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构建策略
2018-05-23李小燕
李小燕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提出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于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掌握历史规律和历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提问;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7901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构建有效提问,用高质量的问题刺激学生积极思维,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是每一个历史教学工作者都要长久打磨的课题。课堂提问事关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历史课堂的走向和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思考,谈谈在构建有效提问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体现历史思维,突出课堂提问的学科性
历史问题必须要体现历史思维,通过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研究问题的道理,在运用历史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历史认知。相当一部分师生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型学科,只需要死记硬背,不需要理解和思考,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只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才能有效地体现历史学习的价值。教师要正视历史的这一学科特性,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中提炼出各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大胆地展开思维和想象,从而加强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度,唤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动力。
如在教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呈现了两段材料:
材料1周公平定纣子武庚之乱后,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2《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
通过阅读材料并思考作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使学生不但认识到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更通过观察《西周分封形势图》,了解到分封制使得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从而理解了分封制产生的背景以及作用。
二、体现历史规律,突出课堂提问的统领性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上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规律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总结,体现了人类社会运行的必然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从繁多的历史知识中找出它们连接本质的点和线,避免碎问碎答、浅层发问等简单的应答,突出课堂提问的统领性。为了更好地体现历史规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能够起到穿针引线、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对同类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概括和归纳,对于不同类的则展开对比和分析,使得问题能够指向历史的本质。
如在教学《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并初步了解以下内容: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给中国套上了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后设问:鸦片战争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三个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领域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从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转变,感受历史转折中所蕴含的必然发展规律,为学习后面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铺设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体现历史方法,突出课堂提问的共鸣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提问时,要努力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引领学生代入其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唤起他们与历史之间的心理共鸣。为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创设具有思考性的历史问题情境,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贴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参与感和探究欲。
如在教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则轶事: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此事蒋介石知道后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你认为蒋介石失败是“天意”还是“民意”?通过这样一个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理解蒋介石失败是由于他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失去了民心。
总之,构建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有利于推动学生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和引领下,获得历史思维、历史规律和历史方法的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