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研究
2018-05-14吴少华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现状的阐述,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建立课程标准,强化内容衔接;强化师资建设,统筹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 中高职衔接 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吴少华(1964- ),男,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7-004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总体上来说,现代职教体系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其基本特征可以用“贯通”“衔接”“立交”和“融合”这4个词、8个字来概括。其中,“贯通”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贯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到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衔接”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搭建起人才多样化成长途径,体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立交”是指要体现出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的特征,成为学习型社会中个人成长最普遍的途径;“融合”是指要建立有效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与产业相融合。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一项国家战略,基本目标是要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随着生产模式向高科技方向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功能,对技能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应积极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中高职衔接不畅已经成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巨大障碍。对于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分析、研究和解决,不仅关系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还会影响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体系的紧密结合,最终将影响到整个教育体系的构建。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得到相关启示,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高等职业教育都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制定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之后难以适应,而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上,彼此缺乏依赖性和连续性,不能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现代职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中职教育仅仅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往往只是某项技能的熟练工。因此,中高职衔接还要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衔接,将素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专业设置无法对接
中高职专业设置无法对接,主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目录。中职教育专业设置随意性较大,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文化基础薄弱,存在短期行为和功利倾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比中职院校要少,高职生源大部分来自普通中学,专业设置不对接,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中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任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进入到高职院校的中职院校学生在继续深造方面有一定的阻碍。
(三)课程体系缺乏沟通
中高职课程体系缺乏联系和沟通,具体表现为中高职课程体系各自独立,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一方面是中职课程开发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对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不深入;另一方面是高职课程内容存在与中职课程内容脱节和重复的现象,缺乏整体上的顶层设计。
(四)招生体制不利于衔接
目前,高职生源仍以普通高中生为主,中高职对口单招的专业及数量较少,导致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不畅。同时,在现有的学制和办学条件下,招收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学生,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较难实现,办学质量也难以保证。这种招生倒挂的状态既不利于中高职的衔接,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一)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要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中高职专业设置,依据学生职业发展过程明确中高等职教培养目标,依据工作任务要求优化中高職课程内容。要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力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人才需求现状等进行中高职衔接的系统研究,合理确定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一方面,要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的类别,保证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序衔接;另一方面,要将职业标准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形成针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培养质量体系,确保职业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国家职业标准的广泛应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体系
1.政府参与,打破中高职衔接瓶颈。政府应在顶层进行系统设计,给予更优惠的职教招生政策,对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模式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打破职教生的就业歧视,为职教师资制定合理的薪酬待遇和认同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及职教师生的社会地位。同时,要积极引导构建中高职交流机制,一是定期召开中高职衔接学生培养交流会,加强在教学、实训、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二是采取挂职锻炼、互换交流、跨校任命等来加强中高职教之间的人才合作和交流,创新人才流通模式,使中高职人才共享共赢。
2.强化政策引导,打通衔接通道。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政策引导在行政体制上打通中高职衔接的通道,从而激发中职和高职院校开展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标,可以通过法案、标准、文件的形式来加以规范;对于中高职衔接的形式,可以通过立项相关衔接项目来具体展开。
