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探析

2018-05-14曾艳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认知创新创业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能够打造“校政企行研”五方共建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乳交融,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创新创业“双导师”制度,搭建“认知—实践—孵化”实践平台,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高职 创新创业 认知 实践 孵化

[作者简介]曾艳(1974- ),女,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7-0063-04

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由高职院校“单一主体”制订和实施。为响应国家政策,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也设置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其研究以学校为主体,课程标准和授课教材由任课教师选定,实际授课和教学考核也由任课教师完成,方案制订和实施主体单一,导致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前沿技术、企业需求都很难适时反映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中,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培养各成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想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融合,需要寻找二者的相同规律和共同的教育元素,深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近两年的新课题,新加入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以选修、辅修课形式出现,这些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忽视了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根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又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则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也难以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创新创业新形势的挑战。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实际教学模式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仿真和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都较少甚至缺少。传统“黑板+粉笔”模式还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理论课堂的主要形式,本身就缺乏创新,枯燥的授课方式很难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无法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4.教学资源建设滞后,教学组织方式僵化。高职院校现有创新创业的慕课、微课、教材、教具及教辅材料等资源建设滞后,教学组织方式显得僵化,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任务主要在学校完成,既没有模拟训练,又没有真实练兵,毕业后在创新创业上仍然经验欠缺。

5.“双创”导师队伍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目前招生就业好的高职院校都面临师资紧张的问题,“双师型”教师更是不足。部分高职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验,自身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够、能力不足等问题。加之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培养方法有限,影响“双创”导师队伍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6.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孵化”平台欠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硬件也相对匮乏,很多高职院校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实践性教学和专项建设中,使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很难保障,也没有余力建设各种“认知—实践—孵化”的创新创业平台。

二、高职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由三个阶段构成:创新创业认知阶段,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基本认知和基础知识体系,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的初级“认知—实践—孵化”能力;创新创业实践阶段,从认知到感知,通过项目知识导入和虚拟仿真训练,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技巧培养,形成中级“认知—实践—孵化”能力;创新创业孵化阶段,孵化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成果,打造校内创业职场平台,孵化创业微企,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的高级“认知—实践—孵化”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按“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认知规律打造,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本就不是两个工作,系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综合的社会素养形成,同样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运用“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按照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同规律和共同要素,实现从认知到感知,从感知到实体的转换,实现从初级到高级的创新创业递进式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现高职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的途径

1.五方联动,共建协同育人机制。“校政企行研”五方联动,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导向、企业为基础、行业为依托、研究为方向,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研究所共同搭建联动平台,将政府政策、企业需求、行业方向、研究项目引入学校,形成项目导向的创新创业培育机制,共建大型创新创业体验平台,改变实施主体单一、闭门造车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煤监局、重庆安监局、重庆能源投资有限集团、重庆煤炭研究院共同搭建“校政企行研”五方共建平台,解决了煤炭类高职院校平台欠缺和资金匮乏的状况,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安全操作流程、岗位规范、考核办法等一线标准纳入教学内容,更利于培养接地气、善创新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重庆市江津区政府的推动下,学校成立了“刘人怀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校政企行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引导师生参与具体研究项目,所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市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了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将高职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学生的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专业课程到实践课程,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毕业学分要求,都要全面實现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乳交融。因此,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和实践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的做法,并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创新创业认知阶段,构建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认知体系,第一至第二学期教学安排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和基本认知实践课程。实施入学教育、市场营销、创新创业基础等理论课程和创业认知等实践课程,组建“创翼部落”等各类创新性社团,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动和实施,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团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认知阶段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使学生善于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

