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构建专业诊改机制的思考
2018-05-14李艳
李艳
摘 要:专业诊改是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学校和专业在专业诊改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根据其职责的不同应分别建立两个层级的专业诊改机制。专业层面的诊改机制是指专业建立的采取多种方式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主动监控与诊断,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从而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控制的管理机制;学校层面的诊改机制主要指学校对专业进行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两个层级的专业诊改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专业诊改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诊改;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4-0010-05
专业诊改是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体系構建的重要内容。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专业诊改的实施路径,努力建立起符合本校专业发展实际的专业诊改体系,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开展关于专业诊改的理论研究,但当前的研究大多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探索建立以专业为主体的专业诊改机制,而对于学校在专业诊改中应承担什么职责、发挥什么作用探讨和研究的较少。事实上,如果缺少学校层面的宏观指导和组织,专业诊改是难以实施和取得实效的。在专业诊改中,一定要厘清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职责,根据其职责的不同分别建立两个层级的专业诊改机制,才能真正做好专业诊改工作。
一、学校和专业在专业诊改中的不同职责
(一)专业在专业诊改中的职责
毫无疑问,专业诊改是以专业为主体的,专业应主动构建起符合学校发展目标和专业发展实际的诊改体系。具体来说,专业在专业诊改中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方面:
1.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开展专业诊改工作,专业首先要以学校整体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为指导,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和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厘清专业发展目标,以目标为引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此作为专业诊改的目标。
2.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确定以后,还应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课程、培养进程安排、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提出应达到的标准,也可以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考核、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专业教学标准是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专业诊改的主要依据。
3.建立专业层面的诊改机制
为确保专业建设目标和教学标准的实现,专业应主动建立符合本专业实际的专业诊改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诊断点,通过多种方式对诊断点进行有效监控,尽可能量化、精细化地做出评价,针对诊断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形成诊断改进的完整闭环。
(二)学校在专业诊改中的职责
高职院校通常有学校、二级院系、专业三个管理层级。本文基本没有涉及二级学院和系部在专业诊改中的作用,事实上,在专业诊改工作中,二级学院、系部与专业的作用基本是属于一个层面的,主要是按照学校整体的思路和部署协调本学院、本系部各专业的诊改工作。而作为学校来说,则应作为独立的管理层级,在专业诊改中承担以下职责:
1.指导专业制定专业发展目标、规划和标准,建立诊改机制
专业在制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教学标准时往往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不完全符合学院的发展目标和整体发展规划;各专业制定的教学标准在内容、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学标准参差不齐;专业诊改机制不够健全科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等等。以上问题都需要学校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引导专业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规划和标准,建立比较完善有效的诊改机制。
2.对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
专业诊改的主体是专业,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在专业诊改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职责。专业诊改并不仅仅是专业自身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诊断与改进,还应该包括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估。目前形成的关于诊改的基本理论认为,诊改是诊改主体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不应依靠外部力量来推动。如果以学校作为诊改主体来理解,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学校确实应对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负责,诊改是学校自主、自觉的质量监控与管理行为,不应依靠外力来监督实施。但如果从学校内部层面来理解,例如专业诊改,如果也认为专业诊改是专业的事,学校不应进行任何考核、监督和评价,那么这种理解就有些片面了。专业诊改既应是专业自主、自觉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与管理的行为,也应包括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估的行为,如果缺失了学校的考核评估,专业诊改是不完善的,也是难以取得实效的,这是由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的特点决定的。而且,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中明确提出,专业诊改应由“部分行业牵头,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以院校自愿为原则,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受到我国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制约,要形成这种行业牵头或参与、开放完整的专业诊改机制,如果没有学校的整体组织和协调,单靠专业是难以建立的,也难以发挥专业诊改的这种倒逼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研究如何建立学校层面的专业考核与评估机制,从而使专业诊改的内涵更完整,效果更突出。
二、专业层面诊改机制的构建
