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州生态园文化档案的编研利用
2018-05-26卢旭艳
摘 要:档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国家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遗产,是发展文化的现实体现与记录传承。档案属于一项人文资源,档案人文资源所体现的是满足人们在生活上,在精神上,在生产上,有文化止的需求,其中最为显者的情质就是文化,采取各种手段利用与开发同时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各种载体形式的集合档案还有一些具备档案功能的别的文化遗产。本章采取了温生生态园的档案研究了编辑的功能,有确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档案 文化 资源 利用
1.文化档案概述
利用与开发文化档案资源就在利开与开发个人收藏档案,档案室与别的机构主体的有明显文化价值的,有产业性与公益性的,能够用于利用开的,所有形式或载体的集合档案对象,按照各种文化的确要求进行修改,变为文化服务或文化产品,同时为社会服务。由此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是各级档案馆,而客体指的是历史档案、现行档案、文化艺术档案、科支档案,音像档案,口述档案,当地特色档案,民间文献档案,不数民族历史档案。
建设生态因文化的首要工作就是经编研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编辑档案。最难割舍是故乡,地方文化是哺育每个人成长的最初文化乳汁,是我们与家乡之间切不断的血脉联系;地方文化深入每个人的基因之中,影响着人的一生;地方文化与公众距离最近,最能引起感情共鸣。但是地方文化的迅速消亡、淡出社会文化生活、被人们日渐遗忘是目前中国文化面临的重大危机。地方档案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服务于地方文化保存与发展,对于正在迅速消亡的地方文化,地方档案部门不仅要收集与保护,更要通过编研产生反映地方文化的产品,宣传、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唤醒人们对于地方文化的眷恋与关注,使已经寂寂无声的传统地方文化能够重焕生机,回到人们现实视线中。
2.温州生态园项目概况
在温州大城市中心的生态园距离当地市政中心的距离大概是两公里左右,由大罗山与三垟湿地构成,13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被称为当地的绿肾与绿肺,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城市来说是城市最大的绿心。
生态园规划结构概括为:三大地片,四大景观轴,五条生态廊道与十处景。三片:环大罗山谷,大罗山与三垟湿地片。四轴:峡谷风光,湖光山色,湿地探幽与古村寻源景观轴。五廊:山-山生态廊道(大罗山-吹台山),山脉-城生态廊道(大罗山-三垟湿地-中心城市),山脉-江生态廊道(大罗山-瓯江),山脉-堡-海生态廊道(大罗山-永昌堡-东海),山脉-海生态廊道(大罗山-东海)。十景:三垟水乡,香山日月,茶山果香,峰台碧水,天柱古刹,瑶溪钟秀,千佛塔影,天河浩淼,化成洞幽与仙岩潭瀑
3.三垟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
1)唱南游。唱南游是三垟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采取温州曲艺鼓词形式来歌唱南游传。南游传是超过百万字的大篇幅鼓词,没有具体的版本,只是在民间的艺人内口口传承。温州已经有许多年的南游传历史,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词娘的美誉,是温州的大词。发展至今三垟也一直在唱这首曲子,而且每一年都有几个村子要开展大型的唱南游节目。鼓词演唱者采瑞安温州的方言讲述讲唱方法结合韵语歌唱的表演。艺人演唱的时候一会敲大锣,一会敲大锣,同时伴以牛筋琴。演唱者同时结合了当地的典故传说,人文历史等,添加了许多的民间情节,唱的非常的动人传神。演唱南游歌的时候,会在庙中设神坛,张灯结彩,扎芦山景,摆鳌山与纸神,还有道教的仪式,能唱上七个日夜之久。
