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博类节目分析
2018-05-26任佳慧
摘 要:近几年,《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纪录片类节目的播出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央视在2017年12月份播出的《国家宝藏》更是以豆瓣9.2的高分成为2017年国产综艺最高分节目。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该节目的创新之处,以期为当前同类电视节目创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接受美学 《国家宝藏》 文化自信
一、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简介
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等人正式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其核心是“读者中心论”。由于传统文学理论已经无法解读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的审美研究中心便从作者转移到文本,而后又转移到读者身上,最终着眼于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影响。该理论认为文学文本不等同于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自身不能生产意义,只有读者的阅读行为才能够令文学文本的意义具象化,即读者与文本的互动才诞生了文学作品。整个互动过程中,读者会对文本预设一个“期待视野”,具体指读者在过去的审美鉴赏中积淀下来的审美经验。它影响读者对文本的反馈,读者会对完全符合“期待视野”的文本失去好奇心,对超出期待的进行更正、探究。
一种理论成功与否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与延展性。 接受美学理论对电视节目创作也具有很大的参照意义。 电视节目本身可以说是一个未完成的“文本”,有着被无限解释的可能性,其美学价值是一个非稳定的系统,而它的生命力来自受众的接受和认同,其具象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观众期待视野下对于这一文本的解读。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电视节目的意义、审美价值的阐释和发掘有赖于受众的参与。因此,电视节目创作要考虑受众审美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既要契合受众审美经验,又在节目内容上超出受众的期待视野,带来新的内容和形式。
二、以接受美学视域分析《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央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类电视节目。节目主旨为“让国宝和年轻人对话”,吸引更多对中国文物了解较少的观众。每期展出三件国宝,每件国宝分别通过三个环节介绍:第一环节为明星讲述国宝前世传奇,并演绎传奇故事舞台剧;第二环节为各博物馆馆长讲述国宝价值及研究过程;第三环节为相关工作人员讲述国宝今生故事。
(一)综艺与纪录片的创新融合
国内以往文博类节目往往脱不掉“高大上”的帽子,厚重的历史感、严肃的话语体系,使节目缺少趣味性和可接受性。而《国家宝藏》的定位虽为文博类节目,但它创新性地将综艺與纪录片元素相结合,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利用热门明星和顶尖文物对受众的双重吸引,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1.综艺元素的运用
《国家宝藏》运用了当前综艺节目常用的“明星+素人”的形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首先,通过明星引流,吸引更多受众。每期三个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通过小剧场的精彩演绎,讲述国宝的“前世传奇”。节目邀请的明星多为知名度较高且形象与节目气质相符的明星,如王凯、撒贝宁、刘涛等。对于许多对国宝几乎零认知的观众来说,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也许就是触发他们观看节目的理由,大家想要了解他们为什么走进这档节目?他们又演绎了什么?这就使得很多受众慕“名”而来,达到引流的目的。且《国家宝藏》邀请明星并不是简单的站台,而是通过明星的讲述和演绎使受众更深入地了解国宝。讲述方式轻松有趣,语言新潮流行,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贡献了大量话题,与年轻人拉近了距离。例如第二期中,嘉宾撒贝宁挑战古装角色,通过演绎秦国小吏“喜”,展现了“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的大秦律法在政治、经济、官吏业绩考核等多方面的措施。其夸张搞笑的表现方式令观众捧腹不已。果然,话题“撒贝宁,被主持人耽误的演员”在节目结束后就引起了广泛热议。其次,节目第三环节为素人讲述国宝“今生故事”。每件国宝邀请一位参与国宝研究或维护的工作人员作为守护人。如第二期中的石鼓守护人梁金生,家族三代人守护国宝,梁金生老先生已年近七十,依然接受返聘坚守故宫,“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只要他们用我,我就不遗余力地奉献我自己的力量。”节目中像梁金生这样用一腔热血和纯粹情怀守护国宝的人,比明星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让观众肃然起敬。素人参与节目,虽在表演和语言表达上不及明星,但其情绪、表现更加真实,无疑能让原本看起来高大上的文博节目更真实、更接地气。
2.纪录片元素的运用
《国家宝藏》节目对于纪录片元素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国宝介绍语言和镜头运用方面。在国宝介绍语言方面,《国家宝藏》邀请了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讲述国宝的挖掘、探索过程。使节目更加专业,更富历史感。另外,《国家宝藏》的纪录片镜头运用也极具纪录片特色。在介绍国宝环节,通常运用摇镜头和移动镜头,景别多为中景和特写,拍摄角度多为平摄和仰拍,并通过焦点的移动来配合语言介绍。例如在越王勾践剑的介绍中,对于剑的拍摄部分,镜头移动主要是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缓慢的摇镜头,符合节目厚重的气氛和缓慢的节奏;景别主要为特写,着重表现剑刃的锋利和纹路的精细;拍摄角度为仰拍和平摄,既展现宝剑的细节,又通过宝剑体现勾践卧薪尝胆的气魄。对于守护人段奕宏的拍摄,主要是胸部以上的近景,纪录其讲述的内容。纪录片元素的融入,放慢了节目的节奏,使国宝的介绍更加专业。《国家宝藏》综艺与纪录片元素的创新融合,既符合受众过去对于文博类节目的审美经验,又因融入新鲜的综艺元素,超出受众的“期待视野”,给予他们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这种全新的形式改变了受众对于文博类节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刻板印象,使受众更乐于接受。
(二)顶级国宝激发文化自信
在今年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在当前,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人的整体自信心也越来越强,而《国家宝藏》的播出恰逢其时,更加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每期一个博物馆、三件顶级文物、每件文物背后那些不为大众熟悉的故事,为受众讲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节目中张国立的这句话,让很多观众表示自豪感油然而生。而能让观众产生这种观感的时刻,《国家宝藏》里不胜枚举。这种强烈的文化自信使受众产生更深刻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提高节目传播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主持人气质与节目的契合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传达主体,有着重要的意义。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会给观众的受众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在《国家宝藏》中,张国立以“001号讲解人”的身份担任主持人,而年过60岁的张国立在以往的电视剧、电影作品中大多扮演皇帝、清官等正派角色,因此在观众印象较“正”。无论在年龄还是形象上都与《国家宝藏》的气质相符合。再加上其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灵活的应变能力都为节目加分不少,这对增强受众的节目接受性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小结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主要由于其创新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对受众心理需求的准确把握。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接受到了节目所传播的强大文化自信和正能量,该节目的成功无疑是接受美学与文博类节目的完美结合。因此,重视受众需求,创新节目形式,文博类节目也有春天。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姚斯[德]、贺拉勃[美]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3]符正军,黄华:《从接受美学角度看电视节目娱乐化》,《新闻世界》,2011(04)
作者简介
任佳慧(1993-),女,山东,研究生在读,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