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今天应该站在哪里?
2018-05-17夏海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夏海/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幼儿教育虽然与中小学教育同属基础教育,但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较,其职业特性与社会真正承认的功能从未完全统一,幼儿教师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标准不一。幼儿教师被国家归类的职业为“教师”,但由于其日常工作内容有相当大的比例需照顾幼儿的生活,时常被学前行业以外的一些人们误读为“阿姨”“高级保姆”等,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家长的言行中。
优质的保育质量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无法忽略的重要事实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生活上的照看体现了幼儿园的主要功能之一。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功能经过了较长的历史演化,这个过程也是“保”“教”关系不断博弈的过程。有研究者调查发现,多数家长选择送孩子到幼儿园的主要目的或首要目的是希望幼儿得到生活上的关爱,家长们对于幼儿园的保育工作的关注历来多于教学工作,对教学的关注也是在保育工作有确定保障下的诉求。
但事实上,大部分幼儿园的多数教师,普遍表现出对“教”重视的心理,强调自身狭义“教育”的作用,并伴随着对“保”的意义的忽视和轻视的观念,认为保育工作较为低级。在学前教育界,人们多年来关于“保”和“教”的争论长期不休。一度在某些公立示范幼儿园,保、教达到了一体化,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没有明确划分,每个教学班的三位教师需轮流分担保育任务和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景况并不能长久持续。
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数量急剧增加,有些民办园,出于经营成本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将教师与保育员的职责分离。笔者近期带学生下园保育实习,一个年收费近2万的所谓贵族幼儿园,低薪聘请并未受过专业幼教培训的中年女性做专职保育员,她们的主要任务是做清洁等“粗活”,对幼儿来说,保育员并没有教育的功能。该园园长声称,现今幼师毕业的学生都将不做保育工作,学生实习只需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包括保育内容即可,这显然与幼儿教育科学性强调的“保”“教”一体化背道而驰。
笔者确信,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保育工作水准的高低,幼儿园若要提高办园质量,幼儿教师若要提高教育效果,都必须将保育工作放在头等位置。
教师能动性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保证
尽管由于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断突显,现今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教育特性逐渐认可,但在职幼儿教师业务水平并没有实现全方位的达标,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教师比例较小,且地区差异较大。从职业收入的横向比较来看,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总体偏低,导致难以稳定和吸纳优秀人才,这些原因使得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师“教”的功用难以确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家长对幼儿园的保育作用表现出更多的认同,并且在保育方面也有较多的诉求,如此更造成了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教育者身份的迷茫,对职业信念的建立易动摇,继而更加影响了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从职业视角来看,幼儿教师站在哪里,既关系到幼儿教师的作为,也必定关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方面,幼儿教师虽然普遍认为“教”很重要,这是表现自身业务水准的主要标志,但因教的内容比较浅显,没有明显的系统性;且目前学前界对幼儿园教学评价没有明确可操作的量化客观指标;教的对象——幼儿往往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表现出在学业成长上的突出进步,老师教的水平高低难以确定。另一方面,尽管幼儿教师个体很想表现出自己高水准的教学水平,但往往努力之后并不一定产生相应的效果,甚至因为过分精细的教学设计,反而限制了幼儿自由表达的能力,使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因此,总体来说,幼儿教师在“教”的方面体验职业价值较困难。
幼儿新生入园初始,由于孩子年龄小,教师必须将保育当作工作重心,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幼儿教师对幼儿“教”的作用会逐渐显现,而教师如何显现自己职业中“教”的功能,与教师对幼儿了解的程度有关。换句话说,如果教师不主动了解教育对象,只是单方面说教、灌输显然是没有遵循教育原本的宗旨,只是应付工作。笔者在近年曾对不同地区不同建制幼儿园的201位教师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班里幼儿最喜欢做什么”这个问题,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教师的比例仅为30.8%,了解大部分幼儿的教师比例为60.7%。而对于“班里幼儿最害怕做什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教师比例更小,为18.4%,了解大部分幼儿教师的比例为58.2%。这从侧面表明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情况还不能做到完全了解,当然在“教”的过程中就容易遭遇阻碍。
幼儿园“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心智的社会性发展,而教好幼儿的前提是幼儿教师自身应不断发展。在以上提到的同次对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中,针对“在业余时间会经常阅读教育类的书籍或杂志”一题,只有27.4%的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现在的自主学习有各种途径,但就提高业务素质来说,书籍或业务杂志仍然是最主要的学习途径。这个调查结果间接表明部分幼儿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对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不够重视。幼儿园教育的特征虽可以提前制定教育教学计划,要教的内容也可写在教案上,但还须用心体会教法。在执行中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中心,需要根据活动过程随机调整,必须处理好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与幼儿的兴趣相互关联。幼儿教师的教育应是娓娓道来、柔和的教育,自然不露痕迹的生活化教学模式,现在却显示出更多的表演,甚至是教师在秀明星范儿,这在幼儿园公开课的展示中尤其明显。
有人形容中国的幼儿教师年轻漂亮,能歌善舞,心灵手巧,美得像演员,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幼儿园很少有40岁以上的教师,因为幼儿园的教学追求表演性,教师的劳动强度过大,需要足够的体力,年龄大的教师望而生畏;更有大量的文字材料、环境布置等工作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完成。在正常上班的时间内,幼儿教师常常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无法用心去感知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无力去引导幼儿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探索。
虽然幼儿园的“教”有重重困难,但任何事情的成功除了与客观环境有关,一定也离不开个体的主观努力。笔者是幼师的理科课程教师,下园时对于幼儿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观察较多,以下用自己的实际经历举例说明。笔者在幼儿园的调研中,遇到这样一位教师,她观察到幼儿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特别喜欢玩“沙”和“水”,因为这两种物质都具有无固定形状的特点,可以满足幼儿“摆弄”的愿望,于是由此联想设计主题为“流水的力量”的活动,这位教师让幼儿用装满水的小塑料壶从不同高度流下,进入沙堆,水流下的高度不同,水进入沙堆的力量也不同,打出沙洞的深度也不一样,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幼儿一直饶有兴趣地玩了很长时间,其中游戏涉及到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物体的“动量”转化为“冲量”的原理,教师把自己的所学,通过幼儿可操作的形式让其感知。这样的“教”对于教师和幼儿双方都是有意义的。
