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2018-05-24林千栋
【摘 要】本文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并论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行人性化管理、引导学生制订目标、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利用榜样激励和文化陶冶等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 主体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B-0080-02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班级管理的方式、内容、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据调查,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上,很多班主任习惯于用命令、强制、统一的手段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并且班主任包揽班级的一切事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独裁式”管理。这种管理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即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符合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克服传统班级管理的某些缺陷,探讨适合新时代学生素质发展的班级管理方法。
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即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的,顺应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積极性、创造性)。一方面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班级管理过程中不能损害学生的合理权益,要体现“为了学生”。有些班主任为了提高本班上线率、升学率而不允许基础较薄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统考或升学考试,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损害了学生的合理权益,是不符合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要求的。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呢?以下是笔者多年来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McGreger)指出“一位管理者对人性的看法如何,会影响到他对管理策略的选择,而他选择了怎样的管理策略,又必将影响到他的部属的行为。”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集体凝聚力的增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都受教师的学生观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克服对学生认识的某些偏见如第一印象、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情感效应等的不良影响,用发展的眼光去了解、认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笔者刚开始从事班主任工作时,对学生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优秀生做什么都自觉、出色,而后进生则“孺子不可教”,班级管理上只重视优秀生而忽视了后进生。于是,优秀生在班级管理上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导致学习成绩无进步甚至出现倒退,还不时受到后进生的妒忌和讥讽;而后进生因不能参与班级管理,能力上不去,表现更加消极、悲观,学习也更加糟糕。后来,在管理上重用了后进生,不时地鼓舞和适当地表扬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信任,从小事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一段时间后,后进生对班级的关心、热爱程度提高了,管理能力提升了,学习也有了起色,班内的团结性有了明显的增强。“金无足亦,人无完人”,很多后进生智力并不比其他学生低,只是由于某些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毅力等导致他们没有发挥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看到学生缺点的同时,更要看到学生的优点。
二、管理要渗透人性化
现在配备标准化考场的高中,教室里都安装有摄像头。有个别学校平时也开启摄像头,希望随时能掌握学生在教室的学习、纪律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控班级。但实际上,在摄像头下的学生,纪律性似乎增强了,学习效率却下降了,原因可想而知,在摄像头下,学生学习是被迫的,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并未得到发挥。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上应该注重人性化,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成长发展规律,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努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以前,在考试后,笔者习惯让学生拿试卷回家给家长签字。有一次成绩出来,一位女生看到分数时很不高兴。经了解,原来该女生考差了,要是让家长签字,会被家长批评责骂。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在班上宣布考得差或者认为此次考得不够好的学生,可以申请此次不让家长签字。笔者批准了这个女生的申请并给予鼓励,这个女生非常感激笔者的理解,后来成绩有了很大的上升。
三、引导学生制订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激励、控制、协调等功能。
(一)制订班级目标。制订班级目标,是防止班风涣散的重要手段,促进全班学生团结一心,形成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如 2016 年高一第一学期,笔者告诉学生学期中有校运会议程,并做了专题班会动员宣传,阐明运动会和班集体的重要性,共同讨论:“校运会中,班级要不要取得好名次?”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个主题讨论激起了学生的尊严感,扬起了学生的斗志,全班学生形成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力拼博,最终在年级 20 个班中获得总分第一名。又如,为了加强学校的读书风气,学校把各班班长分成若干组,每天轮流一组在读书堂到各班打分,总分每周统计一次。全校 57 个班级中,每周总分前十名的,当周给予学风纪律加分。笔者在班干会议上明确提出本班每周评分必须在前十名内的目标,并在班会上宣布,之后让学生讨论开声读书的好处,班干做了具体的组织部署。实施中,第一周评分在 25 名,学生不甘心,分析原因;第二周评分在 11 名,仅差一个名次,再分析原因;第三周,评分在第 5 名。以后各周,得分基本在前 5 名内。
班级目标的制订,要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发挥整体合力作用。要让学生把班级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内需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开始行动效果与目标可能有一定的差距,这时,班主任一定要给班集体适当的鼓励,既要让学生看到希望,又要让学生认识到差距,找到原因。为了班级目标,全班学生拧成一股力量,各尽所能、各显神通,既能让个人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又能尽显团队协作精神。
(二)制订个人目标。在班内的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个人奋斗目标。个人目标分为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横向目标是相同的时段里,就某个相同的项目,自己与别人水平的对比;纵向目标是对相同的项目,自己的未来、现在、过去的发展水平的对比。通过个人目标的制订,由于荣誉和成就感的激励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技巧。
(三)创设竞争活动。对于竞争,早在 1907 年德国法学家罗伯解释过:竞争是各方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为达到各方的目的而各自所做的努力。根据动机理论,竞争的意义应在于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班内的竞争活动有球类比赛、书画比赛、拔河比赛、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增长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素质、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上进心、意志力,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构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一)建立值周班干和管理小组制度。值周班干对班级一周的学风、班风、纪律、卫生等全面负责,包括监督和检查管理小组、科代表、值日生的工作情况,组织和主持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是一周内班里的“行政长官”。值周班干对一周内的事务有很大自主权、裁决权,又能利用班内积极的、民主的、健康的舆论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班集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般的班级中,每天轮值一个学生负责管理,这不利于形成管理合力。因此,笔者建立了管理小组。管理小组接受值周班干领导。管理小组设组长 1 人、组员 2 人,组长组员一周一轮。组长负责记载好每天检查的情况并向值周班干汇报。管理小组工作中,重点是负责监管每天的学习纪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小组管理,增强了班级管理合力,更利于小组成员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防止个人管理产生的某些不协调因素,因而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能更好地吸收民主建议,促进班集体健康活泼地发展。
(二)建立班干部轮换制度。很多班主任對学生干部任用是“常任制”,甚至有些班干部从高一入学到毕业,一直没有变动。这种做法的弊端,一方面容易造就班干部形成盲目的优越感,他们只会向同学发号施令,听不得同学的批评和建议,形成自我膨胀,甚至不能接受集体的监督制约,以致违反纪律,不利于班级的民主建设;另一方面,班干部的“常任制”,使一开始没有担任班干的大多数学生失去参选班干的机会,不能发挥大多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干部的轮换制。班干部轮换制,每学期进行两次,由学生自荐演说,学生投票,根据得票的多少选定班干。这种做法能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也提高了班级凝聚力。但是,由于新班干经验欠缺,必须做好新班干的任前培训工作。可让前任班干做经验介绍;在任职过程中,前任班干必要时须给予新班干某些指导。这样,通过“以老带新”,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团结,达成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高中三年,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干获得锻炼,促使全员发展。
通过班干轮换制度、值周班干、管理小组的建立,确定了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参与管理的自觉性、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成就欲望的养成。
五、利用榜样激励和文化陶冶
(一)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榜样在班级管理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潜移默化地带动或影响其他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方面,笔者是比较重视的。比如教室后面张贴的各次考试标兵、劳动标兵、学雷锋标兵、运动健儿、纪律先进模范等,作为班集体的一杆精神支柱,唤起学生对德、智、体、美、劳价值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需求。
(二)文化陶冶。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具有教育、约束、凝聚、激励等作用。班级文化包括教室前面的班训,桌面的座右铭,四周墙壁的名人警句,后面有学习园地等。通过班级文化陶冶,能养成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性格。
总之,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笔者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入手,设法掌握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特点,根据相关动机理论,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通过对学生的重视、关心、理解、爱护,唤起学生对成长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锦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二)[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林千栋(1978— ),男,汉族,广西北流人,北流市第二中学科研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MS-EEPO有效教育实验教师,担任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