2)墩墩。《辞海》释为“土堆”。南仙垟里的人把自己生存的地方叫做水墩墩,代表着水里面的土堆的意思。从空中鸟瞰“南仙”,“水墩墩”上树木苍翠,水乡人家,仿佛是一块块镶嵌在一片绣锦织布上的翡翠。“南仙垟”有一百六十一个大小不一,各具情态的“水墩墩”,人们据其形美其名曰:百卵鼓,老鹰嘴,尖刀鱼,乌龟垟与鲤鱼墩等。三垟大大小小的“水墩墩”,小的只有几十平方米,大的则有几平方公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这些“水墩墩”渐渐地变化着。永嘉郡守谢灵运诗云:“扬帆采石华,掛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游赤石进帆海》就是佐证。“南仙洋”属海湾边缘,由浅水滩涂,泥沙沉积,山洪冲刷,逐渐成为条条沟坎,水陆相融的水网雏形。到了唐、宋年间,温州大量的水利开发,疏会昌河,建环城河,筑下塘河,使帆海分割成水湖群岛。历经沧海桑田之后,“南仙垟”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如网如织的水网湿地。
3)鸟。“南仙垟”是鸟的天堂。到了三月份春天的时候,布谷鸟轻轻的鸣唱,小燕子们在忙碌的飞来飞去;夏天的时候可以看到一对对鸳鸯在玩水,一群群野鸽子在嬉戏;深秋严冬,白鹭、天鹅成群栖息…… 如今,在别处很少看到的鸟飞踪影,很少听到的鸟语歌声,在“南仙垟”的“上河头”“彭垟”“马屿头”“张严冯”“樟岙”等地,碧波湖面,小树林内,到处都能看到飞过的小鸟,到处都能听到小鸟的歌声。这里是是鸟儿的家园。
4)菱。南仙垟有着宽广的河面,清爽的河水,肥厚的河底,很适合种植黄菱。回回到了蟹肥菊黄的季节,河面上就飘着一层层浓厚的墨绿的黄菱蒲,融入于碧波与田野,构成了美妙的画面。南仙垟”有三件宝:黄菱、瓯柑和水稻。南仙垟生产双角儿黄菱,红褐色的皮,香脆肉味口感香甜,只生产的不多。1950年的时候吸收一嘉兴出产的牛角菱,直到现在发展工五十多看,已经慢慢的融入了种植南仙垟的环境,口感肥厚香甜,菱肉可口清脆,让人流连忘返。
5)柑。瓯柑是温州非常出名的一种土特产。瓯柑作为朝廷贡品可追溯到唐代。清·光绪八年《永嘉县志》记载:永嘉年进贡五桶瓯柑,到了咸丰十年,因为军务问题就不再进贡了,到现在都还没有审请采办。根据相关资料记录,温州曾经养殖了几十种不同品种的柑橘。而在这么多品种里面就是只有瓯柑有着特别的高质量,占有独特的地位,一直流传下来。现在南仙垟所有的河墩都种满了瓯柑,一年的四个季节都是绿油油的充满生机。四月份会开满美丽的柑花,十月份会结出成熟的果实。一到了秋天的时节,每一片柑树林都郁郁葱葱,结满果实。南仙垟有一种储藏果实的老办法,能够把瓯柑新鲜存储到第二年的端午节后,在民间“端午瓯柑赛羚羊”一说。因此南仙垟有中国的瓯柑乡美称。
6)古图。温州的一所中学专门为此开展了一次社会调研活动,在编制教材的时候调查了园底与三垟的园底与应谭地区。应谭的别外一个名字是应宅,在应宅村的应长林屋子里面找到了光绪,道光与康熙年间三本应氏家谱,带着好奇的心情,他们阅书了这三本在宣纸上写的家谱。让人吃惊的这里有一本家有张清道光二十四年时期的地图,描绘了应氏宗祠全图,局部的三垟地图:应氏宗祠为主辐射周边的地图。在这一张古老的地图里面注释着三港殿,太阴宫等一些建筑,这些名字到现在都一直保存着,重新修葺了之后还带有现代气息。而有区别的是太阴宫处在的单独水墩现在已经给河岸与水泥桥相连成片,没有了隔离人世隔离人间的超脱。由于时段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推移,谢灵运当年写的帆海已经形成现在浮在水面上的南仙垟,然后又慢慢的相连到白鹿原。在飞云江,楠溪江与瓯江一带的乡民看到了南仙垟这一块土地,然后他们就找到这附近住下来。农耕渔猎,繁衍生息。据有关宗谱记载:张严冯这个村子里面所有姓金的人都是从楠溪岩头来的。这个地方的名字来存在着他们开拓过的痕迹,沙河村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应钟垟,代表着姓应的人所种的田,而彭垟和高垟等也都是这样。他们来自各地方来到这个水陆与六地交织的区域时,也同时带来了传统的瓯越文明和宗教信仰。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的积累下来,就变成了特别的河乡风土文化。