幼儿教师职业的高标准与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的低标准之间存在张力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是奠基性教育,将会对人一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虽然幼儿教育的效果一时一事难以看到,但我们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并且,近年虽然大力强调发展幼儿教育,实质上落实在大办幼儿园,甚至单纯从市场需求考虑,有趋于 “营利”的目的。
我国幼儿教师大多是通过各级各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或教育机构系统培养而成,这些机构既有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也有专科学校和中职学校、职业中学,甚至还有一些私立职业学校,不同的培养机构对于人才的培养标准认知差别很大,如果不考虑城乡、地域等因素的差别,就全国范围来说,幼儿教师整体培养的实际水平无从比较。目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是幼儿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个问题应该从师资的培养这个源头抓起。幼儿教师专业化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愿景,现实中从事幼教行业的人员对于这三个素质中的“专业愿景”认识以“谋生”取向为众,对发展要求比较少。
在我国选择幼儿教师作为专职人员,通常是在中学学习水平偏低的学生,如此,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幼儿教师的培养定位难免受到生源成分的影响。以笔者所在的学校生源为例,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十多年来生源成分变化很大,尤其是近十年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总体水平明显下降,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低,而且部分学生行为习惯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个别学生有严重问题,给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造成一定的困惑和困难。幼儿园的虐童事件不断出现,涉及到幼儿教师的德行问题和心理健康是否达标问题,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招生加试心理测量保证幼师学生至少是心理健康的,学校后期也应加强师德教育。合格的幼儿教师当是五官端正,四肢协调,有一定文化素质,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最关键的是要有爱心、有耐心、有童心,是爱孩子,懂孩子,愿意教孩子之人。
笔者认为应将幼儿教师的培养定位在中等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还应强调幼儿教师身为教师具有榜样的示范特性,必须考虑“德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尤其是五年一贯制招生,不可等同普通中等技能人才的标准,必须设定“门槛”,如此招生和培养,才能使得幼儿教师不仅在学历上达标,更能彰显其在教师岗位上应有的职业标高特征。
着力解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幼儿教师实践能力不相匹配的矛盾
抛开生源问题,仅仅就学前师资的培养目标来说,在实际操作中,在不同学校或教育机构培养的过程中,曾经风行过的主导培养观念有“艺体导向型”(重视艺体素质的培养)和“文化导向型”(重视文化课的教学),但唯独没有“职业教育导向型”(重视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没有注意到幼儿园的实际环境和生活事件对于培养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影响。有研究者将幼儿园生活事件定义为“幼儿园经历的、能够引起当前生活秩序改变的、需要幼儿园和教师个人努力应对并付出的场景或情境。”如果不是在幼儿园的场景中,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使学习者感知到未来职业所处的实际境况,当然对学习要求也就没有挑战。因此,尽管培养过程花费了三年或五年时间,但培养的人才仍旧被用人单位评价为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很远,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出来的学生上岗后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职业成长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有研究者提出,学前教育专业应当采用“临床型”的培养策略。建议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将学前专业的教学置身于幼儿园现场之中,使理论与实践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课程安排和教师指导下,由少及多地、不间断地深入幼儿现场,带着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以及原有的实践性知识,到幼儿园进行学习、观察、验证,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研究孩子。”笔者在幼师教授理科课程,多年来下园观察到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中,幼儿教师理科知识的缺乏造成了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最大障碍。虽然数学、物理等课程在设置上是作为幼儿师范学校必修课来安排的,学校教育中也强调了理科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幼师生源的特点是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尤其是学生理科课程的成绩整体偏低,更重要的是幼师新生对于理科课程的学习态度具有消极的倾向性,使得理科教学效果具有不确定的效果。笔者除了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喜爱操作的特点,教学中尽量多设计一些活动,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还针对幼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不稳定,对问题的探究专注度不够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将班级里课程学习的“种子选手”分在不同小组,作为小老师带动小组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寻找答案来帮助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借助见习、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幼儿科学领域的活动,以及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在最近一次学生下园实习前,笔者给每个班级布置了下园作业,请学生观察幼儿园的开展科学活动现状,同时列出详细的观察提示提纲,明确要求学生交书面记录。实习结束后第一次上课,除了一个班报告全体学生完成任务,另有一个班一半同学完成任务之外,其余三个班级在课堂上的反馈是,“我们什么科学活动都没有看到,就是看到幼儿吃饭、睡觉、玩耍等。”在此情境下,教师要学生说出他们在幼儿园看到引起他们注意的、最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们谈到了“数星星”“搭积木”“做拼图”“坐滑梯”“小小植物园”等,其实这些活动中都有科学领域的内容。在进一步的展开讨论中,学生们逐渐感受到了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与理科课程的联系,最后都完成了事先布置的观察记录。所以,加强学前教育的“临床实践”非常有必要。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围绕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程既要符合未来幼儿教师知识技能的需要,也应该兼顾学生长远发展的素质拓展,只要幼师生在校期间,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机构制定恰当的培养目标和与之匹配相应的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对培养幼儿教师做出系统化的有效操作,那么幼儿师资专业化水平将有望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