第二阶段,创新创业实践阶段,构建创新创业项目知识和虚拟仿真实践体系,第三至第四学期教学安排创新创业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仿真实践课。增设各类创新创业选修课,将2~3门专业理论课设置为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项目的教学内容。这些具备“产业+专业+创新创业”“三业”融合特征的课程,可以结合行业专业特点进行改造,用实际研究项目引导创新,用真实的商业推广引导创业,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与微旅集团合作的“微旅管家”课程,就成功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可以实施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VBSE系列课程),加入“双创”教学内容的校外跟岗和顶岗实习;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比赛,建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可以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利用学校共享型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以项目驱动打造任务制、交互式的动态课堂,完成教学内容和项目任务。实践阶段要注意项目导向教学和仿真模拟训练,让学生上课即上班,完成项目创意、商务策划、筹融资决策、营销推广、经营管理、财务分析和商业对抗演练等项目的模拟训练。

第三阶段,创新创业孵化阶段,构建学生创业知识和真实创业体系,第五至第六学期教学安排经营性创业项目实习课程。具体做法是将比赛成果转化为实体,鼓励学生进入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孵化项目,真实练兵,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和技巧;建立创业学分奖励和转化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研究和创业孵化;推行创新创业校内外“双导师”制,全程辅导学生创新创业;成立校友创业联盟,持续关注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孵化阶段要注重真实创新创业实践,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借助五方共建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重要平台,获取实际项目任务,驱动学生以任务为导向开展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利用学校搭建的创新创业中心,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3.践行项目导向的“做中学”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完成项目任务,打造交互式的动态课堂,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互联网+课堂”,实现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课外”教学全过程闭环;用创业项目过程考核替代期末一次性考试,改变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按“创业认知—仿真实践—实体孵化”的实践体系,螺旋渐进分阶段达成创新创业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要从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实际教学。教师在讲授知识和传授技能的同时,利用“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手段,提前预设问题,布置项目任务,采用项目分组、头脑风暴、案例讨论、翻转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和创造,收获创新的乐趣,体会创业的成就感,提高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综合管理素质,培养团队分工、协作、沟通能力。

4.实施多主体课程资源建设和校企交互式的教学组织方式。建立“校政企行研”多主体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学校按政府、企业、行业、研究所要求修订创新创业课程标准、理论教材和实践大纲。通过课堂、校内创新创业中心和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交互式教学组织,实行校企交互式教学安排,闲时在校上课,忙时在企业上班;校内“双创”课程由专业教师考核,校外“双创”课程由企业导师考核,实行交互式教学考核;学生在校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企业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实行交互式制度管理。

5.构建“双导师”师资团队。按1:1的比例统筹规划校内外创新创业师资团队。选拔校内优秀“双师”素质教师为校内创新创业导师,侧重实践技能培养,鼓励科研创新和项目创业。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和创业典型担任企业导师,侧重教育理念和授课技巧培养。实现师资“理论+实践”优势互补,打通学校与社会的交互通道。在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校企深度融合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指导和控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考能力。

构建一支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师资团队要着眼于全体教师,通过校企合作,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与中健会计师事务所、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分批次派遣专职教师寒暑假去企业顶岗实习,加强企业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培育创新意识;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微商等,培养创业技能。只有全体教师进行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6.构建功能互补的“认知—实践—孵化”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第一,与教育类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内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和置入企业真实业务的实训平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VBSE系列平台,将学生的创业素质测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初创企业财务管理及融资管理内容、初创企业营销推广训练、初创企业运营管理知识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中,实现了学生从认知到感知的目的。第二,打造校内创新创业职场平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小时光”书吧、“九减一”校园快递、“美食美刻”精致休闲食品店等从比赛项目中成功孵化的微企,选拔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同时,建成创新创业中心,分为孵化园区和成熟运营区,以服务学生注册企业及孵化、培育和企业成熟运营为主要功能,共1120平方米,已孵化出23个微型企业,为学生实现创业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第三,通过与政府、企业、行业、研究所联动共建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已建成44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利用“学期+假期”的安排,实行学分制,结合专业和项目内容,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的校外“双创”基地进行认知实训、专项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按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双重目的和要求实施教学,实现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继红.创新创业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

[3]章文君,陈兰云.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五化”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4(1).

[4]占卫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對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5]张景春,郁建生,游明伦.“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探索[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认知创新创业实践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