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特色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8-05-14张俊青彭朝晖徐宁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色化专业建设高职教育

张俊青 彭朝晖 徐宁

[摘要]专业建设特色化是高职教育形成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能需求的不确定性、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专业建设滞后和人才供给不足的现实困境迫切要求专业建设特色化的实施过程从专业设置的区域化到专业建设过程的协同性再到专业建设机制的高效性等,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效率,满足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建设 特色化 困境 路径

[作者简介]张俊青(1979- ),女,山东定陶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广西 南宁 530023)彭朝晖(1969- ),男,湖南桃江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广西 南宁 530023)徐宁(1981-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东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7-0048-05

专业建设特色化作为一个过程范畴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一个专业建设得有特色或者建设成为特色专业的过程。专业建设特色化首先是专业设置的特色化,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了解某专业对接的产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规格的层次水平;其次是专业各要素建设的特色化,即专业的办学特色建设过程,具体包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条件、课程考核体系等的特色化建设;最后是专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特色化,要保障专业建设特色化的成果,使专业特色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率等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专业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对技能需求的不确定性、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专业建设的梯度性、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都要求高职院校持续推进专业建设特色化的探索与实践,增强专业建设机制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动态适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效能和办学效率。

一、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

1.技术进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从“职业资格”到“职业能力”的转型要求。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革命时代和智能制造时代,《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人工智能列为推进“互联网+”的11项重点行动之一。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认为,“基因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纳米技术、3D打印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预示着世界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①随着整个产业体系的调整,大部分职业也将经历转型,而“技能不确定性”是这个过程的主要特征。《未来就业报告》强调,要重视所有工作领域都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包括具有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通识性或稳定性职业能力、跨行业的职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工作场所学习和经验积累、严谨的工作精神和实践技能等。总之,技术的进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从“资格”向“能力”转变的要求,“资格”和“能力”在职业教育领域特指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职业资格是进入工作领域的最基本要求,即职业的资质要求,具备职业资格并不意味着能够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职业能力是“将职业资格与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冒险精神和社会化行为有效结合在一起,将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素质、知识和实际本领高度合成的个性化心理结构”②,是能够应对不确定的工作环境并参与未来工作创造的“新型资格”。

2.“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模式提出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改革需求。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主体,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以“虚拟—实体系统(GPS)”为核心建立智能工厂的“工业4.0” 战略,美国提出发展生物产业、绿色能源、新信息技术等高回报高科技领域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英国推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以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提出以实现“生态能源转型、民生经济和新技术发展”为国家优先事项的“新工业法国”战略,等等。③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也适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该规划成为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行动指南。厚植制造业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首先要建立由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共同结成的人才供给链条,为建立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产业价值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具体包括从事关键性技术开发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适应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以及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等。

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特色化实施的现实困境

1.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凸显高职教育人才供给结构错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调节商品供给与需求的数量,从而达到均衡。”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集中表现为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当前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低端供给过剩”主要表现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质量不高,根据《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调查结果,“2016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是64%,与本科71%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就业满意率也仅有63%”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明显不如本科毕业生,“用非所学”现象还比较严重。“中高端供给不足”表现为高层次、创新性和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稀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农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四个领域的人才供给属于供不应求阶段”⑥,经济发达区域持续发生的“技工荒”成为其产业转型升级的軟肋,包括对适应技术革命的创新型人才数量不足、对“高级技师”等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求人倍率持续升高、对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等。所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必须从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处理好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这是开展专业建设特色化的必要前提。

2.技术技能短缺证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缺位。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存在专业设置缺乏多样性、培养内容缺乏前瞻性、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导致其专业建设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体现行业特征和专业特色,如一些高职院校开设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相关专业并没有完全体现节能与新能源特色。同时,对涉足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不足,学校主导的人才供给结构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发生脱节,专业建设机制对市场需求和变化难以做出灵活反应和主动变革,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过剩与技能短缺并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技术性浪费”。总而言之,“因技术进步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而过剩的人力资源又超过了现有经济体的吸收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对劳动力市场上的技术技能人才低效供给做出反应并采取行动。与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相比,重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主体作用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有着鲜明的竞争优势,它不仅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和协调教育、就业与经济的关系,而且有利于降低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门槛、提高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效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等,是改变当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可行性途径。

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特色化实施的路径选择

1.加强专业设置的统筹布局,形成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主动适应的发展机制。不同地区之间因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基础、资源配置等具有不平衡性而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性,这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现实基础。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它是指在经济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新兴产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首先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逐渐向低梯度地区转移。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与规格均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专业建设的梯度性。因此,首先,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特色化改革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分析专业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人才结构、就业状况和生源素质等因素,确定专业建设的区域化特色;其次,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要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布局需要,以提高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高度适应性;最后,通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和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工程,提升高职院校面向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需求规模、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转型人才层次需求的有效对接。

