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心灵放一放假
2018-05-17程红兵
大自然是美好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多少作家描绘了壮阔的江河湖海,多少艺术家再现了秀丽的小桥流水,多少文人墨客记录了生活里的五彩缤纷。多少教师指导学生抒写自己的情感,赞美自然,感谢生活,感慨社会。
但曾几何时,我们的青少年发生了一些异样的变化,他(她)们远离自然、远离社会、远离生活,他们把自己蜷缩在电脑里、手机里、试卷考题里……
案例一:台湾作家三毛写过一篇题为《塑料儿童》的文章,她在台湾邀几个孩子去看海,以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孰料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还失望地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三毛气得直接把这样的孩子命名为“塑料儿童”。
案例二:某地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把一个鸡蛋的照片放在了网上,因为他发现这个鸡蛋与众不同。不同在哪儿呢?这个鸡蛋煮熟以后,磕开时没有前面的“空腔”(正规的叫法为“气室”)。这名学生这样的举动是因为他没见过,更没吃过新鲜的鸡蛋。新鲜的鸡蛋是没有“气室”的,“气室”是随鸡蛋存放时间的长短而增大,随新鲜度的降低而增大……
案例一,三毛笔下的这些儿童对美丽壮阔的大海毫无兴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和家庭有关系吗?和学校教育有关系吗?如果有,学校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学生对自然缺乏必要的兴趣,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学生人格因此会有怎样的缺失?学校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如何让学生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如何培养孩子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案例二,很显然这个农业大学的学生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一个农业大学的大学生为什么连鸡蛋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学校一定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责任。这的确与家庭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有读书、考试,考出好成绩,其他一切事情都不需要管,都不需要操持,学生对生活常识一概不知。学生对生活技能一概不会,这样的人分数再高,能算得上是合格人才吗?但作为教师我们扪心自问,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真的与学校毫无关联吗?应由谁来指导学生的家庭教育?
应试教育真的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吗?为了激励学生,有的学校的励志口号是“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学生远离自然,脱离社会生活,学生缺乏审美情趣,是十分自然的事。也许与高考升学相比这些事都是小问题,家长总想着等考上大学再说,等走上社会他们自然什么都会了。但是小问题积累多了,也会带来心理问题,产生心理疾病。
据一份来自某省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有强迫症、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五项症状的学生人数比例均超过一半,城市重点中学学生压力更大。据一项对某大城市六所初高中三年级学生发出的2400份调查问卷显示:44.08%的初高中学生觉得课业压力大,23.74%的学生因课业压力沉重而想过自杀。心病不是小事,心病关乎孩子一生的健康、一生的幸福。学校教育应该有所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心理安抚,给孩子的心灵放个假,让学生去大自然走走看看,让学生放松一下,舒缓长时间紧张的神经。
2017年暑假,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组织学生前往贵州从江黎平县侗乡、海南白沙县青松乡、陕北清涧县王宿里、美国亚特兰大伍德沃德学院、阿根廷圣胡安大学附中、加拿大童军营Scouts、英国Kingswood。以明德学校暑期乡村实践夏令营活动赴贵州从江黎平县侗乡——“开荒黔野,别有侗天”为例,我给孩子们提了许多问题:为什么有的山只长灌木?有的山可长乔木?为什么不少山民依然走不出大山深处?这里的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盼望什么?明德孩子与他们的命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等等。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在活动中观察并思考。
在这里,孩子们每天需自制早餐,食材是当地的番薯、玉米、黑米粥和豆浆。九位同学要在七点半之前把所有的早餐准备妥当。生火、剥玉米、洗番薯、磨豆浆,虽为平常,但对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而言,感觉新鲜但又充满挑战。特别是磨豆浆,需要一人摇磨,一人加黄豆,两人要合理配合,速度相当。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忙碌,早餐方才大功告成。这个过程,大家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了直观而深刻的感触。
早餐结束,同学们装上糯米饭,带上斗笠,手拿锄头,越过荷花池,前往离居住地六公里多的山头为茶树除草。走在羊肠山道上,道狭草长,酷热难耐,加之蚊虫叮咬,没到一半路程,就有孩子开始掉队,大汗淋漓、满脸通红、大口喘气,但他们仍坚持着。几经曲折,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稍作休整后,孩子们开始劳动。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山地,明德的孩子们挥舞着镰刀,拿着锄头走向半人多深的野草。由于缺乏经验,不少人手被草叶划破,胳膊被划伤。汗水汇成水珠划过脸庞,滴在手臂上,滴在土地里,也滴在孩子们的心里。
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美国教育学者戴尔提出的“经验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理论认为:凡是学生用其全部感官来亲自参与的直接经验与活动,他们都有很高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且在亲身经验中自行发现科学知识,建构正确概念。实践证明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