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思考

2018-05-29刘利红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园本教研幼儿园制度

刘利红

【摘要】本文论述了幼儿园园本教研提出的背景及概念,分析园本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区别,指出园本教研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熟悉、具体的问题,引导教师透过教育现象,关注教育本质,建立教育的基本信念;引导教师关注园本教研主题的价值性探讨,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教师的深度思考,做有思想的教师。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要由本园教师的愿望和需要引发,为幼儿园和教师的发展服务,其制定和推行过程是动态、发展、饱含人文精神的,它伴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发展,引领教师从他律不断走向自律。

【關键词】幼儿园 园本教研 制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07-03

一、幼儿园园本教研提出的背景及概念界定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幼儿园课程不再是简单地执行既定方案,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经验基础,根据地域的实情创造性地开展课程;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们在传统教研范式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完全遵循教材和教参的思想和行为,对课程改革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制约。

“园本教研”作为一种能修正传统教研的专业支持范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幼儿园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基地展开的,以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同伴互动、专业引领、实践反思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教学研究”。(引自李季湄《关于“园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园本教研的实施以幼儿园为本位,以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主要内容,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新范式。国家“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启动于2006年7月,是在“校本教研”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构想。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700多所幼儿园申报了项目基地,广西有南宁市教育局、柳州市教育局、桂林秀峰区教育局三个实验基地。项目实施初期提出了四个转型:(一)教研组织从行政性向专业性回归;(二)教研目的从为完成教学计划走向教师专业发展;(三)从研究教材教法走向研究幼儿的学习;(四)教研内容从主要研课走向研究一日生活。(引自华爱华《园本教研的有效性思考》)

二、传统教研与园本教研的区别

“园本教研”的概念提出来后,大家感到疑惑,幼儿园本来就有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本来就是在幼儿园里开展,何必又造出“园本教研”这个新名词?下面我们看看传统教研与园本教研的区别(表1)。

可见,传统教研中教师扮演的是从属者的角色,心理感觉是“要我研”,对具体的教学方法、程序讨论较多;对教育理念的关注、理论的提升做得较少;重研活动课,轻研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重“研教”,轻“研学”;重教学,轻科研;重教研内容、形式、结果,轻教研文化、制度建设等。园本教研主张问题源于教师,转“要我研”为“我要研”。教师在行动中研究,通过研究教育实践中发生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对自己专业活动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园本”不是一个仅强调“在幼儿园”的空间概念,而是一种强调“以园为本”、强调专业取向的理念。

三、园本教研的主要任务

(一)引导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提高教师反思的深刻性,树立教育的基本信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往往会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表现出来,但具体问题只是载体。如果观念不转变,解决问题的答案往往只能对应于某个问题或某种情况,问题的解决是表面化的。而通过教师熟悉的、具体的问题,引导教师透过教育现象,关注观念问题,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进而引导教师建立教育的基本信念,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专业发展之效,而这也是园本教研的重要任务。(如例1)

此次教研活动引导教师透过幼儿常规管理的种种现象,抓住“常规第一”还是“以幼儿为本”的问题展开研讨,这一争论背后反映的是对教育本质和幼儿认识的深入程度,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们只要坚持“以幼儿为本”,许多生活常规管理中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二)引导教师关注园本教研主题的价值性探讨,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教师的深度思考,做有思想的教师

园本教研的出发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存在三种现象:一是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习以为常,提不出问题来;二是觉得只要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值得开展研究,大大小小的问题很多;三是认为自己的问题太幼稚、太肤浅,不敢提问题。园本教研作为一种专业发展途径,强调研究来自实践一线的“真问题”,但什么问题值得开展研究、什么问题能进行深入研究,关系到园本教研开展的有效性与深入性。因此,在园本教研的准备工作中,主题的选择很关键,需要教师对问题的探讨价值进行充分的论证。选题一般宜小不宜大,教研主题太大了教师们抓不住重点,只能泛泛而谈;主题太小教师又无法深入展开,难以获得理念上的提升。比如,“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就不是一个教研活动能驾驭的主题,而缩小至“抬花轿游戏与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就可以做一个饱满的园本教研活动。我园大班曾经要开展一个关于幼儿时间管理方面的园本教研活动,对主题也是一再斟酌:从最初的“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到“大班执行任务的计划性培养”,最后落实为“慢吞吞的雨雨”,问题贴近实际且一目了然,便于引导教师从观察、讨论幼儿行为开始,一步步探讨问题的根源与实质。因此,园本教研探讨的问题既要能反映一定的普遍性,激发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又要在一般现象问题上有所归纳、概括与提升,使教研活动能体现一定的规律,带给教师“举一反三”的思路。而主持人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与思路整理过程。

