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肺癌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体会

2018-05-26杨雁芬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杨雁芬

【摘 要】目的: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肺癌術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2014年和2017年于本院实施切除手术的原发性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2014年的5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方式,为常规组,而2017年的50例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2例),常规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4%(12例),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48例),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为72%(36例),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原发性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原发性肺癌术后的临床护理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干预;原发性肺癌切除术;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原发性肺癌是癌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他问题须要卧床休息,患者体内微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就这加大了深静脉血栓的并发风险[1]。在原发性肺癌术后,可通过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针对深静脉血栓实施对症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其形成率。此次,我院对2014年与2017年收治的原发性肺癌并行切除术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2017年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有效降低,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取2014年和2017年于本院实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的50例患者作为常规的临床护理方式,为常规组,而2017年的50例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为观察组。常规组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5±1.2)岁;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例20,患者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7.5±1.5)岁。两组患者经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学检测均确诊为原发性肺癌,排除存在其它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排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术后行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主要内容有:生命体征监护;用药护理;输液护理;常规抗感染与抗炎治疗;排痰干预等。观察组患者则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如下:(1)风险评估。于术后24h内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如创伤风险、年龄等综合评估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而后将患者分成高危、一般、低风险三个级别,不同风险级别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干预措施,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密切关注患者肢体肿胀情况。(2)早期活动。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患者卧床有一定关系,所以需要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在床上多翻身、尽早开始上肢、膝、踝、趾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术后24小时~48小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时间的半卧位,必要时按摩四肢肌肉,并进行双下肢屈伸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抬高下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高危级别患者,可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肢体有明显肿胀患者,需要加强关注,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注意观察皮肤、粘膜、术口、泌尿系统和消化出血及注射部位出血等情况。(3)心理干预。癌症是世界性的难治愈疾病,很多患者在得知患病后,心理上完全无法接受,而手术所带来的创伤也是难以忍受的。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会影响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等生命体征,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因此,在术后,还需要尽早的实施预防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构筑精神堡垒,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维度,评分在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评分70~89分为满意,在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50*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检验,P<0.05表示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析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仅为4%(2例),常规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4%(12例),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4.1528)。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所谓深静脉血栓就是指深静脉腔内血液粘稠度增加,局部凝固从而导致静脉管腔阻塞,可直接造成静脉回流障碍性危重症,对患者的生命产生直接性的危害[3]。原发性肺癌术后,血液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切口疼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增加了深静脉血血栓的形成率。因此,在患者的术后护理中,需要从上述几点出发,通过实施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早的采取抗凝治疗,加强术后观察,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实施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降为了4%,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各项数据均优于常规组(P<0.05)。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原发性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原发性肺癌术后的临床护理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张英群.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肺癌切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4):50-51.

张海燕,朱辉,何明等.护理干预对肺癌术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2):197-198.

曹成侠,赵蔚.气压治疗仪预防开胸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C].//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集.2010:86-87.

猜你喜欢

深静脉血栓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分析
骨折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预防脊柱外伤与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探析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中危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疗效探讨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早期护理干预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
股骨颈骨折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