4.大罗山的文化
1)仙岩梅雨潭。三姑潭的上面,在峭壁上洒落着飞奔的瀑布,像珠帘一样挂着,像飘散下来的玉屑,由于不停的与悬崖峭壁碰撞,被溅成水珠,在水潭的空中纷飞,人站在水边的时候,在飞雾扑面,看上去白雾濛濛,像刚入夏的梅雨一样,所以也叫梅雨潭。瀑下是一泓绿色和蓝色的潭水,明亮中带一点绿橘色,因此清代的文代周灏就用过一首聚为碧玉环的名字的诗来宣扬潭水的美。站在潭边看的时虚位以待,路人的心都会按照潭水的心而摇摆不定,一时被潭水所惊叹,一时被迷的人潭水所陶醉。我国学者朱自清还在散文《温州的踪迹·绿》里面描写了这里绿人的的醉人景色。梅雨潭有的不只是壮观的瀑布,也有着艺术一般的仙岩石地,梅雨潭附近的岩石上,不规则的刻满了各种各的的题诗,题字与题名,独具特色的书法,更添加了诗意。
2)龙脊景区。大罗山的一个很出色的景色就是龙脊,是一个非常让人叹为观止的景点。由于外形上很像大龙的背脊所以叫优脊。组成龙脊的有23块长的很像的岩石,一般高8米,宽5米,长40米,都是花岗岩,明显跟火山一样的结构,已经在1.2亿年的历史了。构成龙脊的是一个个断开的岩石,庞大的身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巨龙化石。远无的看过去是那么的安静,光滑,整齐与逼真。站在观景楼台上一下子就感觉心心胸开朗,有种飘飘然的感觉。在眼前连绵不决的山脉中安静的躺着一条龙,背后是龙潭景区,奇岩怪石,县崖峭壁,各有姿态,非常的美丽。大罗山上的人都说:此地为龙王的三太子升天之地,那龙脊则是三太子升天后躯体,是一块有仙气的仙石,只要是看到龙脊的游客都能取得仙气。站在平台上远远的望着龙脊,此时此刻,感觉附近都有吉祥如意的仙气,让人心旷神怡。
3)宝严寺。温州最有名的山就是大罗山,山脚下有宝严寺,是一所有名的小寺庙。《永嘉县志》载者宝严院于1006-1010宋样符在德政乡建立,这个德政乡在现在属于茶山一带,当年的宝严院即现在的宝严寺。宝严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最近因为有弘一大师高僧重新修建而出名了。弘一大师的本名是李叔同,才艺广泛,名声很大,像音乐家刘质平与漫画家丰子恺都是其子弟。李叔同在1918年出家于杭州的定慧寺,佛名弘一,然后又去了许多个地方,闽,浙,江等都去过,依旧提倡: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为后人所敬佩,都称为弘一大师。1921年弘一大师写信给子弟说:上个月底来温州的时候还患有湿疾,如今便全好了。现在有同道中人一起住在茶山宝严寺,这个地方的风景特别。
5.结语
总之,关于生态园三垟湿地和大罗山档案文化的研究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不过,我们既然有了文化自觉,有了自我文化意识,相信温州生态园人最终能够确立自己的文化位置,不断收集和编研相关的档案文化资料。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著.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
[2]温州生态园管委会编.大罗山志. 北京:中华书局,2014.2
[3]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南仙堤文化策劃.
[4]孙爱萍主编.北京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新探.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6
作者简介
卢旭艳(1980-),女,浙江温州人,馆员,目前从事档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