终生”和“终身”学生就经常分不清怎么使用。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字理辨析它们:“生”和“身”都是象形字。请认真观察“生”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出示“生”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如下图),请你想象一下,“生”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这三种字体像什么呢。学生观察后就会发现“生”字这三种字体都很像草木破土而出的样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进行归纳总结:“生”有生长之义,常用词语有“生活、生命、生存、生死”等。教师再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身”字(如下图),请学生再仔细观察“身”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三种字体像什么。学生观察后就会发现“身”字有点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教师:请你们再认真观察这三种字体,中间部分都有个什么特征?学生:中间部分肚子的位置都有一个点(横)。教師:请你们想象一下,这一点(横)表示什么呢?学生:似乎有点像胎儿。教师:是的,人们常常把怀孕的人称为“有身孕(子)”,可见,“身”就是身体之义,常用成语有“身外之物、身先士卒、身心交瘁、身体力行”等。这样教学,不仅锻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诱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通过字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特殊的文字之一,它历经了千年的演变,从简单的图画演变为今天明朗的线条,字体形象多变,富有自然的美感。汉字书法,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次字体的改变,都伴随着艺术美感的集约化过程。汉字的进化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对美感无穷无尽的追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就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汉字形美的特点,通过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图画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让学生在分析字理、厘清字理的同时感受汉字的美。如教学2016年义务教育新编修订版教材第一册《雨点儿》时,笔者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画面——屋檐下,雨顺着檐一滴一滴地掉落下来,然后出示“雨”字的演变图,让学生观察古时的“雨”和现在的“雨”字的雨点方向,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古时的“雨”还是现在的“雨”,“雨”的方向都是一致的或对称的,从而组成了具有整体美感的字。最后,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四点方向不一致的“雨”字。学生看了后都笑着摇头:这样写就没有“雨”字原来的美感了。通过字理教学,笔者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雨”字给人的美感是一种对称美。最终,学生领悟到了汉字的美,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

五、通过字理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懷

我们都知道,有些汉字(特别是一些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几乎可以望文生义。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教师应通过字理教学让学生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如“男”字分拆成“田”和“力”,引申为远古的男子是在“田”间出“力”劳作的人,“女”就像一个弯曲着腿劳作的人,由此可知,在古代男人在田间耕作,女人在家纺线织布。又如“信”字是形声字,从“人”,从“言”,本意是真心诚意、专一不移,人说的话应当是真实的、不虚伪的、诚实的,即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除了自己还要想到他人,也就是不自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就是指对别人、对国家要忠诚,尽心尽力。“孝”字,从“老”,从“子”,儿子尽心侍奉老人为孝。通过这些汉字的字理学习,学生了解了古人的价值观,从而了解我国的一些传统美德,为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打下基础。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识字理,那么,一个个汉字就会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学生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所以,语文教师要抓住汉字的显著特点——有理性,把汉字的构形依据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构造原理及演变过程,从而既轻松识字,又能扩大知识面、启迪智慧,最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传承核心素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