3.扩大单独招生规模,完善单独招生模式。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从具体的招考制度入手,采用多元化的招考形式,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在考试内容上,采用“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注重专业知识技能考试的实用性和连续性;在招生模式上,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除了实行五年一贯制招生模式和“3+2”衔接联合培养模式外,还要扩大单独招生规模,完善单独招生模式。目前,选择单考单招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建议增加单独招生高职院校的数量,努力使参与单招的中职毕业生数量达到单招总数的50%以上。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实行中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录取办法。加强对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规范管理,严格赛事范围和奖项设计,探索中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录取办法。例如,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职学生,可以免试升入对口专业的高职学校。
第二,实行中职学校推荐免试入学制度和五年一贯制注册入学制度。对于社会声誉好,连续多年推荐的保送生质量较高,学校管理规范和科学的中职校,可逐年增加推荐免试名额;对于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可给予一定比例的推荐免试名额;在优质中职学校(国家示范、国家重点等),可试行五年一贯制注册入学制度。
第三,完善中职学生的注册入学制度。扩大注册入学招生规模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在学校掌握人才选拔主动权的同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学校,努力拓展中高职衔接的升学渠道。例如,学生可以同时申请注册两所以上的院校,可以进行多轮注册入学。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入学选择权,录取的机会也就越多。
(三)建立课程标准,强化内容衔接
1.依据职业教育标准,体现职业能力导向。要构建由官方认定的,能够覆盖全部专业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探索相互衔接的课程建设开发理念、技术与模式,制订实训基地功能衔接方案,创新中高职衔接的实训与就业对接模式,对中高职衔接专业系列教材内容、结构和形式进行创新;还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从职业分析出发进行课程设置,体现出特定岗位技能课程由低到高的层级,体现出培养特定岗位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过程。
2.建立科学的课程标准,集中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要建立科学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应以行业或区域为基准,集中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立法鼓励企业参与,根据人才的需求,颁布相关的最低课程标准。在建立课程标准时,要确认中高职各自面向的工作岗位、共有的工作岗位及其涉及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通过比较中高职上述的差异来建立科学的衔接标准,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序衔接。
3.体现层次性和延续性,实现课程内容的衔接。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高职课程应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拓宽,是中职课程的延续和提高。一是文化基础课程的衔接。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脱节,中职教育不注重文化基础课,从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在文化基础课学习方面往往有较大压力。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建设,都要适应渐进性学习的需要,重点关注不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二是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衔接。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礼仪修养、体育与健康等,在中职阶段要夯实职业素质教育基础,而职业素质教育、高技能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要在高职阶段进一步加强,从而为职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三是专业课程的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一定要考虑专业技能面向岗位能力的层次性衔接。例如,在中高职酒店专业课程衔接中,就餐饮服务技能而言,中职阶段的要求是能够从事餐饮服务一线的工作,高职阶段除了满足一线的工作需求外,还要能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要体现出高职阶段学习是中职阶段学习的升华。因此,必须强调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还应注意专业拓展类和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置。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应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专业拓展类课程则应重点体现职业人的成长发展需求建设,目的是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师资建设,统筹教师专业发展
1.搭建中高职教师交流研讨平台。加大“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中高职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专业培养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整合中高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实施中高职衔接对口专业教师一体化专项培训计划。依托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和导师制度,通过对口结对、加入行业协会组织等,搭建中高职教师交流研讨平台。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中高职统筹。要进一步突出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师型”特质,采取学历、职业资格及技能并重的原则,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为提升中职教师整体水平,中职学校可尝试以高职教师标准,引进具有“双师型”特质的教师,担任中职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在上级组织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实行中高职教师定期轮岗制。中高职教师应以“3+2”课程衔接为主体,研讨授课计划、教材使用等并相互听课评课,联合举行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使双方都能熟悉中高職各个环节的联系和要求。
此外,在中高职衔接中,还要关注专业口径衔接和学分制评价衔接等问题。专业设置应根据产业、行业和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否则极易出现专业衔接口径宽窄不一、相近专业衔接脱节的状况。在学分制管理和评价的衔接上,中高职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级和不同教学单元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学分制的设定与转换,实现差异化管理,从而确保使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按学分自由选修学习内容和相关课程。
总之,随着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中的新需求,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仅要推进中高职衔接,更要积极探索贯通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更高层次、更多形式的衔接,创新与完善衔接机制,努力打造贯通一体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2]姚晓艳.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背景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
[3]王东梅.职教集团视域下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6(6).
[4]李喜梅.现代职教体系视阈下中高职衔接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5]陈玉峰.适应现代职教趋势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6]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职教论坛,2013(9).
[7]周峻岭.现代职教体系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