2.推进专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发力,推行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跨界融合的办学模式。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行为,要求尊重专业办学主体的意见和利益,通过建立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专业建设主体角色清晰、职能独立、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治理机制,实现各专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发力。第一,落实政府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上的主导作用,并有效促成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系统化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政策的讨论中,“建立多元主体对话协商、公共参与的制度框架和具有竞争性的制度环境”⑦,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协调统一的、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强化行业组织在现代学徒制育人过程中的舵手作用。行业组织的主要职责包括对可招收学徒企业的“培训资格”进行管理,为校企双方的教学安排提供咨询指导,“鼓励中小企业提供学徒培训岗位,为学徒提供继续深造或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机会”⑧。第三,强调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主体作用,维护企业在项目实施、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成绩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权利,利用税收扶持、企业参与学徒奖励等开拓多元化的资金补助渠道,激发企业的积极性。第四,发挥学校在学生(学徒)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学徒)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指导,力求对每个学生的潜力形成一个正确的看法,对某些学生的学习困难情况做出判断并提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学徒)的实习和培训质量。

3.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梯次衔接,形成技术技能供给与市场需求互动演进的生态系统。为适应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在纵向上需要加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专业学位层次人才培养的学制关联,提升人才培养功能;在横向上要重视技术理论与技能操作一体化、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交互融合的课程关联,提高人才培养效率。首先,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考虑,深入研究“哪些职业或职业岗位应该被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所覆盖,哪些需要被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层次专业、本科层次专业和研究生层次专业分别覆盖”⑨。其次,要系统化界定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培养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接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需要培养技艺型、操作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要发挥引领作用,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专科层次重点培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的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和能工巧匠,本科层次重点培养适应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革新和国家创新战略培养技术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要重视对不同层次间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

4.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的共创共享,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技术进步将导致许多学科专业的课程内容发生变化,除了硬技能和正式资格外,未来的企业雇主将更加关注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技能,与所有工作领域相关的基本能力以及跨行业、跨部门相关的技术技能、管理技能和社会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⑩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 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努力培养“全人”(Whole Man)。“全人”的含义“同时包括是一个合格的公民(Good Citizen)和一个有用的人(Useful Man)”11。专业教育的目标更多地关注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通识教育重在培养“作为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应具有的思想的交流、恰当的判断、价值的辨别等通用能力,并强调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性”12。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处于相互竞争的位置,通识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专业教育中,而专业教育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应当对通识教育做出可识别的贡献。因为专业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为那些继续追求高层次教育的学生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也能够为普通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系统提供豐富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本领域的宽广视野和学术性掌握。所以,建构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关注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也要重视专业的导论性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探索和建立专业课程与通识性、跨学科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形成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融合性特色,这不仅是建立一贯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也为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框架。

5.实现专业建设机制的高效互动,建立专业自主权落实与体制机制改革相互支撑的治理结构。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是高职院校办学行为的必然选择。建立权力下放和管理重心下移的内部治理结构,赋予专业建设主体充分的话语权和否决权,是提高学校人才供给效率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前提。一是在国家层面,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立法保障、财政支撑、信息服务等多元化方式支持高职院校开展自主办学,降低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行政化干预,使高职院校能够结合外部市场需求变化,自主地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为建立专业建设特色化机制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二是在省级层面,探索和建立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适度兼职兼薪的人才管理创新机制和师资共享服务平台,由教师、工程师、企业技术骨干等共同组建“混编师资团队”,使教师和技术人员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共同开展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共同负责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共同参与二级学院教学实体的管理等”13,为推进专业建设特色化改革提供有益的发展平台。三是在院校层面,要通过不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将专业建设相关的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學生管理、财务管理、招生就业等决策权下放到二级学院或系部,提高教学基层单位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中的主动性,为开展专业建设特色化提供必要的治理结构。四是在二级学院(或系部)层面,发挥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建设团队的作用,负责组建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活动、学生职业指导等,为落实专业建设特色化提供必需的人才支持。

[注释]

①World Economic Forum.The Future Job[EB/OL].(2016-01-18)[2017-10-18].http://reports.weforum.org/future-of-jobs-2016/.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0.

③胡斌武,陈朝阳,吴杰.“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91-92.

④姜大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8-9.

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4.

⑥新华网.人社部:我国迫切需要大批技能人才[EB/OL].(2015-09-22)[2017-06-06].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9/22/c_1116644513.htm.

⑦12赵志群.现代学徒制的复兴[N].中国教育报,2014-05-12.

⑧王国光,殷新红.现代学徒制,企业为何不“感冒”[N].中国教育报,2014-05-12.

⑨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13.

⑩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5-08)[2017-11-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

1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4.

13黄雪薇.基于校企实体合作模式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195-196.

猜你喜欢

特色化专业建设高职教育
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名单公布陕西3所高校上榜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