专业层面的诊改机制是指专业建立的采取多种方式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主动监控与诊断,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从而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控制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诊改机制,对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诊改机制的构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确定诊断点
首先,诊断点的确定应主要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的相关数据采集项为依据。数据平台中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密切的采集项有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招生就业情况、学生获奖情况等。这些采集项是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和观测点,因此,专业诊改应把这些采集项作为主要诊断点。
其次,专业诊断点还应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发展目标、规划以及学校重点工作来确定。学校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规划和具体任务,这些目标、规划和任务是需要专业去落实和配合的,专业也是据此确定专业的发展目标、规划和任务的。因此专业诊改的诊断点也一定要对接学校和专业的发展目标、规划和重点任务,例如,有些院校特别重视国际合作办学,将其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那么专业在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时就要把这项工作考虑进去,同时考虑列为专业诊改的诊断点。
再次,专业诊断点的确定要着眼于培育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确定专业诊断点要充分考虑那些能够反映专业特色或者与专业未来发展目标关系密切的因素,把它们有机融入诊断点,通过诊改机制的作用,不断凝练专业特色,逐步打造专业品牌。
(二)建立量化和精确化的评价标准
诊断点确定后,就是如何对诊断点进行评价的问题,这就涉及诊断点的评价标准。应该说,有效的诊断要尽可能使诊断点的评价标准是可量化的,仅仅进行定性评价,往往导致诊断结果是模糊和不精确的,给随后将要开展的改进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甚至很难收到实效。因此,诊断点的评价一定要从模糊思维向数据思维转变,使诊断结果尽可能量化和精确,为随后的改进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利用专业诊改信息化平台开展诊改工作
专业诊改是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步进行、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施的。学校应设计开发支撑诊改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其中包括专业诊改子系统。诊改信息化系统围绕诊断点,实时或不定时地采集数据,并根据预先设计的诊断和改进体系的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和诊断,向诊改主体实时推送诊断数据和预警,并写实记录诊改主体进行的教学改进过程,从而为诊改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四)采取多种手段使持续改进落到实处
有了诊断结果后,关键就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使诊改形成完整闭环。专业要采取多种手段,使持续改进形成长效、稳定机制。例如,可以采取定期反馈诊断结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奖惩机制等措施,使专业能够对诊断结果中反映出的问题持续改进,要注重调动专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制度机制创新,激发专业自觉开展诊改工作的内生动力。
三、学校层面诊改机制的构建
前面已经谈到,学校在专业诊改中的职责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指导专业制定专业发展目标、规划和标准,建立诊改机制;二是对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下面主要是围绕第二个方面的职责来讨论学校层面诊改机制的建立。学校对专业进行考核与评估的方式很多,例如工作检查、专业工作定期汇报总结、专业剖析等,但最为有效和科学的方法应是考核性诊断,即学校建立专业考核机制,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考核,同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促进专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一)专业考核内容的设定
一般来说,以下内容应纳入专业考核:一是反映专业建设质量的核心指标。如数据平台中采集的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招生就业情况、学生获奖情况等。二是学校要求专业完成的重点工作。在一个特定阶段,学校总有一些重点、专项工作是需要专业独立或配合完成的,这些工作应纳入专业考核的范围。三是专业是否建立了自我诊改机制及机制运行情况。专业建立诊改机制并不总是自觉的,有时即使建立了诊改机制,但运行不正常,或者形同虚设。很多时候还需要学校通过考核的方式促进专业建立科学的诊改机制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在考核内容的设定上,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考核指标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开放性。对专业的考核应尽可能反映专业建设的全貌,考核指标应符合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同时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既能反映专业建设的内涵,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专业建设的特色。同时,专业考核指标要体现职业性和开放性,制定考核指标时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突出行业要素,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考核指标的制定。
二是要注重考核内容的量化评价和可操作性。专业考核的内容要尽可能细化和量化,有些考核指标虽然设計了,但很难进行比较准确地量化评价,说明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这时就应考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考核观测点的设计,使之便于进行量化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法量化评价的考核内容,其实是不具备考核价值的。
三是考核内容的确定是学校和专业共同完成的。专业考核内容的设定过程其实是学校和专业就专业建设的目标、方向、重点和特色等重大问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讨论,征求专业意见,统一认识,形成共识。
四是注重发挥考核内容的导向作用。考核内容对专业来说往往具有导向和指挥棒作用,专业会根据考核内容来调整专业建设的目标和重点,补齐短板,凝练特色,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考核的导向作用,一定要提前设定考核内容,一般要至少提前一年确定。考核内容和项目要相对稳定,避免朝令夕改,以利于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一以贯之,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但考核具体指标可根据宏观环境和具体情况的变化适时微调,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二)专业考核的组织