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最苦恼的是幼儿不配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回答不上,导致冷场,要么答非所问,让教师下不了台。如果我们的教研只停留于帮助教师修改教案、完善提问上,那么收获的仅是一个优秀的活动设计。反之,如果我们将教研主题概括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开展深度教研并介入专业引领,收获的将是教师的视野与理念的提升。(如例2)

传统教研中的观摩活动一般是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讨,主张面面俱到地分析“如何教”,而此次园本教研活动由教师的困惑问题“公开课的最大尴尬——提问冷场”开始,让教师专注课堂提问艺术与师幼互动,并围绕“提问的有效性”总结日常教学的提问策略,引导教师学会对日常的零散问题进行聚焦,并把自己平时的零散经验进行梳理、提炼、提升。

四、园本教研制度的建設

园本教研制度是保障园本教研活动过程正确、有效、持续开展下去的长效机制。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园本教研区别于传统教研的关键,如何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是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重要工作。

(一)园本教研文化制度的建设

传统教研“自上而下”的活动模式让教师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行政”意识,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深入骨髓的层级文化仍然处于强势的支配地位。当上级领导、园长或专家发言时,反映的多是他们“看到的”问题,与教师“遇到的”问题相似度不够。教师参与的身份是不平等的,常常会有一种“被评价”“被诊断”,甚至“被指责”的感觉,也没有寻求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没有参与的勇气,不想谈自己的想法,不敢说相左的建议。因此,消除层级文化的影响,建立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是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关键,教研文化的转型是园本教研的根本保障。

1.管理层建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人与人”,不是“人与机器”“人与事务”的工作,我们的幼儿、我们的教师都是生动的个体。因此,“以人为本”,转变“管理就是领导”的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尤显重要。教师有做得不够的,领导首先得反思幼儿园的规定、自己的做法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以及如何才让教师做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追责教师的过错。只有这样,才能在幼儿园中逐渐树立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大家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2.教师团队要向“学习共同体”转变,研讨问题对事不对人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学习共同体运行的原则是信任与尊重,成员之间不仅要尊重彼此的思想、观点和建议,更要尊重彼此的人格。研讨时,意见相左的双方要保持“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目的都要放在促进事情有效解决上,注意个人情绪,不要把对方的否定意见引申到人格人性等层面,既不要针对个人人格、人性进行批评指责,更不要将事情往自己身上套,从而记恨别人。

(二)园本教研文本制度的建设

1.园本教研文本制度的种类

制度是组织内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它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文本制度不仅要成为人人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内化成教师的自我约束与要求。因此,制度的呈现样式可以从文本式发展为流程式、表格式、目录式等,让教师易操作、易记忆;制度的内容可以从以要求角度提出的规定,向以指标方式推行的标准化管理发展。园本教研文本制度可以有以下种类:①组织管理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制度、教师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②启动制度:教科研课题申报制度、工作室章程;③指导制度:专家聘任制度、专家工作与报酬制度;④交流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研总结交流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对外交流制度;⑤服务制度:图书资料、网络平台、档案服务制度;⑥激励制度:教科研奖惩制度。

2.园本教研文本制度的特征

园本教研的园本性决定了其制度建设的动态性、独特性和激励性等特征,它是为幼儿园和教师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制度建设不能求大而全,实用与有效才是关键。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由本园教师的愿望和需要引发,要考虑自身实际,切忌一成不变,更不能从别人那里一字不漏地照搬。因此,园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过程是动态、发展、饱含人文精神的,它伴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发展,引领教师从他律不断走向自律。

五、园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式

园本教研的研究对象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研究、值得研究(即选择研究具体指向对象的依据是什么)?问题提出来后由谁解答、如何解答?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园本教研的主要途径,那么反思什么、互助什么、朝哪引领?这些都是园本教研的实质性问题。这些实质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就形成了园本教研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寻找研究的着眼点)→设计活动(选择教研活动方式)→行动(研讨、观摩或课题研究)→反思(总结提升经验,引发下一次教研问题)。

根据问题的来源与解答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园本教研活动方式概括为以下三种:集体教学研讨、案例分析或研讨、课题研究。前两种方式大家较为熟悉,后一种课题研究强调问题来源于实践,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改进方案即成果。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园本教研幼儿园制度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爱“上”幼儿园
优化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研究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园本教研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