专业考核内容确定以后,在专业考核的具体组织方面,可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一是合理确定考核期限。专业考核可每年进行,也可每两年、三年进行一次,不同的考核期限各有利弊。每年进行专业考核有利于对专业建设工作及时诊断和反馈,便于专业及时改进,纠正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偏差,及时补齐短板。缺点是专业建设周期较短,有些项目和举措还没有实施完成或显效,难以对专业建设成效做出准确评价。每两年或三年进行专业考核有利于对专业建设成效进行更准确、更全面的观测,缺点是及时性差,难以及时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不利于专业及时诊改。学校可结合本校专业建设及诊改工作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考核期限。
二是科学确定考核方式。专业考核可采取专业自评、学校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几种方式也是各有利弊的。专业自评有利于发挥专业在建设与诊改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可以使专业重新梳理和审视本专业建设情况,深入思考和研究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激发专业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专业团队的能力。缺点是评价结论有时不够全面、客观和准确。学校评价是学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校内外专家组成考核组,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价的方式。这种方式由于评价者对学校和专业情况比较熟悉,评价结论往往比较准确,针对性较强。缺点是会受到环境和人情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有时出现评价结论不够客观公正的现象。第三方评价一般是学校委托第三方机构、行业或校外专家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一般结论比较客观公正,而且由于第三方机构、行业和校外专家专业水准较高,评价结论一般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缺点是评价者对学校总体情况和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导致评价结论有时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学校可根据诊改工作的需要和学校的具体请况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综合运用,如采取专业自评与学校评价相结合,或专业自评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三是提高专业考核的信息化水平。在专业考核的组织过程中,切忌用评估思维来组织考核,动辄兴师动众,层层动员,分解指标,打造材料等等,把专业考核变成了专业的额外负担,而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专业考核工作,依托数据平台和学校建立的诊改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就把材料和数据上传到信息系统,或者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诊断点对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自动采集,自动统计分析,评价主体通过信息系统就可以清晰了解专业考核各项内容的建设与实施情况,并做出诊断与评价。
(三)专业考核结果的运用
专业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是专业考核的目的和落脚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是把专业考核结果作为专业建设改进的重要依据。专业考核是专业诊改的一种形式,专业考核结果应在专业诊改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专业考核结束后,应对专业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每个专业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梳理和反馈,要求专业根据存在的问题查找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切实进行改进,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对专业改进工作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
二是把专业考核结果作为调动专业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抓手。专业考核结束后,根据量化评分的结果,可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排名,对名次靠前的专业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先进专业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在专业考核中排名靠后的专业,要实行限期整改制度。要求专业查找差距,制定整改措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学校可组织对限期整改专业的再次考核,并视再次考核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三是把专业考核结果作为完善专业层面的诊改机制的重要参照。专业考核结果中反映出的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往往说明专业自身的诊改机制不够完善和有效。如有可能存在专业诊断点设置不全或不够科学;诊断手段不健全或干脆失灵,未能有效诊断出问题;未建立起有效的改进机制,从而导致诊断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改进,等等。对照考核结果,专业可以反观自己的诊改体系,查找漏洞,进一步加以完善,最终变被动为主动,使专业层面的诊改机制真正发挥出在专业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建立的两个层级的专业诊改机制事实上可以理解为广义和狭义的专业诊改机制。狭义的专业诊改机制仅指专业层面的诊改机制,广义的专业诊改机制除包括专业层面的诊改机制外,还包括学校对专业进行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应该说,专业诊改是专业的事,本应完全由专业自主、独立完成,但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一段时间里,仅建立专业层面的诊改机制是难以有效完成专业诊改工作的,学校必须开展必要的专业考核和评价,促进专业不断完善诊改机制,最终使专业能够开展持续有效的专业诊改工作,并使之成为促进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巧琴.质量“诊改”视域下高职院校內部专业评估探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8-20.
[2]龚佑红.基于状态数据平台的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诊改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286-288.
[3]王小刚,赵佩华.高职品牌专业开展专业诊改的探索与实践——以软件技术品牌专业建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257-258.
[4]万德年.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建构和实施[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4.
[5]荣莉,唐以志.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与专业诊改的区别 [J].职业技术教育,2017(27):30-34.
[6]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EB/OL].(2018-08-04)[2018-08-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f82b5cb0102vr95.html.